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強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5-0037-02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到語文基礎知識掌握語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能夠自己去獲取知識。俗話說得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是為了“不教”,如何讓學生主動自學,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發(fā)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我們必須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我從教的過程中,我不斷摸索,現將自己幾點不成熟的想法寫下來:
一、創(chuàng)設良好氛圍,激勵自主學習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學習者通過自己練習、探索、發(fā)現,所獲得的知識才真正有效”。教師應充分信任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給讀書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強烈的學習責任感,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
首先,應創(chuàng)設自學氛圍,教給學生自學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學生自學前,教師應教給自學的程序與方法,采用一讀:即將課文讀通讀順,了解課文脈絡,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預習提示”,讀一讀課后思考題,明確新課要學什么;三寫:即認真讀課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畫畫,記下疑難,寫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書,遷移舊知識,初步解決一些自己能解決的問題.采用這四種方法,使學生自學時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學有個過程,這個過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師要充分發(fā)揮引導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辦代替的角色。
其次,激發(fā)自主學習的動機,讓學生樂學。動機是內驅力,自主學習需要一種內在激勵的力量。如果學生對自己從事的探索活動具有強烈的欲望和追求,這種內驅力就能把學生內部的精神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動。在語文教學中,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烈的特點,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產生對新知識的需要和渴求,并在興趣的激勵下形成探索動機。
第三,營造民主氛圍,讓學生愿學。教師要轉變角色,努力營造出和諧、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通過生說生評、生說師評、師說生評等形式,讓學生自己獲得問題的解決,使學生走向成功,體驗到成就感;適當組織學習競賽,開展合作學習,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使學生愿學、樂學。
二、提供自主形式,關注自主過程
學習不是結果而是一種過程。布魯納說:“學習不是把學生當成圖書館,而要培養(yǎng)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全面、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是提供自主學習的最佳形式。學生只有直接參與探索新知識的全過程,才能領悟知識的奧秘,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優(yōu)化教學過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參與的內涵十分豐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大膽放手,更多地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充分發(fā)揮學生各種感官功能,讓他們多動手、多動口、多動腦,參與觀察、思考、討論、實驗。讓學生實質性地參與教學過程,要做到七個“讓”:即課文讓學生自學;字、詞讓學生自己掌握;段意讓學生概括;問題讓學生發(fā)現;方法讓學生尋找;重點讓學生思索;難點讓學生突破;真正讓學生參與每節(jié)課的全過程。參與要多樣化,如質疑問難是一種創(chuàng)新精神的反映,是學生思維參與的標志。學生能提出問題,那怕千奇百怪、荒誕離奇,只要學生積極參與了思維活動,教師就要悉心引導,讓學生思維的火花最終成為知識學習和創(chuàng)新的火種。
關注自主學習的過程,其最佳手段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中的反饋與評價。學是核心,導是關鍵,評是學生求知的催化劑。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僅體現在課堂提問的梳理精當,而且體現在處理反饋信息的應變能力上。評價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反饋的重要途徑,它的作用并不僅限于讓學生了解自己與目標要求的距離,還應通過評價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堅定學習的自信心,交流師生情感,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當學生答錯問題時怎么處理?是鼓勵引導、點撥開竅,還是訓斥挖苦,簡單的否定,甚至罰站?前者能使學生感到老師態(tài)度誠懇,評價中肯,自尊心受到了保護,進而產生“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求知沖動,以良好的心態(tài)進入學習探索中;后者則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挫傷學習積極性。因此,反饋和評價,不僅是學生認知過程的需要,更是開放式教學和融洽師生情感的需要。
三、鼓勵“人自為學”,培養(yǎng)自主精神
學習者不會思考,不掌握學習的方法,單靠死記硬背來獲得知識,必然失去求知的興趣。因此,教師教學過程中“引”要得當,“放”要得法,給足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人自為學”。放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敢問、善問,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敢于辯駁別人,發(fā)表相反意見。在課堂互動中交換思考所得,從而不斷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體驗探究的樂趣。另外,教師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盡量多地動手操作。俗話說:“眼過千道,不如手做一遍”。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也就是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得到發(fā)展的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放”得徹底,還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要區(qū)分好“亂”與“氣氛活躍”的關系。有的老師怕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把課堂搞亂,影響課堂紀律。我認為只要學生圍繞“學”而亂就不要怕,教師導之有法,這種由激烈的討論辯駁引發(fā)的“亂”只會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因為他們無暇開小差。當然,對學習紀律做出要求也是十分必要的,我就明確告訴學生:“下課你可以在教室里自由活動,上課必須學習?!倍且o學生留足充裕的思考和活動時間,切忌走形式,武斷地打斷學生思維,挫傷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只有在每個學生充分思考的基礎上,討論和爭辯才會有最佳的效果。三是盡量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實踐的機會,能讓學生說的,老師不說;能讓學生想的,教師決不禁錮學生思維;能讓學生動手操作的,老師絕不越俎代庖。這樣,才能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既是教育教學發(fā)展的必由之路,也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更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挑戰(zhàn)。相信只要我們教師轉變觀念,有意識地在課內外注意培養(yǎng)學生學會發(fā)現、學會探索、學會創(chuàng)新,那么,就一定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