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建英,謝蓉
(1.長安大學電子與控制學院,陜西西安710064;2.西北工業(yè)大學自動化學院,陜西西安710072)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技術的發(fā)展,風力發(fā)電的成本不斷降低,從而使得全球范圍內風力發(fā)電機(wind turbine,WT)的安裝容量劇增[1-2]。其中,新安裝的很大一部分為小型風力發(fā)電機(small wind turbine,SWT)[3-4]。在我國偏遠的哨所、農牧區(qū)、氣象站和微波站安裝SWT,具有很好的經濟性和實用性[5]。
目前,機械結構配置較為簡單的SWT是由風力渦輪機和永磁同步發(fā)電機(PMSG)構成的變轉速型風力發(fā)電機[6-7]。其中發(fā)電機由風力渦輪機直接驅動,由于沒有變速箱,其具有機組壽命長、維護方便、效率高和成本低等優(yōu)點,但缺點是發(fā)電機的轉速將隨著風場風速的變化而變化,實現最大功率點跟蹤(MPPT)控制比較困難[6-7]。具體體現為,若使用風速和轉速等機械傳感器來回饋控制器設計所需的狀態(tài)參數,將增加SWT的配置和控制成本并降低其可靠性,若不使用機械傳感器獲得控制器設計所需的轉速等狀態(tài)參數,將會增加控制器設計的難度,甚至會產生較大的MPPT跟蹤誤差。
為了實現對直驅式SWT的MPPT控制目標,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不使用風速傳感器且不知道SWT 的模型參數,采用干擾和觀測(P&O)方法實現MPPT 控制[8-9]。這種方法的主要不足是風速變化容易引起發(fā)電機輸出電壓較大的波動,且存在較大的跟蹤誤差。
2)使用位置傳感器而不使用風速傳感器,采用基于ω—P曲線的方法實現MPPT控制[10-13]。這種方法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其主要不足是使用了機械傳感器,降低了風力發(fā)電機組的可靠性,增加了控制成本。
3)不使用任何機械傳感器,采用不可控三相整流橋將PMSG 的輸出電壓整流為直流電壓Vdc,然后使用了基于Vdc—P 或Vdc—Idc曲線的方法實現MPPT 控制[7,14-16]。這種方法的不足之處是整流器輸出端電壓Vdc與風力渦輪機的機械角速度ω之間的對應關系較為復雜,需要分別考慮整流器工作在CCM,DCM 和NCM 等3 種模式下Vdc與ω之間的對應關系,增加了系統建模和控制過程中理論分析和計算的難度。
為了不增加風力發(fā)電系統建模和控制過程中理論分析和計算的難度,本文在建立由風力渦輪機和PMSG 組成的風力發(fā)電機組的數學模型的基礎上,通過理論分析得知PMSG輸出端電壓的有效值U與其角速度ω之間存在近似的線性關系,提出了利用U—P 曲線代替ω—P曲線進行MPPT控制的方法。
該方法通過對PMSG 輸出端電壓和電流進行采樣,并計算出輸出功率Pout=3UI,以獲得U 與P 的實時對應關系,然后通過與預定的U—P 曲線進行比較來對SWT 的角速度進行調整,以實現對該風力發(fā)電機組的MPPT 控制。最后,用Matlab 仿真驗證該模型和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SWT 的結構原理如圖1 所示。其中包括風力發(fā)電機組、整流器、卸載箱、蓄電池、逆變器和負載等。
圖1 小型風力發(fā)電系統結構圖Fig.1 The structure of SWT
下面建立SWT中主要模塊的數學模型。
一般而言,采用WT捕獲風能時,由風能轉換成的機械功率為[2]
式中:ρ為空氣密度;A為槳葉掃過的面積;vw為風速;Cp(λ) 為性能系數;λ為葉尖速比,λ=ωtR/vw,ωt為風力渦輪機的角速度;R為槳葉半徑。
SWT的槳距角(β)通常是固定的。當槳距角為常數β0時,Cp(λ) 描述為[2]
PMSG在dq坐標系下的數學模型為[17]
式中:ud,uq分別為d軸和q軸端電壓;id,iq分別為d 軸和q 軸電流;Ld,Lq分別為d 軸和q 軸電感;Rs為電樞電阻;ωm為轉子角速度;p為極對數;Φm為永磁感應磁通;Te為電磁轉矩。
SWT 中的PMSG 通常設計為隱極永磁轉子同步發(fā)電機,故Ld=Lq。由于PMSG 與風力渦輪機直接軸聯,可以認為PMSG的轉子角速度ωm與風力渦輪機的角速度ωt相等,即ωm=ωt。下文中將表示風力渦輪機和PMSG 的機械角速度均寫為ωm。
SWT的機械運動方程可寫為
式中:Tm為SWT 的機械轉矩;J為SWT 的慣性轉矩;B為負荷黏滯性摩擦因數。
對SWT進行MPPT控制的目的是,當實際風速vw低于額定風速vwN時,使得SWT 運行在最大風功率電追蹤狀態(tài)下;當vw大于vwN時,必須減少風力渦輪機風輪捕獲的能量,使功率保持在額定值附近,以保護SWT的安全。
根據式(1),給定風速vw,風力渦輪機的最大輸出功率Pm,opt取決于其性能系數Cp(λ)。當Cp(λ)為最大值Cpopt時,風力渦輪機的輸出功率為最大值Pm,opt,即
其中,Cpopt對應于最優(yōu)葉尖速比λopt。
根據λ=ωmR/vw可知,通過調整角速度ωm來適應風速vw的變化,能夠使得葉尖速比λ保持在最優(yōu)值λopt。因此,在風速vw下,存在一個最優(yōu)的角速度ωm,opt能夠使得風力渦輪機的輸出功率達到最大值Pm,opt。
根據ωm與Pm,opt之間的對應關系可以獲得ω—P曲線,如圖2所示。
圖2 ω—P曲線Fig.2 The curves of ω—P
圖2中,實線表示風力渦輪機的輸出功率Pm與角速度ωm的關系曲線;虛線表示風力渦輪機的最優(yōu)輸出功率Pm,opt與ωm的關系曲線。
小型風力渦輪機的參數為:額定功率4.2 kW,啟動風速3.5 m/s,額定風速12 m/s,最優(yōu)性能系數0.316,最優(yōu)葉尖速比8.63,轉動慣量5 kg·m2,風輪直徑4 m,額定轉速600 r·min-1,電樞電阻0.6 Ω,電樞電感4.9 mH,極對數15,永磁感應磁通0.475 Wb。
使用傳感器獲得ωm的取值,利用ω—P曲線完全可以實現MPPT 控制[4,12]。若不使用傳感器獲得ωm的取值,利用U—P曲線也能夠進行MPPT控制。下面給出其相應的控制原理。
采用直驅式永磁同步發(fā)電機組進行風力發(fā)電,由于發(fā)電機采用永磁體勵磁時,發(fā)電機與連接在其輸出端的永磁體之間沒有無功功率交換,因此發(fā)電機在d軸和q軸的反電勢分別為
式中:ed,eq分別為PMSG在d軸和q軸的反電勢。
由于d 軸電流分量與無功功率相關,因此設d軸電流在穩(wěn)態(tài)時為0,即id=0。通過Park變換,可求得
式中:θ=pωmt;ea,ia分別為PMSG 在abc 坐標下a相的反電勢和電樞電流。
根據式(7),ea和ia的有效值分別為
式中:E,I分別為ea和ia的有效值。
PMSG的電磁功率可通過下式求得
PMSG的輸出功率為
式中:U為PMSG在abc坐標系下的輸出端電壓ua的有效值。
將式(6)和id=0代入式(8),可求得
因為永磁感應磁通Φm和極對數p的取值為常數,所以E與ω具有線性關系。然而,在工程中很難直接獲得ea的值。不過,工程上很容易獲得PMSG 輸出端電壓ua的有效值U。將式(9)和式(10)帶入Pm= Pout/η,可得
將式(12)代入式(11)可求得
假設效率η是一個常量,可知U與ω具有線性關系。在進行MPPT 控制時,可以采用U—P 曲線代替ω—P曲線。這樣,在不使用機械傳感器的情況下,就可以實現對直驅式風力發(fā)電機組的MPPT控制。
根據式(13),將ω—P曲線轉換為U—P 曲線。利用U—P 曲線進行MPPT控制的策略可以通過圖3來描述。
圖3 利用U—P曲線進行MPPT控制的原理圖Fig.3 The diagram of MPPT control by using U—P curve
通過對PMSG 的輸出端電壓和電流進行采樣,獲得U與I。計算出其輸出功率Pout=3UI,然后通過Pm= Pout/η 估算出風力渦輪機的機械功率Pm。
利用U—P 曲線獲得Pm,opt。比較Pm,opt和Pm。若Pm,opt>Pm,認為發(fā)電機轉速過高,則需要減小ωm;反之,需要增大ωm。通過對ωm的調整最終使得Pm,opt≈Pm。因此,根據Pm,opt與Pm的關系來獲得ωm的變化量Δωm,將Δωm輸入到PMSG 控制器實現對風力發(fā)電機組轉速的控制[17]。
基于小型風力渦輪機的參數構建其Matlab仿真模型。考慮風速隨機變化的情況,分別使用U—P 曲線和ω—P 曲線控制策略對SWT 進行MPPT 控制,驗證它們的控制效果是否一致。在仿真實驗過程中,給定的風速隨時間t變化曲線如圖4所示。
圖4 風速變化曲線Fig.4 The curve of wind speed
假設SWT 的效率η = 0.95,所獲得的結果分別如圖5和圖6所示。
圖5 PMSG的轉子角速度比較.Fig.5 The comparison of the rotor speed of PMSG
圖6 PMSG的輸出功率比較Fig.6 The comparison of the output power of PMSG
圖5中,點劃線表示所期望的最優(yōu)角速度ωopt;虛線表示利用ω—P曲線控制策略進行MPPT控制得到的角速度ωm’ω-P;實線表示利用U—P 曲線控制策略進行MPPT 控制得到的角速度ωm,u-P。圖6 中,虛線表示用ω—P曲線控制策略進行MPPT控制得到的PMSG輸出功率Pout’ω-P;實線表示利用U—P 曲線控制策略進行MPPT控制得到的PMSG輸出功率Pout’u-P。
從圖4~圖6 可以看出,在隨機風速下,分別使用ω—P曲線和U—P 曲線控制策略對SWT 進行MPPT控制,所得到ωm和Pout的結果非常一致。
為了進一步驗證本文所提出的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構建了采用一個7.5 kW的永磁同步電動機模擬風力渦輪機,來直接驅動一個2 kW的PMSG的實驗系統。其中,PMW整流器采用的是IGBT模塊CM50TF-12H,控制算法采用TMS320C2812 DSP控制板實現。考慮到模擬風速的隨機性比較困難,在試驗中測試了一種較為極端的情況,假設風速是階躍性突變的,對應于驅動電機的轉速變化是從200 r/min變化到300 r/min,保持一段時間再恢復到200 r/min。具體實驗結果如圖7 和圖8所示。
圖7 PMSG的轉子角速度比較Fig.7 The comparison of the rotor speed of PMSG
圖8 整流器輸出電壓Vdc比較Fig.8 The comparison of the Vdc
從圖7 和圖8 可以看出,分別使用ω—P曲線控制策略和U—P 曲線控制策略對SWT 進行MPPT 控制,所得到ωm和Vdc的實驗結果非常一致。由于U—P 曲線控制策略不使用機械傳感器,所以U—P 曲線控制策略可以簡化SWT 控制系統的硬件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系統整體的可靠性。
1)本文建立了由風力渦輪機和PMSG組成的SWT的整體數學模型,從理論上分析了采用U—P 曲線控制策略對SWT 進行了MPPT 控制的可行性,并進行了基于U—P 曲線的SWT控制器設計。
2)仿真實驗結果說明,使用ω—P曲線控制策略對SWT 進行MPPT 控制可以取得與U—P 曲線控制策略一致的控制效果。
3)通過測量PMSG 輸出端電壓和電流可以獲得U—P 曲線,采用U—P 曲線控制策略不使用任何機械傳感器,不僅具有可靠性高和控制成本低的優(yōu)點,而且具有工程實用性。
[1]Ahmed F Zobaa,Ramesh C Bansal. Handbook of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M].World Scientific,2011.
[2]Burton T,Jenkins N,Sharpe D,et al. Wind Energy Handbook[M].John Wiley&Sons,2011.
[3]Colak I,Sagiroglu S,Yesilbudak M. Data Mining and Wind Power Prediction:a Literature Review[J].Renewable Energy,2012,46(10):241-247.
[4]Andoni Urtasun*,Pablo Sanchis,Idoia San Martín,et al.Modeling of Small Wind Turbines Based on PMSG with Diode Bridge for Sensorless Maximum Power Tracking[J]. Renewable Energy,2013,55(7):138-149.
[5]祁和生,姚修偉,李德孚,2013 年中小型風能行業(yè)發(fā)展形勢報告[J].中小型風能設備與應用,2014,9(3):15-21.
[6]張小蓮,殷明慧,周連俊,等,風電機組最大功率點跟蹤控制的影響因素分析[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3,37(22):15-21.
[7]Rubi Garcia-hernandez,Raul Garduno-ramirez. Modeling a Wind Turbine Synchronous Generator Based on PMSG with Diode Bridge for Sensorless Maximum Power Track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2013,2(3):64-70.
[8]Kesraoui M,Korichi N,Belkadi A.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 of Wind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J].Renewable Energy 2010,36(10):2655-2662.
[9]Wang H,Nayar C,Su J,et al. Control and Interfacing of a Grid-connected Small-scale Wind Turbine Generator[J].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2011,26(2):428-434.
[10]Narayana M,Putrus GA,Jovanovic M,et al. Generic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Controller for Small-scale Wind Turbines[J].Renewable Energy,2012,44(8):72-79.
[11]張建忠,程明.基于非線性控制的永磁風力發(fā)電機最大風能跟蹤[J].電網技術,2010,34(6):181-185.
[12]姚駿,廖勇,瞿興鴻,等.直驅永磁同步風力發(fā)電機的最佳風能跟蹤控制[J].電網技術,2008,32(10):11-15.
[13]劉向向,李新宇.變結構控制策略在直驅永磁同步風力發(fā)電機中的應用[J].電網技術,2013,37(2):520-525.
[14]Serban I,Marinescu C.A Sensorless Control Method for Variable Speed Small Wind Turbines[J].Renewable Energy,2012,43(7):256-266.
[15]殷明慧,張小蓮,葉星,等.一種基于收縮跟蹤區(qū)間的改進最大功率點跟蹤控制[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2,32(27):24-31.
[16]Dehghan SM,Mohamadian M,Varjani AY. A New Variable-Speed Wind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Using Permanent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 and Z-source Inverter[J].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2009,24(3):714-724.
[17]尹明,李庚銀,張建成,等.直驅式永磁同步風力發(fā)電機組建模及其控制策略[J].電網技術,2007,31(15):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