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拾妹
[摘 要]
活潑熱鬧的課堂氛圍對激發(fā)學生思維、提高學習興趣有很大幫助,安靜的課堂對引發(fā)學生思考、深度理解教材也十分有效。小學語文的高效課堂應是有“鬧”又有“靜”的,兩者相互平衡才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動靜結合;策略
課堂教學需要“鬧”,也需要“靜”。但課堂教學不能一味地追求“熱鬧”,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安靜”,當“靜”之處應“靜”,當“鬧”之處應“鬧”,只有將“鬧”與“靜”的教學有機結合,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以下是筆者對語文課堂“靜”與“鬧”教學實踐及體會。
一、課前導入要有“鬧”有“靜”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課的導入階段是誘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的大好時機,但是近來很多教師都只注重于興趣的激發(fā),利用多媒體精彩的聲色效果來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在與課文銜接的時候處理得不是特別好,使得一些學生的注意力仍然停留在之前的動畫效果之中,學習效率反降不升。筆者以下以音樂導入為例,示范如何讓課前導入有“鬧”又有“靜”。
(一)音樂帶動情緒
音樂以其韻律、曲調(diào)、節(jié)奏等可營造出一種特有的藝術氛圍,有非常強的感染力,是傳情達意的有效方式。而且非常容易帶動人的情緒,聯(lián)想出相應之景,與樂者達成情感相融。因而,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以選擇用于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音樂來渲染氣氛,帶動學生的情緒,讓他們有身臨其境之感。如《伯牙絕弦》這一課就是很好的利用范例,教師為學生播放樂曲《高山流水》,讓學生在音符的律動中仿佛看到巍峨的高山、潺潺的流水,為樂者精湛的琴藝嘖嘖稱奇。同時再配上動畫,一名琴師認真撫琴,一名樵夫?qū)WA聽,兩個人在琴聲悠揚之中靈魂仿佛達到了重合。學生們在欣賞音樂和這一幀幀的畫面時,身體雖是靜止的,但是思維卻是活躍的,由景生情,逐漸進入到文章所蘊含的情感境界中,為正式學習課文做好情感準備。
(二)提問引入文本
學生的情緒已經(jīng)到位,但是如果這時候沒有來得及抒發(fā)教師就直接進入文章學習的話,很多學生的思維都會仍然停留在對樂曲的欣賞之中,繼續(xù)回味聯(lián)想到的事物。所以,這時教師不妨空出一些時間來讓他們說一說自己都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然后再順勢提問將學生的感悟力轉(zhuǎn)化為好奇心,引入文本教學。在學生們充分抒發(fā)了自己對《高山流水》的聽后感之后,教師話鋒一轉(zhuǎn):“同學們,你們知道這首曲子的作者是誰嗎?聽說作者因為這首曲子而找到了自己一生的知音。而‘知音這個詞也就出自于這個故事,同學們想知道這位歷史上第一位‘知音是誰嗎?”由此順利將學生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教材文本的閱讀中去,在閱讀中去尋找教師所提的問題的答案,這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課堂教學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所以教師在課前導入時一定要注意把握節(jié)奏,將聲色激趣和思考探究有機結合起來,保證導入的有效性。
二、文本閱讀要有“鬧”有“靜”
(一)朗讀感悟,與文章建立聯(lián)系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讀”的作用,朗讀不僅能讓學生熟悉文章的內(nèi)容、結構,還能漸漸培養(yǎng)出語感,在平常的說話和寫作中體現(xiàn)出來,是小學階段最為重要的一種閱讀方式。學生多讀有助于加深文字在其腦海中的印象,背誦篇章需要讀,品析語句也需要讀,教師可以利用早自習時間為學生們播放課文的朗讀示范音像資料,讓學生進行跟讀,尤其是詩歌類的課文,如《清平樂·村居》《我想》等,讓學生模仿朗讀,讀出感情、讀出意境,進一步深化對文本的理解。而像一些情節(jié)性比較強的課文,就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來進行,如《兩小兒辯日》《半截蠟燭》等,不僅能增加課堂朗讀的趣味性,也能滿足學生的表現(xiàn)欲,鍛煉掌控語言文字的掌控能力,有助于表達能力的提升。
(二)默讀沉思,與文本深入對話
朗讀是動,默讀是靜,語文教學的課堂不僅需要瑯瑯書聲來品析文本,也需要似金沉默去沉淀智慧,只有兩者間達到合理平衡,課堂才會呈現(xiàn)理想的狀態(tài)。當前許多專家都呼吁要讓學生靜下心來學語文,先大聲朗讀再默讀靜思,與文本進行更為深入的對話交流,這才符合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默讀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學生對文本的全面理解,提高其獨立思考感悟的能力。默讀更多的是指用心看,不僅要看課文內(nèi)容,還要看寫作意圖、寫作技法、感情抒發(fā),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去品讀文章。如在《猴王出世》這篇課文中對石猴的行為動作有這樣一段描述:“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抬頭觀看,那里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梁。他住了身,定了神。”其中所用的這些動詞都是十分考究的,值得學生學習。所以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對這些動詞進行細致研究,看是否能夠想到更好的詞進行替換,并要說出好在哪里。最重要的是要將這些詞積累下來,在今后的寫作或是口語交際之中用上來,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這是朗讀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朗讀固然重要,但默讀也同樣不可或缺,很多重要的感受無法訴諸言表,所以字字句句都得交由心靈去默默感應。它們就好像是鳥的雙翼,少了任何一只羽翼就無法起飛。學生在朗讀和默讀的交替進行中對課文的理解由淺入深、從粗到細,才是閱讀的全部過程。
三、小組活動要有“鬧”有“靜”
(一)表演時要注意觀察
表演活動是對學生學習成功的一個檢驗,也是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參與度的有效途徑。因而在每單元的教學結束時,教師可以組織各小組自由選擇本單元中的課文進行改編再創(chuàng)造,編排出一出出的短劇,作為每單元的匯報演出。劇本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還原,如《學弈》《半截蠟燭》等;也可是對文章的故事續(xù)寫,如《地震中的父與子》《魯濱遜漂流記》等;也可以是由課文所聯(lián)想到的故事,自己重新仿寫一個類似的故事,如《詹天佑》《山中訪友》等。學習本身就是一個蘊含了思考和再造的過程,沒有靜態(tài)下的思考,也就不可能有智慧的生成,更不可能有學生的自我成長。所以在表演的準備階段,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個人見解,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與小組成員之間進行相互的說服和磨合,寫出新穎又吸引人的劇本。而在表演時,其他的小組要認真觀察并做好記錄,為其打分并給出相應的評語,同時也在觀看別人表演的過程中反思自己,得到啟發(fā),達到互取所長、共同進步的目的。
(二)討論中要注意傾聽
現(xiàn)在的小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個人表現(xiàn)意識比較強,在討論時常常是各說各的,只表達自己所想到的就算完成了討論的任務,而根本不去聽別的同學都說了什么,沒有真正達到我們開展討論所要達到的“思維碰撞”的目的。要知道,在課堂上暫時“無聲”有時反而勝過“有聲”,學生的凝神傾聽絕不是思維的枯竭與沉寂,恰恰是在他人的想法中得到啟示、舊文新解的好機會。因而教師要在課堂討論時做好引導和監(jiān)控,讓每一組的小組長和記錄員,整理小組成員的發(fā)言順序和發(fā)言內(nèi)容,避免對同一個問題的重復多次討論,并能夠在有同學拋出新問題、新觀點時集中力量進行討論和解決,在這樣的模式下保證討論活動的有效有序進行。
凡事都講究一個“度”,小學語文的教學也只有在熱鬧與靜默中謀求平衡才能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讓學生在熱鬧中愛上學習、在靜默中深化學習?;诖?,語文教師應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積極尋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創(chuàng)新模式,推動語文課程改革的進展。
[參 考 文 獻]
[1]張華.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J].赤子(中旬),2013(8).
[2]顧穎.小學語文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4(4).
(責任編輯:張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