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列克
收藏領域,不時會聽到行家,尤其是有著十幾、二十幾年古玩經驗的行家對著某件器物脫口而出——時代氣息十分明顯……初學者聽著一頭霧水,實在不明其意,而資深藏家會迅速將那個時代的“氣息”一一對應到具體的器物上,從而定真?zhèn)巍?/p>
當一輪春拍結束,高古瓷上揚明顯,明清官窯尤其是生貨被追捧的大幕落下后,藏界、學術界再次靜下心來體會一條真理——金子終歸要發(fā)光。器物完美而且具有特色,這才是市場挖掘的“明日之星”的內在價值,尤其對于遠離投資角色的真正藏家,哪怕是剛入行的新手。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三十多年前的景德鎮(zhèn),嚴格意義上是1978-1983年。
被壓抑、被運動、被歧視、被創(chuàng)作的日子終于熬到頭。經濟復興,民族工業(yè)復蘇,國家利益的愿景讓景德鎮(zhèn)的國營瓷廠綻放出了最后的風采,尤其是生產釉上粉彩(由于篇幅限制,瓷雕廠和生產青花為主的光明廠另文論述)的藝術瓷廠,不僅為百廢待興時期的國家賺足了十分難得的外匯,而且集中展現(xiàn)了那個特殊年代的“時代氣息”,把它和明清兩朝及民國時期的五彩、粉彩瓷器混放到一塊兒,它也“獨特”地佇立其中。
今天,我們在網絡上可以輕易地搜到“廠貨”的定義,包括歷數十多個國營廠,各自分工,有哪些老藝人,工藝新秀(今日名家)委身其中,為何迅速倒閉、市場價值凹地……等等。但正如多年前一部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里主題歌詞中的一句——(對藝術瓷廠的粉彩陳設瓷)你到底、到底好在哪里!考究文字甚少。筆者從自己的藏品和多位資深藏友處借來的器物中做一些分辨,體會一下那個時期藝術瓷廠的若干“氣息”。
時代氣息之一:自古人們對美好、恬靜生活的向往根植于心中。十年動亂的結束,其帶給國人的極度痛苦,迅速被憧憬未來所替代。因而代表中國制瓷工藝最高水準的景德鎮(zhèn)藝術瓷廠日以繼夜、窯火不斷推出了類似于圖1“富貴白頭”、圖2“冬去春來,萬物長青”、圖3“富貴錦繡”、圖4“花開富貴”等主題鮮明、樸實,表達美好向往的一大批陳設器。
時代氣息之二:極左禁忌全無,傳統(tǒng)審美再生。久違的“美人如玉”的主題紋飾躍然瓷上。如圖5、圖6都是經典的“八美圖”。
時代氣息之三:完美地繼承了中國制瓷業(yè),尤其是明清兩朝粉彩瓷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山水、人物、花鳥、邊飾、胎質、器型無一不正,無一不精。特別是(如圖1、2、3、5、6)輔助紋飾(頸部、肩部和底部紋飾“蓮伴如意”,瓔珞雙層變型蓮紋)的“錙銖必較”,更讓人體會到什么才叫經典,什么才是生命力!
時代氣息之四:清中晚期盛行的陳設瓷上的詩、書、印的特征恰到好處地鑲嵌在這個時期的陳設瓷的留白處,而且即使是當時批量生產、底款印的方向既無顛倒,也無歪斜,讓人把玩之余,可品、可鑒、可思。
時代氣息之五:胎土、原料、窯火均按古法或循規(guī)蹈矩。晚清民國瓷中的胎土淘煉不精的通病在這個短暫時期里極為少見,瓷質細膩、厚薄適度,所有的彩料絕無半點化學彩料的痕跡,均用天然礦物料,描金也是純金勻描(如圖7);窯火的原料除柴木外,便是燒煤,與今天氣爐子、電腦溫控的爐子里出來的瓷器那種光亮艷麗是有明顯感觀區(qū)別的。
時代氣息之六:雖然那是個講奉獻的年代,當年的高手(許多是今天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或已然作古)沒名沒款留下,但水平高低,畫工強弱,師徒差異在花鳥,尤其是人物表現(xiàn)上自見優(yōu)劣,如圖5、圖6(下面還要細述)。
時代氣息之七:畢竟三十多年過去了,瓷質的溫潤,畫工的古拙,釉面的滄桑感,釉上粉彩的自然脫落,是刻意做舊的人難仿的。
時代氣息之八:國營大廠倒閉前最后的“輝煌”。各道工序、各個環(huán)節(jié),包括產品檢驗等均是高手把關,全身心投入,是能量集聚的爆發(fā)期。特別是當年的那批高手(今天的那批年歲已高的國家級、省級的大師們)在代代相傳的薪火中已然年富力強,技藝已入佳境,沒有“撈錢”的私心作怪,又有為國家建設需要贏得外匯的信念支撐,因而這個特殊時期的陳設瓷的完美程度是越來越具備收藏價值的內在因素!
不可否認,在那個時期的藝術瓷廠的粉彩陳設瓷中,首推的品種是“重工粉彩”。當年做“重工粉彩瓷”的全部是頂尖高手,因為全部用于出口,量又不大,所以借鑒了廣彩的精髓之一——“織金”。這批東西近幾年少量回流,其實它們與藝術瓷廠這個時期的粉彩瓷乃異曲同工,只有裝飾上的明顯不同。不同在于口沿、邊飾、底款邊框,畫面上“乾隆年制”隨形章的邊框等處全部描真金,再一個明顯區(qū)別是它們的頸肩的如意云頭,席草及底部的邊飾全部是朱砂紅色,絕無例外,這應該也是迎合歐美國家的中產階級的喜好。其實大多這類出口瓷不是“滿工”,只是精致而已,所以不如確切地將其定義為“精”工粉彩更為恰當,“重”字比喻是較為牽強的,更何況本文提供的圖6的八美圖畫工精美比相當一部分“重工粉彩”的同類器物高出不少。
對于入行不久,資產微薄又愛上瓷品的“新手而言”,面對贗品無所適從、明清精品價高量少、民國彩瓷除珠山八友一騎絕塵外的良莠紛雜局面,倒不如關注、切入、上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藝術瓷廠的陳設瓷,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認知的統(tǒng)一及存世量不可再生,其投資價值也是可以期待的。
最后用一點篇幅對附圖器物作些賞析,也是對前面歸納綜述“時代氣息”的具象呼應吧。
圖1是一對粉彩富貴白頭賞瓶,高38厘米,口徑12.8厘米,足徑15.2厘米。敝口、直頸豐肩,圓腹,腹部往下漸收,圈足規(guī)整,釉色溫潤,白中閃青,頸肩部用墨彩繪傳統(tǒng)如意瓔珞、蕉葉、如意紋,單、雙圈弦紋的間隔也恰到好處;主題紋飾中的三色牡丹在舒展的枝葉中分外奪目、層次分明;一雙相視良久的白頭翁象征著忠貞不渝,居然一只似乎張嘴娓娓道來,一只寧靜安詳傾聽。細微的高明與精致對于今天的一些價值觀更有了鮮明對照。賞瓶反面是對應主題紋飾的詩詞,特別是紅款的含義是當時的“官印”——右上是“中國”,左下是“工藝”。(很多器物都用此款)底足上六字三行紅款“景德鎮(zhèn)藝術瓷廠出品”。
筆者還想求教方家的是,在這對賞瓶的釉下氣泡觀察中,居然有少許黃斑老化現(xiàn)象,不足百年的瓷器應該不會呀!
圖2是一對粉彩燈籠瓶。高18.3厘米,口徑8.1厘米,足徑6.8厘米。胎體輕巧,敝口,短頸、溜肩、直腹、矮圈足。頸肩部是清代中后期最為流行的纏枝蓮伴如意紋,底部是慣用的雙層蓮瓣紋。珍禽孔雀悄然立足于松、竹、梅“歲寒三友”之間,文人味的高潔孤芳、舍我其誰的胸臆一目了然,已經超越了一般喜慶、吉祥的大眾審美意境了,頗有幾分徐悲鴻譽為“中國花鳥第一人”的趙少昂代表作中靈動鮮活的孔雀神韻。反面詩句兩旁仍然是“中國”、“工藝”的紅印款,底足則是景德鎮(zhèn)制四字方框篆書款。此器物最讓人感嘆的是孔雀頸部如“兔毫”般的精細短長紋路,居然妙到毫巔。沒有二十年以上的功力,又是批量生產,恐怕難以為繼吧。
圖3是標準的俗稱“150件”的粉彩富貴錦繡敝口尊。高40.5厘米,口徑16.3厘米,足徑14.5厘米。此尊釉水肥厚,胎體細白致密厚重;頸肩部仍然是墨彩如意瓔珞與如意紋為主,底部的連珠紋也是明清兩朝常用紋飾。主題紋飾中牡丹的富麗與枝干的雄渾互為依襯,錦繡前程的美好祝愿在瓷器上已延續(xù)千年至今;兩只神鳥已不見明代遺風,倒是繼承了康熙后期延續(xù)到清末的“神韻”,色調的柔和搭配比清中晚期的“嘉慶”時期的同類產品還勝一籌。
圖4是一對粉彩水仙盆。有人認為是筆洗,但從胎體厚重、致密以及孔雀牡丹的主題紋飾,我以為定位于水仙盆更為恰當。高7厘米,口徑22厘米,外足徑19厘米,內足徑6.8厘米。圓唇口,口沿內凹,便于提拿。主題紋飾的孔雀尾端通過花葉枝蔓的延伸拉長了視覺的審美線條,讓孔雀的嫵媚多出了幾分。畫師好似隨意地“帶”出這一筆,把雍正一朝瓷器的特征表現(xiàn)了出來,這便是前文提到的對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繼承。底部是康熙一朝最富盛名的“玉壁底”,內足施釉,外足澀胎。紅款“中國景德鎮(zhèn)“及英文的中國制造絕對是當年的免檢品生產象征。
圖5、圖6,一并對比賞析比較有意思。都是瓶類陳設器,前者是盤口棒槌瓶,后者是燈籠瓶,而且都是粉彩“八美圖”。棒槌瓶乃典型大件,俗稱“300”件,高62.5厘米,口徑18厘米,足徑19厘米;燈籠瓶高32厘米,口徑13厘米,足徑11.8厘米。兩件器物頸、肩、底部紋飾基本相同,是傳統(tǒng)的也是當年特定的如意纏枝花卉,雙層或三層蓮瓣紋。八美圖取材于清代刊本,原本描寫宋代杭州人柳樹春經歷的悲歡離合故事,書中八位美女各有感人佳話,躍然瓷上乃康熙后期流行,而且基本見于大件器物,也是大戶人家案幾上顯身份的擺設。兩個八美圖,且不細述場景、衣飾、構圖以及題詩印款,單單對比面部勾畫渲染,那發(fā)鬢,那眉宇,那眼神,那舉手投足微妙處的畫工強弱,用筆精拙,色調濃淡的高低之分已見勝負。不敢斷言在特定年代里多半是師徒同堂揮毫,至少圖6中的八位美女比之當年僅供出口的“重工粉彩”同類器物中的少數畫工要強好幾分!
當然,今天借助電腦、3D等技術描繪出的仕女圖案在瓷器上或許更為艷麗勻稱,但圖6、7中含蓄、文靜、楚楚動人的古拙味是那一代老藝人手手相傳的絕活,加之天然礦物原料的本色,勻、染、皴、擦地隨心運用和三十多年時光荏苒在瓷器表面自然氧化形成的內斂寶光以及各道工序大師們通力合作的無法再現(xiàn)的往事,它必定是中國瓷器史上短暫而璀璨的一頁。(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