齊桓公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君。當(dāng)他聽說小臣稷是個賢士時,就渴望見稷一面,與稷交談一番。一天,齊桓公連著三次去見稷,稷托故不見,跟隨桓公的人就說:“主公,您貴為萬乘之主,他只是個布衣百姓,一天中您來了三次,既然未能見到他,也就算了吧。”齊桓公卻頗有耐心,說:“不能這樣,賢士傲視爵祿富貴,才會輕視君主,如果其君主傲視霸主也就會輕視賢士。縱有賢士傲視爵祿,我哪里又敢傲視霸主呢?”這一天,齊桓公接連五次前去拜見,才得以見到小臣稷。天下的國君聽說了,都說,齊桓公尚且降低身份對待平民,何況我們這些國君呢?于是,他們一起前往朝拜齊桓公。齊桓公能夠九次召集諸侯會盟,使天下(錯誤的事情)全都得到匡正的原因,是他能夠禮賢下士啊。
古人尚禮,對別人,對別國,對自己都講“禮”。中國古代有許多專門記載禮儀的經(jīng)典,最著名的是“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
禮,繁體為“禮”。會意字,從示,豊亦聲。
“示”的甲骨文()()()是祭臺的象形,“禮”從“示”表示與祭祀有關(guān);“豊”為“禮”的本字,其甲骨文()像在高腳盤(豆)中盛放著玉器以奉神祇。古人把通靈玉器敬祭神靈以求福,故而,奉神祇之事謂之“禮”?!墩f文解字·示部》:“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本義是舉行儀禮、祭神求福。后引申泛指社會生活中,由于道德觀念和風(fēng)俗習(xí)慣而形成的儀節(jié),如禮儀、婚禮、典禮?!岸Y”進而指尊敬的態(tài)度和動作,如禮讓、禮遇、禮贊,也表示慶賀、友好或所贈之物,如禮物、禮金、獻禮。
簡化字“禮”從示,從乚?!皝]”形似一個跪著或彎曲的人形,古同“乙”,有居于其次的意思。中國以自謙和尊重他人為美德,始終把自己放在第二位,不恃強稱霸,故以“乙”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