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直驅式小型風力發(fā)電機MPPT控制

2015-07-11 06:12鞏建英謝蓉
電氣傳動 2015年10期
關鍵詞:渦輪機端電壓輸出功率

鞏建英,謝蓉

(1.長安大學電子與控制學院,陜西西安710064;2.西北工業(yè)大學自動化學院,陜西西安710072)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技術的發(fā)展,風力發(fā)電的成本不斷降低,從而使得全球范圍內風力發(fā)電機(wind turbine,WT)的安裝容量劇增[1-2]。其中,新安裝的很大一部分為小型風力發(fā)電機(small wind turbine,SWT)[3-4]。在我國偏遠的哨所、農牧區(qū)、氣象站和微波站安裝SWT,具有很好的經濟性和實用性[5]。

目前,機械結構配置較為簡單的SWT是由風力渦輪機和永磁同步發(fā)電機(PMSG)構成的變轉速型風力發(fā)電機[6-7]。其中發(fā)電機由風力渦輪機直接驅動,由于沒有變速箱,其具有機組壽命長、維護方便、效率高和成本低等優(yōu)點,但缺點是發(fā)電機的轉速將隨著風場風速的變化而變化,實現最大功率點跟蹤(MPPT)控制比較困難[6-7]。具體體現為,若使用風速和轉速等機械傳感器來回饋控制器設計所需的狀態(tài)參數,將增加SWT的配置和控制成本并降低其可靠性,若不使用機械傳感器獲得控制器設計所需的轉速等狀態(tài)參數,將會增加控制器設計的難度,甚至會產生較大的MPPT跟蹤誤差。

為了實現對直驅式SWT的MPPT控制目標,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不使用風速傳感器且不知道SWT 的模型參數,采用干擾和觀測(P&O)方法實現MPPT 控制[8-9]。這種方法的主要不足是風速變化容易引起發(fā)電機輸出電壓較大的波動,且存在較大的跟蹤誤差。

2)使用位置傳感器而不使用風速傳感器,采用基于ω—P曲線的方法實現MPPT控制[10-13]。這種方法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其主要不足是使用了機械傳感器,降低了風力發(fā)電機組的可靠性,增加了控制成本。

3)不使用任何機械傳感器,采用不可控三相整流橋將PMSG 的輸出電壓整流為直流電壓Vdc,然后使用了基于Vdc—P 或Vdc—Idc曲線的方法實現MPPT 控制[7,14-16]。這種方法的不足之處是整流器輸出端電壓Vdc與風力渦輪機的機械角速度ω之間的對應關系較為復雜,需要分別考慮整流器工作在CCM,DCM 和NCM 等3 種模式下Vdc與ω之間的對應關系,增加了系統建模和控制過程中理論分析和計算的難度。

為了不增加風力發(fā)電系統建模和控制過程中理論分析和計算的難度,本文在建立由風力渦輪機和PMSG 組成的風力發(fā)電機組的數學模型的基礎上,通過理論分析得知PMSG輸出端電壓的有效值U與其角速度ω之間存在近似的線性關系,提出了利用U—P 曲線代替ω—P曲線進行MPPT控制的方法。

該方法通過對PMSG 輸出端電壓和電流進行采樣,并計算出輸出功率Pout=3UI,以獲得U 與P 的實時對應關系,然后通過與預定的U—P 曲線進行比較來對SWT 的角速度進行調整,以實現對該風力發(fā)電機組的MPPT 控制。最后,用Matlab 仿真驗證該模型和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1 問題描述

SWT 的結構原理如圖1 所示。其中包括風力發(fā)電機組、整流器、卸載箱、蓄電池、逆變器和負載等。

圖1 小型風力發(fā)電系統結構圖Fig.1 The structure of SWT

下面建立SWT中主要模塊的數學模型。

1.1 風力渦輪機的模型

一般而言,采用WT捕獲風能時,由風能轉換成的機械功率為[2]

式中:ρ為空氣密度;A為槳葉掃過的面積;vw為風速;Cp(λ) 為性能系數;λ為葉尖速比,λ=ωtR/vw,ωt為風力渦輪機的角速度;R為槳葉半徑。

SWT的槳距角(β)通常是固定的。當槳距角為常數β0時,Cp(λ) 描述為[2]

1.2 PMSG模型

PMSG在dq坐標系下的數學模型為[17]

式中:ud,uq分別為d軸和q軸端電壓;id,iq分別為d 軸和q 軸電流;Ld,Lq分別為d 軸和q 軸電感;Rs為電樞電阻;ωm為轉子角速度;p為極對數;Φm為永磁感應磁通;Te為電磁轉矩。

SWT 中的PMSG 通常設計為隱極永磁轉子同步發(fā)電機,故Ld=Lq。由于PMSG 與風力渦輪機直接軸聯,可以認為PMSG的轉子角速度ωm與風力渦輪機的角速度ωt相等,即ωm=ωt。下文中將表示風力渦輪機和PMSG 的機械角速度均寫為ωm。

SWT的機械運動方程可寫為

式中:Tm為SWT 的機械轉矩;J為SWT 的慣性轉矩;B為負荷黏滯性摩擦因數。

2 控制器設計

對SWT進行MPPT控制的目的是,當實際風速vw低于額定風速vwN時,使得SWT 運行在最大風功率電追蹤狀態(tài)下;當vw大于vwN時,必須減少風力渦輪機風輪捕獲的能量,使功率保持在額定值附近,以保護SWT的安全。

2.1 利用ω—P曲線實現MPPT控制

根據式(1),給定風速vw,風力渦輪機的最大輸出功率Pm,opt取決于其性能系數Cp(λ)。當Cp(λ)為最大值Cpopt時,風力渦輪機的輸出功率為最大值Pm,opt,即

其中,Cpopt對應于最優(yōu)葉尖速比λopt。

根據λ=ωmR/vw可知,通過調整角速度ωm來適應風速vw的變化,能夠使得葉尖速比λ保持在最優(yōu)值λopt。因此,在風速vw下,存在一個最優(yōu)的角速度ωm,opt能夠使得風力渦輪機的輸出功率達到最大值Pm,opt。

根據ωm與Pm,opt之間的對應關系可以獲得ω—P曲線,如圖2所示。

圖2 ω—P曲線Fig.2 The curves of ω—P

圖2中,實線表示風力渦輪機的輸出功率Pm與角速度ωm的關系曲線;虛線表示風力渦輪機的最優(yōu)輸出功率Pm,opt與ωm的關系曲線。

小型風力渦輪機的參數為:額定功率4.2 kW,啟動風速3.5 m/s,額定風速12 m/s,最優(yōu)性能系數0.316,最優(yōu)葉尖速比8.63,轉動慣量5 kg·m2,風輪直徑4 m,額定轉速600 r·min-1,電樞電阻0.6 Ω,電樞電感4.9 mH,極對數15,永磁感應磁通0.475 Wb。

使用傳感器獲得ωm的取值,利用ω—P曲線完全可以實現MPPT 控制[4,12]。若不使用傳感器獲得ωm的取值,利用U—P曲線也能夠進行MPPT控制。下面給出其相應的控制原理。

2.2 利用U—P 曲線實現MPPT控制

采用直驅式永磁同步發(fā)電機組進行風力發(fā)電,由于發(fā)電機采用永磁體勵磁時,發(fā)電機與連接在其輸出端的永磁體之間沒有無功功率交換,因此發(fā)電機在d軸和q軸的反電勢分別為

式中:ed,eq分別為PMSG在d軸和q軸的反電勢。

由于d 軸電流分量與無功功率相關,因此設d軸電流在穩(wěn)態(tài)時為0,即id=0。通過Park變換,可求得

式中:θ=pωmt;ea,ia分別為PMSG 在abc 坐標下a相的反電勢和電樞電流。

根據式(7),ea和ia的有效值分別為

式中:E,I分別為ea和ia的有效值。

PMSG的電磁功率可通過下式求得

PMSG的輸出功率為

式中:U為PMSG在abc坐標系下的輸出端電壓ua的有效值。

將式(6)和id=0代入式(8),可求得

因為永磁感應磁通Φm和極對數p的取值為常數,所以E與ω具有線性關系。然而,在工程中很難直接獲得ea的值。不過,工程上很容易獲得PMSG 輸出端電壓ua的有效值U。將式(9)和式(10)帶入Pm= Pout/η,可得

將式(12)代入式(11)可求得

假設效率η是一個常量,可知U與ω具有線性關系。在進行MPPT 控制時,可以采用U—P 曲線代替ω—P曲線。這樣,在不使用機械傳感器的情況下,就可以實現對直驅式風力發(fā)電機組的MPPT控制。

根據式(13),將ω—P曲線轉換為U—P 曲線。利用U—P 曲線進行MPPT控制的策略可以通過圖3來描述。

圖3 利用U—P曲線進行MPPT控制的原理圖Fig.3 The diagram of MPPT control by using U—P curve

通過對PMSG 的輸出端電壓和電流進行采樣,獲得U與I。計算出其輸出功率Pout=3UI,然后通過Pm= Pout/η 估算出風力渦輪機的機械功率Pm。

利用U—P 曲線獲得Pm,opt。比較Pm,opt和Pm。若Pm,opt>Pm,認為發(fā)電機轉速過高,則需要減小ωm;反之,需要增大ωm。通過對ωm的調整最終使得Pm,opt≈Pm。因此,根據Pm,opt與Pm的關系來獲得ωm的變化量Δωm,將Δωm輸入到PMSG 控制器實現對風力發(fā)電機組轉速的控制[17]。

3 實驗結果

3.1 仿真驗證

基于小型風力渦輪機的參數構建其Matlab仿真模型。考慮風速隨機變化的情況,分別使用U—P 曲線和ω—P 曲線控制策略對SWT 進行MPPT 控制,驗證它們的控制效果是否一致。在仿真實驗過程中,給定的風速隨時間t變化曲線如圖4所示。

圖4 風速變化曲線Fig.4 The curve of wind speed

假設SWT 的效率η = 0.95,所獲得的結果分別如圖5和圖6所示。

圖5 PMSG的轉子角速度比較.Fig.5 The comparison of the rotor speed of PMSG

圖6 PMSG的輸出功率比較Fig.6 The comparison of the output power of PMSG

圖5中,點劃線表示所期望的最優(yōu)角速度ωopt;虛線表示利用ω—P曲線控制策略進行MPPT控制得到的角速度ωm’ω-P;實線表示利用U—P 曲線控制策略進行MPPT 控制得到的角速度ωm,u-P。圖6 中,虛線表示用ω—P曲線控制策略進行MPPT控制得到的PMSG輸出功率Pout’ω-P;實線表示利用U—P 曲線控制策略進行MPPT控制得到的PMSG輸出功率Pout’u-P。

從圖4~圖6 可以看出,在隨機風速下,分別使用ω—P曲線和U—P 曲線控制策略對SWT 進行MPPT控制,所得到ωm和Pout的結果非常一致。

3.2 實驗驗證

為了進一步驗證本文所提出的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構建了采用一個7.5 kW的永磁同步電動機模擬風力渦輪機,來直接驅動一個2 kW的PMSG的實驗系統。其中,PMW整流器采用的是IGBT模塊CM50TF-12H,控制算法采用TMS320C2812 DSP控制板實現。考慮到模擬風速的隨機性比較困難,在試驗中測試了一種較為極端的情況,假設風速是階躍性突變的,對應于驅動電機的轉速變化是從200 r/min變化到300 r/min,保持一段時間再恢復到200 r/min。具體實驗結果如圖7 和圖8所示。

圖7 PMSG的轉子角速度比較Fig.7 The comparison of the rotor speed of PMSG

圖8 整流器輸出電壓Vdc比較Fig.8 The comparison of the Vdc

從圖7 和圖8 可以看出,分別使用ω—P曲線控制策略和U—P 曲線控制策略對SWT 進行MPPT 控制,所得到ωm和Vdc的實驗結果非常一致。由于U—P 曲線控制策略不使用機械傳感器,所以U—P 曲線控制策略可以簡化SWT 控制系統的硬件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系統整體的可靠性。

4 結論

1)本文建立了由風力渦輪機和PMSG組成的SWT的整體數學模型,從理論上分析了采用U—P 曲線控制策略對SWT 進行了MPPT 控制的可行性,并進行了基于U—P 曲線的SWT控制器設計。

2)仿真實驗結果說明,使用ω—P曲線控制策略對SWT 進行MPPT 控制可以取得與U—P 曲線控制策略一致的控制效果。

3)通過測量PMSG 輸出端電壓和電流可以獲得U—P 曲線,采用U—P 曲線控制策略不使用任何機械傳感器,不僅具有可靠性高和控制成本低的優(yōu)點,而且具有工程實用性。

[1]Ahmed F Zobaa,Ramesh C Bansal. Handbook of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M].World Scientific,2011.

[2]Burton T,Jenkins N,Sharpe D,et al. Wind Energy Handbook[M].John Wiley&Sons,2011.

[3]Colak I,Sagiroglu S,Yesilbudak M. Data Mining and Wind Power Prediction:a Literature Review[J].Renewable Energy,2012,46(10):241-247.

[4]Andoni Urtasun*,Pablo Sanchis,Idoia San Martín,et al.Modeling of Small Wind Turbines Based on PMSG with Diode Bridge for Sensorless Maximum Power Tracking[J]. Renewable Energy,2013,55(7):138-149.

[5]祁和生,姚修偉,李德孚,2013 年中小型風能行業(yè)發(fā)展形勢報告[J].中小型風能設備與應用,2014,9(3):15-21.

[6]張小蓮,殷明慧,周連俊,等,風電機組最大功率點跟蹤控制的影響因素分析[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3,37(22):15-21.

[7]Rubi Garcia-hernandez,Raul Garduno-ramirez. Modeling a Wind Turbine Synchronous Generator Based on PMSG with Diode Bridge for Sensorless Maximum Power Track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2013,2(3):64-70.

[8]Kesraoui M,Korichi N,Belkadi A.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 of Wind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J].Renewable Energy 2010,36(10):2655-2662.

[9]Wang H,Nayar C,Su J,et al. Control and Interfacing of a Grid-connected Small-scale Wind Turbine Generator[J].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2011,26(2):428-434.

[10]Narayana M,Putrus GA,Jovanovic M,et al. Generic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Controller for Small-scale Wind Turbines[J].Renewable Energy,2012,44(8):72-79.

[11]張建忠,程明.基于非線性控制的永磁風力發(fā)電機最大風能跟蹤[J].電網技術,2010,34(6):181-185.

[12]姚駿,廖勇,瞿興鴻,等.直驅永磁同步風力發(fā)電機的最佳風能跟蹤控制[J].電網技術,2008,32(10):11-15.

[13]劉向向,李新宇.變結構控制策略在直驅永磁同步風力發(fā)電機中的應用[J].電網技術,2013,37(2):520-525.

[14]Serban I,Marinescu C.A Sensorless Control Method for Variable Speed Small Wind Turbines[J].Renewable Energy,2012,43(7):256-266.

[15]殷明慧,張小蓮,葉星,等.一種基于收縮跟蹤區(qū)間的改進最大功率點跟蹤控制[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2,32(27):24-31.

[16]Dehghan SM,Mohamadian M,Varjani AY. A New Variable-Speed Wind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Using Permanent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 and Z-source Inverter[J].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2009,24(3):714-724.

[17]尹明,李庚銀,張建成,等.直驅式永磁同步風力發(fā)電機組建模及其控制策略[J].電網技術,2007,31(15):61-65.

猜你喜歡
渦輪機端電壓輸出功率
“北溪一號”為何選用西方渦輪機
國內渦輪機油產品技術及市場現狀
無刷直流電機無位置傳感器控制新方法與實現
最大的積木風力渦輪機14.62萬塊積木建造
鋰離子電池組充電均衡電路及其均衡策略研究
人工心臟無位置傳感器無刷直流電動機非導通相端電壓分析
基于馬爾可夫鏈的光伏發(fā)電系統輸出功率短期預測方法
基于雙層BP神經網絡的光伏電站輸出功率預測
分布式發(fā)電系統并網逆變器輸出功率的自適應控制
大全集團對其光伏組件產品提供25年輸出功率線性質保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