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
界限不清會導致嚴重的漿糊邏輯,這是中國家庭很容易像一鍋粥一樣攪不清的原因。
清官難斷家務事。這句諺語,是中國的,也是中國式的真理,它和另一句話緊密地綁在一起:難得糊涂。糊涂哲學,不僅盛行于殘酷的中國社會,是生存之道;也盛行于一樣殘酷的中國家庭,所以中國家庭,很容易像一鍋粥一樣攪不清。
但心理學,也許可以將中國的家務事解析清楚。中國家庭那些常見的嚴重漿糊邏輯,多源自嬰兒期的心理:你我不分(即嬰兒和媽媽是一體的),整個世界都渾然一體,且嬰兒“我”是絕對的世界中心,萬事萬物都圍繞著我而運轉,符合我想法的,就是善的,不符合的,就是敵意的。
第一條漿糊邏輯:
我的事也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我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所有人的事都是我的事。
設想家中有ABCDE五個人,而你是A,依照這一邏輯,你就會去干涉BCDE四個人的事,且BCDE也可干涉你的事。并且,你深切知道改變自己有多難,所以你很容易為改變BCDE而操心。
第二條漿糊邏輯:
所有的關系都是我的事。
設想家中有ABCDE五人,而你是A。有界限的活法是,你只處理AB、AC、AD、AE的關系,至于BCDE間的關系,除非很特殊否則你不干預;漿糊邏輯則是,BCDE如何相處是我的事,而我和誰相處,也是每個人的事,我的好我的冤屈他們都要知道,都該為我說話……
第二條漿糊邏輯,是中國家庭總是一鍋粥攪不清的關鍵,且誰想管事誰就會被累死。并且,那個最想管事的人,常常正是家庭各種沖突的根源,因為他攪到了每個關系中,因而制造了大量問題。
理清這一點很重要。別拿你認為正確的道理,去過度干涉別人,特別是別人間的關系。記得守住界限。
第三條漿糊邏輯:
我和你之間是透明的。
即,你不用說我就知道你是怎么回事;我不用說你就該知道我是怎么回事。
這是嬰兒對完美母愛的渴求。嬰兒不會說話,理想媽媽必然是,嬰兒不用說,媽媽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成年人若持有這一邏輯,會很可怕,會造成無數(shù)誤會。并且,這一邏輯總伴隨著偏執(zhí),即,你怎么會不明白我是怎么想的呢?你就是這么回事,我當然知道。
在中國家庭,界限之所以難建立,是因為對于普遍是嬰兒心理發(fā)展水平的成年人來說,界限和清晰,意味著親密感的完全消失。有來咨詢的人說,界限就等于死,他的意思是,確立界限,就意味著被拋棄。
當然,對于很多人來說,不能建立界限,是因為整個文化沒有界限意識。一旦形成界限意識,他們可以確立界限,而不會感覺到被拋棄。
對于“成年嬰兒”來講,界限還意味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即,我的人是友,不屬于我的人都是敵人。譬如,中國式離婚,離了太容易成敵人。像百家爭鳴時代,幾乎每一個思想流派給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案,都是統(tǒng)一,且都強調統(tǒng)一思想。不統(tǒng)一思想,我們就會你死我活地斗。
第四條漿糊邏輯:
你們 = 你;我們 = 我。
即,你家(族)中任何一個人讓我不快,我都要找你麻煩;你讓我不快,我找你全家(族)麻煩。反之亦然。
譬如,你和婆婆起沖突,你找老公麻煩;你和老公起沖突,你找老公全家人麻煩;你和小姑不順,你找老公麻煩。
就此澄清一下,婆媳關系的關鍵是那個男人,他若能來調節(jié),那是最容易的,但這并不等于,你和他的家族中任何一個人有了問題,你都要讓這個男人去解決。這是一種簡單思維。
并且,常常是,恰恰因各種心理原因,男人是最容易退縮的那個人。這個時候,作為妻子,你要有智慧地去處理問題就顯得很重要,而不是只要一起沖突就找老公,并且將他們家族給你的所有不快,都轉給這個男人。
這其實是很幼稚的嬰兒心理。根源是,沒分化出“我”與“你”,更沒分化出“我”和“我們”,“你”和“你們”的區(qū)別。
第五條漿糊邏輯:
所有事都黏連成一個整體,沒有當下。
無數(shù)人發(fā)現(xiàn),伴侶(特別是女性)記不住你的好,而你的壞他們永遠記得。并且,他們將這些壞揉成一個整體,帶著這個整體去看當下。結果是,現(xiàn)在這一刻你做得再好,也永遠是滄海一粟。
通常這個痛苦的整體都指向一種感覺:你對不起我!
這種心理,是因在母嬰共同體(六個月前的嬰兒)中,媽媽當然是要為沒有任何能力而又覺得無所不能的嬰兒負全責。這種心理常見于女性身上,可能是,第一,中國女性的心理創(chuàng)傷普遍重于男性;第二,我們的文化強調,男人要為女人負責,特別是兒子為母親負責。
因這種心理,太多中國女性的一生,可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她人很好,就是恨老公。
必須承認,已經(jīng)總結的這五條漿糊邏輯,多見于女性,特別是女性恰好是大家長時,那會對整個家庭造成很大的沖擊。
第六條漿糊邏輯:
我沒問題。
男人,特別是中國男人,很多人也有這些漿糊邏輯,比方說情緒控制力差的男性。不過,中國男人最常見的漿糊邏輯,我印象深刻的就一條:我沒問題。
除此之外,還有:
1)我沒問題,你有問題。
2)我媽沒問題。
3)你懂什么?跟你說了你也不明白。
4)我把錢都給你了,你還想要什么?
5)別煩我,你愛怎樣就怎樣。
6)我只要平靜。
男性這些常見邏輯,可以歸為一點:別煩我,我這么平靜這么顧家所以我沒問題,你情緒那么大當然是你有問題。女性容易活在情緒中,而且中國女性容易覺得丈夫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且為此生出了很復雜的漿糊邏輯,而男性則容易使用隔離這一個招數(shù),來對抗女性這些濃烈的情緒和漿糊邏輯。
所以,中國電視劇很容易看到這種感覺:婆媳關系大戰(zhàn),兒子自然是焦點,而不見公公的身影。最終,這個婆媳大戰(zhàn)的核心人物,也變成了公公。
第七條漿糊邏輯:
繞彎溝通。
A對B不滿,不和B直說,而是說給C,讓C給B說,有時甚至對C都不明說,只是暗示C對B傳話。這有多個原因:一,A與B間關系張力太大,作為巨嬰,A對B常有不切實際的想法和要求;二,A直接談時,易有無能感;三,因不是直接說的,所以我不必負責。
第八條漿糊邏輯:
歸咎于第三者。
A和B的關系出問題了,為了捍衛(wèi)自戀,和對重要客體的維護,而將責任歸咎于第三者C。這在三角戀中很常見。類似現(xiàn)象還有很多,奶奶和孩子處不好了,歸咎于媳婦;孩子和媽媽的關系不夠好,歸咎于爸爸;夫妻關系不好,歸咎于孩子。
第九條漿糊邏輯:
鞭打快?!l做事誰負責。
中國官場的一個邏輯是:誰做事誰擔責,所以容易出現(xiàn)的情形是,很多人不怎么做事,而領導用人時,則容易鞭打快牛,誰能力最強就猛使用誰,但出問題時,怕事領導容易將快牛犧牲。
類似邏輯也出現(xiàn)在經(jīng)典的中國式扶助老人卻被訛詐事件中。老人訛詐扶助者,有微妙的心理,但這不是關鍵,關鍵是,老人訛人后,玩漿糊邏輯的權利體系跟著一起去訛詐扶助者,讓扶助者為老人去負責,這太可怕。道德邏輯如只剩下道德邏輯,而對扶助者帶來的是利益、心理和法律上的三輸,那對扶助者是不能承受之痛。
中國家庭這種邏輯也很常見,做事最多的,如果不夠強勢,很容易成為不僅要擔責,還要成為被歸罪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