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游》,李叔同作詞作曲,是中國第一部合唱曲(三聲部合唱)?!洞河巍肥侵袊罹叽硇缘囊皇缀铣?,它體現了近代音樂教育的模仿化向專業(yè)化發(fā)展、娛樂化向審美化發(fā)展、題材單一化向多樣化發(fā)展等的綜合性因素。本文將從合唱曲《春游》在學校音樂教材中的設置和改革狀況,進而說明清末民初時期學校音樂教育的發(fā)展概況以及表現出來的“得”與“失”。
【關鍵詞】清末民初;音樂教育;學校;得失;春游
一、合唱曲《春游》的創(chuàng)作背景
清朝末年,洋務派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1904年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和《學務綱要》充分體現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該文件中說:“至于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秦漢以前,庠序之中,人無不習?!⒘碓O專門音樂學堂,深合古意?!边@些也符合清朝政府發(fā)展學校教育的指導思想。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后,帝國主義武力侵略中國,文化也開始在中國國土上廣泛傳播,教會學校和教堂中也開始出現了音樂教育。這些音樂文化不得不使中國人受西方文化影響而傾向于西方。后來的學堂樂歌中也有相當數量的近似“軍歌”的歌曲都是來自之前的傳播。另外,中國當時由于模仿日本的音樂文化比較盛行,出現了大批的留學生,回國以后為中國的音樂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音樂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方法和教材。
《春游》這部合唱曲就是在這種符合統(tǒng)治階級的指導思想的歷史背景和學習外來文化的實踐基礎上由李叔同創(chuàng)作的?!洞河巍反砹饲迥┟癯跻魳方逃l(fā)展的趨勢,可以體現出音樂創(chuàng)作有了一定的發(fā)展,十分具有代表性。但是《春游》在以上歷史背景和實踐基礎上體現出了音樂教育的“得”即進步,同時反過來也會有一定的“失”即忽視。鑒于如今的教材中仍沒有抹滅合唱曲《春游》的蹤影,一定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價值。本文將從合唱曲《春游》本身分析所表現出來清末民初時期學校音樂教育發(fā)展的”得“與”“失”。
二、合唱曲《春游》體現出學校音樂教育的“得”
(一)從音樂教化走向音樂教育,娛樂化走向審美化
三聲部合唱曲《春游》是清末民初音樂教育發(fā)展的結晶,它代表了當時音樂由娛樂走向審美化的發(fā)展歷程。19世紀初,西方在對外擴張中通過辦教育培養(yǎng)出大批西方基督教的忠誠信徒來領導和控制中國的社會變革,最終實現征服中國的目的。
在清醒知識分子和開明的統(tǒng)治者的再三思考中,意識到了中國教育主權的獨立性不可侵犯,接著就發(fā)生了教育權的爭奪。由于蔡元培先生作為民主革命家,他意圖通過發(fā)展教育實現改造社會的任務,通過美譽來培養(yǎng)國民的高尚情操、提高國民素質、促進社會進步。而美育的發(fā)展是要靠音樂教育的。在音樂教育法律法規(guī)逐漸完善的前提下,音樂教育也走向了專業(yè)化,李叔同則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心系祖國的命運和未來而前往日本留學。李叔同剛剛啟蒙的作品大多都是強調樂歌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的積極作用。在積累了一定經驗和技術的基礎上,開始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并開始豐富,其中合唱曲《春游》就是其中之一?!洞河巍反砹诉@個時期的音樂開始走向社會的審美化課堂、大眾化的陶冶?!洞河巍肥且魳方逃_始走向審美化、大眾化的結晶。
(二)音樂教育中樂歌題材豐富、創(chuàng)作形式和演唱形式多樣化
中國的新式學校,從民國建立以來就為國民文化教育的主要機構。全國學校都開設了樂歌課,學校歌曲的需求量驟增,以填詞為主的歌曲創(chuàng)作最終還是沒有意義,于是就出現了自度曲的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形式開始變化?!洞河巍肪褪谴碜髌分?。
由于樂歌的對象是學生,因此這一時期的歌曲題材中應該出現一部分反映學生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歌曲?!洞河巍非∏∮狭诉@一時代的需求?!洞河巍愤@部規(guī)范而富有精神生活的合唱作品,不僅反映了當時自度曲創(chuàng)作的開始,而且預示著題材豐富的開始。《春游》這部合唱小曲以其清新優(yōu)美的旋律,豐滿的和聲與簡約的歐洲傳統(tǒng)和聲風格配以詩情畫意的歌詞,是清末民初第一手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合唱作品。其后也陸續(xù)出現了重唱、齊唱等演唱形式,因此《春游》代表了演唱形式多樣化的開始。從《春游》可以明顯地看出我國音樂教育發(fā)展的進步性、專業(yè)性和規(guī)范化。
(三)簡潔的音樂語言顯示了鮮明的民族性特征
在中國古文化中,意象是一個很重要的范疇,憑借外物而使形象在詩人情意重孕育的審美活動,意境則是由意象發(fā)展而來的另一個審美范疇。在《春游》中這樣寫到:
春風吹面薄于紗,春人裝束淡于畫
游春人在畫中行,萬花飛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黃,柳花委地芥花香
鶯鳴陌上人歸去,花外疏中送夕陽
這首合唱曲歌詞精美雅致,是完全獨立成篇的代表作??梢哉f,這首合唱曲之所以能被廣大人民接受并廣泛傳唱,是因為歌詞中流露出了厚厚的古典意蘊。他在美術領域的作品也是以民族情感為基礎的,《春游》便是他以畫家的視角觀察春游之景而創(chuàng)作。歌詞很簡潔,但是瑯瑯上口,它是繼承了中國古代的音樂傳統(tǒng)加以創(chuàng)作的?!洞河巍穼χ袊魳穫鹘y(tǒng)的繼承主要體現在歌詞上,繼承了這種中國音樂語言的民族特色,彰顯了中國音樂傳統(tǒng)的魅力。
歌詞即音樂語言是中國音樂傳統(tǒng)的一部分,李叔同自度合唱曲《春游》對其繼承和發(fā)揚,證明了音樂傳統(tǒng)是萬萬不容忽視的,它是一條河流,它代表了民族的傳統(tǒng)和特色,是音樂教育和音樂教材得以延續(xù)的基礎,不僅為音樂教育教材增添了生機和活力,而且是音樂教育教材編寫的瑰寶。
三、合唱曲《春游》體現出學校音樂教育的“失”
(一)美育重視度不夠
從古代的孔子就提出教育人是“始于美育,終于美育”。蔡元培和王國維也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提倡以音樂作為發(fā)展美育的手段,進而使音樂教育獲得全面發(fā)展。在這里,音樂教育成為最終實現育人任務的手段。音樂的美是音樂和歌詞的完美結合共同完成的。王國維也提出音樂美和歌詞美相結合的原則,并主張學習古詩詞名作。《春游》的歌詞是彰顯了民族音樂傳統(tǒng)的特色,但是曲調和音樂仍然是模仿西方音樂技法而作。雖然這首自度曲意境是經典之作,但是從本質上還是未完全達到音樂美的效果。
由于音樂教育法律法規(guī)的不斷完善,新式學堂和教材的涌現,《春游》毅然地被編入教材。當時的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雖然很復雜,盡管學堂樂歌被廣泛傳唱,但是目的性不明確,只是盲目傳唱而未考慮到《春游》的美育作用。美育的重視度不夠,則對青少年的人格培養(yǎng)就會有所欠缺。
(二)忽視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精髓
不管是在音樂技能還是音樂理論方面,《春游》中的和聲、曲式和復調的寫作都反映了過度的模仿西方,形成了以西方音樂知識為創(chuàng)作重點,而忽視了中國特色的音樂理論體系。歌詞和曲調是表現音樂美的兩個不同的方面,歌詞體現中國傳統(tǒng)而曲調重視西方技法的做法是不相稱的。雖然西方文化的侵入為中國音樂教育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但是并非照搬,我們只能借鑒,最終還是要以中國理論體系為基礎,形成自己的特色。從《春游》中可以看出中國自身的音樂理論體系是被忽視的。這首代表作啟示我們不能存在“歐洲中心論”的問題,不能忽視中國傳統(tǒng)曲調,音樂是部分地域限制的,都可以達到人格的完善,不能出現“一邊倒”的趨勢。
四、結語
通過合唱曲《春游》在教材中的體現,可以對其在學校音樂教育的得失淺談一二。近代“學堂樂歌”的引進,使“音樂”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成為青少年必修的課目之一,這對促進音樂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無疑是個良策。在初創(chuàng)階段,通過留歐、留日學人,借用歐洲音樂教育的教材、教法來培養(yǎng)中國的專業(yè)音樂工作者和業(yè)余音樂愛好者,對中國音樂教育走上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道路確曾起過促進作用。為了學校音樂教育的進一步健康地發(fā)展,我們也應當看到以往所存在的不足之處,“以史為鑒可以知今后”,因此在引進西方音樂方面把握好適當的度,發(fā)展自身特色的中國學校音樂教育。
參考文獻
[1]伍雍誼.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出版社,1999.
[2]繆裴言.日本音樂教育概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4]馮蕓.樂歌與我國的近代音樂教育[J].蘇州大學學報,2003.
作者簡介:陳彥兵,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3級學術型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