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杰
2014年歲尾,我患了感冒,一位熟悉的中醫(yī)朋友給我開了中藥叫麻黃湯,其中主藥就是麻黃與桂枝配伍。主要治外感風寒,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鼻塞等。醫(yī)生說它能宣散肺氣,發(fā)散風寒,發(fā)汗解表,緩解癥狀。我服用了六七天,感冒還真的見好了。
當我再去取藥時,中醫(yī)朋友卻拒絕我說:“這藥有麻黃,久服要上癮,還會中毒。”看我不解,他在桌子上翻開一本藥書,里面有兩幅物質(zhì)結構圖片,然后問我:“你能看出這兩幅圖中的結構有什么區(qū)別嗎?”我看了半天,覺得這兩個物質(zhì)的結構太相似了,直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其中只有一點細微的不同!他告訴我,前一個是麻黃,后一個卻是冰毒!我大驚:麻黃是一種能治多種疾病的藥物,而冰毒是讓人走向毀滅的毒品。原來,藥品和毒品的界限如此模糊,距離如此之??!誰能想到麻黃竟是冰毒的前身?
細想也就明白了,藥和毒本無嚴格的界限。所有的藥物都是毒,只有適量的藥物才是藥;而一旦過量,救命的藥便成了要命的毒了。由此想到,世界上許多截然相反的事物之間其實距離極小,比如善與惡,雖然性質(zhì)分明,但距離卻非常接近,或許僅一步之遙,或許在一念之間,你就從善良走向了邪惡,或者從惡回歸到了善。所以,我們常說人性是復雜的,一個人一會兒是天使,一會兒可能就成了魔鬼。而導致人成為天使或魔鬼的,往往是特殊的環(huán)境場合或外界刺激。比如在戰(zhàn)場上或者在生死系于一線的天災人禍中,人的善惡轉變常常令人吃驚。所以,說人性是復雜的,倒不如說人性是脆弱的更合適。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他的名著《路西法效應》中,舉了他做的一個實驗來說明人性由善變惡的過程。1971年,菲利普·津巴多在他所服務的斯坦福大學進行了這次非常著名的實驗。他將學校里的一些教室改造成監(jiān)獄,在很多地方安放了用于拍攝和觀察的攝像鏡頭。同時在學校里找一些大學生,將他們分成兩組,一部分扮演獄警,一部分扮演犯人,實驗期為14天。菲利普·津巴多自然就是典獄長了,他想看看這些斯坦福的精英們在鉆入了監(jiān)獄后到底會干些什么。讓他萬分吃驚的是,這些原來非常要好感情深厚的學生們,當被分成對立的人群進入監(jiān)獄后,很快就變了樣:“獄警”們負責管理“犯人”們,從開始破口大罵到掄拳就打,只用了兩三天,到后來就開始運用警棍來毆打原來的同學,還對不服從的“犯人”進行懲罰,給他們關小號,逼著他們做蛙跳……到后幾天,“獄警”們還發(fā)明了一些更殘酷的懲罰形式。而那些“犯人”則變得疑神疑鬼,你舉報他,他告發(fā)你,還行賄典獄長和獄警,很多人都墮落成為鉤心斗角落井下石的小人!后來,就連這場實驗的主辦者菲利普·津巴多教授也進入了角色,非常享受“獄警”與“犯人”們的尊重與特權,險些變成一個真正狠毒的獄霸!
這個實驗說明一個道理:人性在特殊場合與情境中是會發(fā)生大幅度的變化的,這種變化讓人們充滿了恐懼:原來至善的人也會變得至惡!菲利普·津巴總結說:“我們可以假設大部分人在大部分的時間里是有道德的動物,但是道德好比汽車排檔,平時打到空檔的時候,道德會在;但如果汽車停在斜坡上,那么車和駕駛員就會緩緩向下滑動,這時自然情況會左右結果,而不是駕駛員的技巧和意圖?!边@就是他提出的“情境刺激”理論,意謂在情境刺激之下,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一個惡魔!這也證明了彌爾頓的那句名言:“心靈擁有自我棲息之地,在其中可能創(chuàng)造出地獄中的天堂,也可能創(chuàng)造出天堂中的地獄?!?/p>
知道了人性脆弱這個道理,我們就應該更正確更理性地審視人性,既要慎防人性向惡轉化,又要珍視人性之美和人心之善,不要輕易地將它逼向惡的環(huán)境和土壤。
丹麥著名醫(yī)學家芬森在晚年時想找一個接班人。在助理喬治的配合之下,芬森從很多慕名而來的醫(yī)學界才俊中選了一個名叫哈里的年輕醫(yī)生。但是,醫(yī)學研究十分枯燥,芬森有點擔心這位年輕人不能堅持。
喬治建言道:“先生,據(jù)我所知,哈里家境貧寒,您不妨請您的朋友假意出高薪聘請哈里,看看他會不會心動,如果他被金錢所誘惑,自然不配做你的弟子?!?/p>
然而,芬森卻說:“謝謝你的提議,但是我不能采納。我一直都很贊同一個觀點:不要站在道德制高點俯瞰別人,也永遠別去考驗人性。他貧民窟出身,怎么不會對金錢有所渴望?如果我們一定要設置難題考驗他,說給你一個高薪的輕松的工作你干不干,而且答案必須是否定。那么,對他來說,內(nèi)心肯定是糾結的。因為,他要在現(xiàn)實生活與夢想面前做出兩難的選擇。而他跟著我研究醫(yī)學,根本不必到那一步,我何必渴求他必須是一個圣人……”
最終,哈里成了芬森的弟子。若干年后,哈里成為丹麥十分有影響的醫(yī)學家。后來有一天哈里聽說了芬森當年拒絕考驗自己人性的事,老淚縱橫:“假如當年恩師用巨大利益做餌,來評估我的人格,那么我肯定就掉進了這個陷阱。因為,當時我的母親患病在床需要醫(yī)治,而我的弟妹們也等著我供他們上學,如果那樣,我就沒有現(xiàn)在的成就了……”
芬森是深諳人性的,他知道人性是經(jīng)不得考驗的,所以他沒有設置那個考驗人性的“考場”,沒有讓別人在自己與利益中做選擇,而是竭力創(chuàng)造彼此共同的利益。只有一個盲目而愚蠢的人,才去考驗別人的人性,然后搞得雙方灰頭土臉,兩敗俱傷。
證嚴法師說:“善是利益,惡是損害。一念之非即種惡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p>
善惡就在一念之間,善惡只有一步之遙。好好珍惜自己的善,時時扼制自己的惡,也許將是我們每個人畢生必須堅持不懈要做的功課。
(編輯 花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