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久春
導讀:反季節(jié)栽培是當前食用菌發(fā)展的趨勢,也是市場的需要。潛山縣夏季氣溫高,不利于香菇生長,為確保反季節(jié)栽培香菇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利用地下水、井水降溫增濕,水簾機塑料袋送風等措施,人工調控創(chuàng)造適宜香菇生長的小氣候;注意各個時間段的噴水處理,保證溫濕度適宜香菇生長;此外,采用“兩網一燈一板一緩沖”技術防治菌蚊、菌蠅等蟲害。
香菇反季節(jié)栽培獲得成功的前提是要創(chuàng)造出一個適宜香菇生長的環(huán)境條件。在酷熱夏季出菇,產出的菇形圓正、蓋厚、柄短、標準菇多,市場競爭力強,經濟效益好,將成為生產的主流。筆者通過多年的生產實踐和試驗研究,結合潛山縣香菇生產經驗,歸納總結出適合本地反季節(jié)香菇生產的關鍵技術,供廣大菇農參考。由于培養(yǎng)料的配制拌料、裝袋、高壓滅菌或常壓滅菌與發(fā)菌培養(yǎng)都是常規(guī)技術,在此不作介紹,主要介紹香菇菌棒發(fā)菌、轉色、出菇時的管理。
1 栽培季節(jié)與品種安排
為確保香菇反季節(jié)栽培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根據(jù)潛山縣多年來的經驗總結,宜在12月底至翌年2月制作菌棒(一般在春節(jié)前結束)。此期間氣溫低、氣候干燥、雜菌基數(shù)少,制棒合格率達95%以上,有利于早出菇、出好菇,趕上反季空檔,價格高,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潛山縣香菇反季節(jié)栽培以選擇中溫型和高溫型的品種為佳,如L18、武香1號等。
1.1 接種
對已經滅過菌且還留有余溫(即菌袋溫度降到25℃以下)的菌袋,再用熏蒸方式滅菌3~5 h,打孔接種。
1.2 發(fā)菌
將已接好菌種的菌袋在常溫下恢復2天后,把溫度提高到18~25℃(香菇菌絲生產的最適溫度為23~25℃)進行發(fā)菌,菌室保持清潔,待菌絲長到10 cm的時候,進行刺孔放氧,把菌袋碼成“△”形或“井”字形,使空氣充分進入其中。待菌絲長至背面的時候,再進行第二次放氧,刺孔的數(shù)量為12~18個。在發(fā)菌進程的后期,菌袋自身產熱,溫度應控制在28℃以下。
香菇是好氣性菌類,為保證香菇正常生長發(fā)育,應保持空氣流通。通風不暢、氧氣不足,會明顯抑制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發(fā)育,導致子實體畸形,雜菌孳生,使棚兩邊的菇形圓、蓋厚、腳短,棚中間則反之,為此,應利用水簾風機塑料帶從棚中間送風,既解決了空氣不足問題,又發(fā)揮了降溫增濕的作用,使商品菇出菇量增加,經濟效益大大提高。
2 增氧增濕降溫
夏季栽培香菇,由于溫度高,香菇生長迅速、子實體易開傘、菌蓋邊緣易翻轉并彈射孢子,管理中由于溫度高,濕度小,不易出菇,應用水簾風機利用地下水、井水降溫,同時增大濕度(夏季我縣地下水溫度在15~17℃)。潛山縣鑫海食用菌專業(yè)合作社等多個基地進行了示范性應用試驗,效果不錯。
2.1 出菇管理
出菇期一般于5:00~6:00噴水,噴水后,打開大棚靠地面的薄膜、遮陽網與草簾,離地20~30 cm,此時溫度低適合給香菇子實體通風并補光;10:00以后溫度上升,應及時噴水,并放下薄膜、遮陽網與草簾,保持棚內溫度、濕度,此時棚內是黑暗的,讓香菇子實體在適宜的溫度下“午睡”;黃昏或19:00~20:00噴水,噴水后,草簾、遮陽網、薄膜均提高至離地1 m處,讓香菇子實體接受晚上至第2天早上的自然風和雨露。
幼蕾伸出后,即進入出菇管理階段,該階段應保持溫度25℃,濕度80%~95%,光照500~1 000 lx,并適當通風。香菇品種不同采收標準不同,應及時采收。
2.2 病蟲害防治
春末至初秋,潛山縣溫度高,且還有梅雨季節(jié),栽培香菇易受病蟲害侵襲,所以應注重病蟲害防治,以防為主,在栽培管理過程中,保證栽培場地及周邊環(huán)境的清潔,并多次噴灑石灰水,防止綠霉菌等雜菌污染。出菇菌棒具特殊氣味,易受菌蚊、菌蠅等害蟲的侵襲,可采用“兩網一燈一板一緩沖”技術,并可在棚內不同位置懸掛0.1%的敵敵畏乳化布條,防治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1] 解文強,周廷斌,彭學文.北方夏季香菇安全生產及質量控制的關鍵技術[J].食藥用菌,2011(5):16-19.
[2] 孫振福,華爾山,李保龍.香菇反季節(jié)生產技術[J].中國食用菌,2009(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