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曉玉
操場上,“監(jiān)工式”的教師總喜歡用“咆哮體”喊話:“快點兒!排整齊!別說話……”課堂上,“領導式”的教師習慣使用“命令體”教學:“今天放學時必須把作業(yè)交上,下次上課黑板一定要擦干凈,明天早讀絕不允許遲到……”辦公室里,“救世主式”的教師會使用“抱怨體”責問:“老師這樣做容易嗎?我飯都沒吃為了誰呀?你這樣做對得起誰呀……”
也許,我們還可以找到很多種教師面對學生的語氣,還可以找到很多自己已經習以為常的交流模式。但細細品味,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條件反射式的語氣背后存在著太多被扭曲的教育定位。
“我們是誰?”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經常問一問自己,只有明白了自己是誰,是做什么的,我們才能不斷地端正自己的態(tài)度,也才能更好地言由其衷。教育是服務行業(yè),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學生的滿意是我們努力的宗旨。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地明白這一角色定位,再來思考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對待學生,再來反思我們習慣化的語氣是否合理,相信我們就可以做出更加客觀真實的評判了。
如果沒有學生學習的主體需求,又哪里會有教師的價值體現(xiàn)呢?不管你是否接受,我們都無法改變教師要最終服務于學生的發(fā)展趨勢。雖然我們一再宣稱師道尊嚴、師長如父,但教師角色的最終定位不外乎是服務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我們的努力,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文化知識,更好地提升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能有一個幸福美好的未來。
我們習慣化的語氣有效嗎?當我們用發(fā)泄的心態(tài)來教育學生時,有沒有想過我們行為的目的?當我們使用習慣的語氣教育學生之時,有沒有反思過、尋找過、實驗過更有效的語氣呢?
在操場上,如果我們能夠把“監(jiān)工”的身份轉化成和學生一起奔跑的隊員,相信我們在拉近師生關系的同時,更能深刻地體會到學生“掉隊”的真實原因;如果我們能夠把“咆哮體”的喊話轉變成鼓勵和加油的吶喊,相信我們的學生會在激情的爆發(fā)中突破身體的極限。
在課堂上,如果我們能本著服務的心態(tài),多關注學生的困惑,相信學生會在主動學習的基礎上積極地查漏補缺;如果我們能將“命令體”的講授轉化成商量式的交流,相信我們會看到一朵朵花綻放的精彩。
在辦公室里,如果我們把“救世主”的身份轉化為真心幫忙的朋友,相信孩子也會敞開心扉讓你觸及更純潔的靈魂;如果我們能將“抱怨體”的責問轉變成設身處地的關懷,相信孩子會在感恩中逐步向優(yōu)秀靠攏。
對于同樣內容的表白,不同的語氣卻可以創(chuàng)設出不同的心靈感應。我們的語氣代表我們的心態(tài),代表我們教育的良知底色,也代表了對學生是否有智慧和理性的愛。很多人都說教師是靠“嘴皮子”吃飯的,言由心生,準確而良性的語言源于我們無私而偉大的教育情懷。就讓我們從優(yōu)化自己的語氣做起,做學生喜愛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