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琳
【摘 要】本文首先闡述了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xiàn),其次從詞義聯(lián)系和意象、理解和思維、比喻和習慣表達,宗教信仰和歷史典故四個方面提出中外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最后指出文化差異下譯文不對應(yīng)的現(xiàn)象。
【關(guān)鍵詞】文化差異;翻譯;影響
所謂文化差異,通俗的來講,就是不同的民族又著不同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文化傳統(tǒng)。在英漢翻譯的實踐中,通過對兩種文化差異的對比,從而掌握它們的特點,并運用這些特點解決翻譯中遇到的困難。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認為,翻譯中出現(xiàn)的最嚴重的錯誤往往不是因為詞語表達不當所造成的,而是因為錯誤的文化假背景所導致的。歸根到底,翻譯中的大部分問題都是因為兩種語言差異而造成的障礙??梢姡诜g這個千里之行的旅程中,始于足下的應(yīng)當是對兩種語言文化差異的對比。
一、中外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xiàn)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每一個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yīng)的文化。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英語和漢語在文化內(nèi)涵上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宗教文化背景的差異。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以佛教對我國的文化影響最大,不少成語就和佛教相關(guān)。例如:苦中作樂、五體投地、現(xiàn)身說法等。如果譯者不了解宗教文化背景,勢必會給翻譯帶來困難。
歐美人多信基督教,認為世界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按上帝的旨意安排,“上帝”這個概念就具有濃重的基督色彩,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些宗教背景,在翻譯時一味地追求文化的等值,有時就會造成文化的虧損。
(2)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的差異。英美文化中最重要的價值觀念是個人自由,它是一種以個人為基本單元,強調(diào)“人人生而平等”的文化。英美文化又被稱為“我文化”、“個人價值至上文化”。在這種注重個人尊嚴的文化里,權(quán)力的重心更多地傾向個體。英語諺語中“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self is our centre”(自我是我們的核心),“l(fā)ife is a battle”(生活就是戰(zhàn)斗),這些英語諺語都在告誡人們:只有靠自己奮斗,才能獲得成功和安全感。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最重要的價值觀念是“忠”和“孝”,人際交往很注意自我與談話對象的關(guān)系。中國文化又被稱為“我們文化”“集體主義文化”。如“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仁義值千金”“大樹底下好乘涼”等,這都說明中國人常把自己和所謂自家人視為一體并希望能夠在自身以外找到安全之所;思維方式的差異本質(zhì)上是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長久生活在不同區(qū)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如東方人偏重人文,注重倫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學技術(shù);東方人重悟性、直覺、求同、求穩(wěn)、重和諧,西方人則重理性、邏輯、求異、求變、重競爭等。不同的思維方式?jīng)Q定了各自按照不同的方式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文化,而這種不同必然要通過文化的載體——語言得以表達。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常導致翻譯中一些詞語的引申義不同,因此,我們要謹防翻譯陷阱。如:漢語中的“拖后腿”,如直譯成英語“pull ones leg”,其意思就變成了“哄騙取笑某人,愚弄某人”。再如,中國人常用“黃色”表示低級趣味、庸俗、猥褻等,但我們不能看到“yellow boy”,就譯成“下流男孩”,因為這個短語在英語中指的是“金幣”。
(3)歷史、地域、風俗習慣的差異。因為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所以區(qū)別于對方的“異質(zhì)”客觀存在,而這種“異質(zhì)”必然要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如英語中不乏歌頌“西風”的詩篇,而漢語中卻常有贊美“東風”的詩句;英詩多抒寫“夏日”之麗,漢詩多描繪“春天”之美。這些都與文化的地域性不無聯(lián)系。
西方人起源于游牧,與奔馬感情深厚,因此,在英語中有大量帶“馬”的習語,如 “a will horse”(工作認真的人),“a dead horse”(徒勞無益的事),“ride on the high horse”(盛氣凌人)等。而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成語中很大一部分是農(nóng)諺,如“眾人拾柴火焰高”“拔苗助長”“順藤摸瓜”等。
二、中外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1)詞義聯(lián)想與意象對翻譯的影響。詞在特定的語境中具有不同的聯(lián)想記憶,不同語言的人對事物屬性認識不同,他的心理反映也不同,在詞義聯(lián)想與意象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例如,She is the bosss girl Friday這句話的關(guān)鍵是girl Friday,如果望文生義,想當然地譯為“情婦”,就會錯譯。在英語中,girl Friday是個成語,意為“得力助手”(尤指秘書),因此,正確譯文是:她是老板的私人秘書??梢姡a(chǎn)生詞義聯(lián)想失誤或缺乏適宜的文化意象,就會造成翻譯過程中錯譯或誤譯的現(xiàn)象。
(2)理解與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世界上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理解和思維方式,使用英漢語言群體也不例外,在觀察、理解與思維方式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對同一事物,往往因理解不同,而產(chǎn)生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對顏色詞的理解和使用,便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顏色的所指是完全一樣的,但由于理解的差異,使其文化含意完全不同。
It is impossible to overestimate the value of the invention這是一個體現(xiàn)為逆向思維的雙重否定結(jié)構(gòu)。如果直譯為:“過高估計這項發(fā)明的價值是不可能的”,則與原文的意思大相徑庭。正確的譯文應(yīng)為:這項發(fā)明的價值無論怎樣估計也不會太高。由此可見,在翻譯實踐過程中,只有對不同民族在理解與思維上的差異作深入細致的了解,才能避免錯譯,誤譯。
(3)比喻和習慣表達對翻譯的影響。比喻及習慣表達都是具有濃郁民族文化色彩的語言成份,也是翻譯過程中導致理解障礙的原因之一。只有深入研究、對比、理解兩種語言在比喻和習慣表達上差異,才能擺脫理解障礙造成的困境,真正達到譯文“入木三分”。由于文化差異,不同的民族對同一世界的認識,可以有不同的透視角度,因而就會產(chǎn)生喻體不同,比喻相似的現(xiàn)象,即比喻的差異。
此外,兩種語言在習慣表達上也有差異,如:If you ever think he is lazy, think again如果直譯為:“如果你認為他懶的話,再想一想吧”。從表面上看十分忠實原文,但由于忽略了在特定環(huán)境下英語習慣表達的特點,實際上完全沒有將原文的真正意思譯出來。其正確譯法是:如果你認為他懶的話,那你就錯了。
三、文化差異下翻譯譯文不對應(yīng)
(1)原語中指稱對象不對應(yīng)。原語中的指稱對象在譯入語文化中根本不存在,罕見或被忽視。例如:漢語中有許多以數(shù)字開頭的詞語,如“三心二意”譯為“Neither off nor one”,這些詞語通常不能按照字面意思解釋。
(2)原語文化概念不對應(yīng)。原語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確的實體,譯入語文化不加以區(qū)分或者恰恰相反。例如,英語中的“armchair”指任何有扶手的,硬的或軟的椅子,但在漢語中,我們卻分別有“扶手椅”和“單人沙發(fā)”。
(3)譯文中指稱對象不對應(yīng)。譯入語中同一個指稱對象可能有字面意義不同的詞語加以指稱。例如,英語中的“black tea”翻譯成漢語是“紅茶”,而不是“黑茶”。這是因為中國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顏色,而英語國家的人則注意的是茶葉的顏色。
綜上所述,漢英兩種語言產(chǎn)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載不同的文化,這就必然導致兩種語言在表達方式上存在諸多相異之處。要處理好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問題,譯者除了要具備對兩種文化的領(lǐng)悟、感應(yīng)能力以及對兩種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外,還要不斷提高自身文化修養(yǎng),努力使自己具備原作者所具有的理想、感情和意境。作為構(gòu)筑文化交流橋梁的譯者,要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采取靈活的翻譯策略,克服中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做到既尊重別國文化,也尊重本土文化,使譯文盡可能 達意、傳神,從而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寧.《文化研究語境下的翻譯研究》[J].外語與翻譯,1998 (2)
[2]馬金海.談中西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