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薩那曲高級中學852000)
淺談討論法在新課程下高中語文課堂的意義與運用
羅玉元(西藏拉薩那曲高級中學852000)
當前,注重學生合作探究、以課堂討論等多種形式代替教師“一言堂”受到大家的廣泛認同。但是,由于一部分教師對新課改理念理解存在偏差,對討論法缺乏理性深入思考,致使部分高中語文課堂討論流于浮華、浮躁、浮淺之弊端,表面熱鬧而實際收效甚微。也有一些教師因此否定討論法,否定教學互動、否定合作探究,不敢或不愿大膽采用討論法,甚至對新課改存在疑惑,認為還是傳統(tǒng)的經驗管用些。本文著重從討論法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增強其課堂實效性方面談談我的個人感悟。
討論法高中語文課堂新課改
在教學的過程中,討論法作為一種課堂教學方法,靈活、熱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增進了學生間的互動交流,受到了廣大教師的關注。但是,目前討論法在尚存頗多爭議。有的教師不敢運用它,覺得難以駕馭,事倍功半。這么,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討論法呢?討論法有什么意義和好處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的體會,談談自己的看法。
討論能讓學生都參與進來,不做旁觀者。學生由被動聽講轉化為主動參與、思考,使自己的體驗、判斷能迅速及時地在小組內交流、反饋,這能極大地激發(fā)他們興趣,調動他們參與,這是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例如,學習曹禺《雷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周樸園對梅侍萍真的就一點感情也沒有嗎?可是為什么顯出如此絕情?劇末梅侍萍說的“(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侍萍因何欲言又止?學生很容易興味盎然。
在學習的過程中,討論法能促進他們思考分析。學生為了在交流中有良好的表現,往往更加集中注意力,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潛能,運用自身的生活常識和知識積累,分析判斷,冥思苦想。而在交流中,同伴新的思想觀點,又會進一步點燃其思考的激情,讓他們去發(fā)現、探索、思考。比如,在教學《戰(zhàn)國策。荊軻刺秦王》時,有學生提出,后來荊軻與秦王展開追逐、搏斗時,秦舞陽到哪里去了?文中怎么沒有一點交代?就此我們組織學生展開討論,他們得出結論:“秦舞陽后面的表現,與文章主旨關系不大,故司馬遷略去不寫。如果硬要探究,可能就是嚇倒在地,或者在一旁‘瑟瑟發(fā)抖’之類?!庇秩?,我在教學司馬遷的《鴻門宴》一文時,有學生提出:“當劉邦逃席后,范增摔玉,這時再打過去都還不算遲啊,為什么就說決定了勝負呢?”這時,讓他們討論,便能得出一個結論:性格決定命運,優(yōu)柔寡斷、沽名釣譽的項羽,不可能對當時形勢有更加理性判斷。教學陶淵明《歸園田居》時,通過學生對陶潛隱居在今天是否仍值得提倡這一問題,學生得出結論:在今天的條件下,我們不能都像陶潛一樣,而應該大膽推銷自己,積極進取,為祖國和人民多做貢獻。這樣,學生的分析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培養(yǎng)。
討論法能較好地照顧學生的新發(fā)現、獨到的思考,并及時反饋到教師這里來,進而讓教師及時發(fā)現學生學習的問題和不足,發(fā)現教學的問題,及時調整方向。當學生對文本理解出現偏差時,或者對知識把握存在問題時,教師就可以及時糾正、補充。
學生在討論探究中產生情感體驗,思想碰撞,這一切都依賴于團結協作、并伴隨著情感交流而實現的。沒有合作就難以討論出什么有價值的結論來,沒有團結,討論就無法深入進行下去。特別是當學生在討論中出現相同或相近見解時,便會立即產生“英雄所見略同”的認同感和欣喜感。而當一些學生遇到疑難或困惑,在小組成員的點撥下豁然開朗時,便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感激和親近的情緒。因此,討論法能培養(yǎng)學生協作的習慣,增進他們的團結和友誼。通過討論,交流了思想,融洽了感情,提高了學生們與人相處、合作的能力,兼容并接納他人的胸懷和習慣。
在班級教學模式下,盡管教師努力調動學生參與,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但公開集體發(fā)言的機會還是很有限的,因而學生往往顯得口訥,缺乏活力,而討論法正好彌補了這一不足。分組討論中,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在表達中修正,在修正中表達。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通過討論,很多原本性格內向的學生變得活躍起來,變得健談起來。因此,長時間堅持運用課堂討論法,必能對提高學生表達力具有積極的作用。
但是,是不是只要采用討論法,就一定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呢?事實上,和其他教學手段一樣,討論法也有其注意要領,并且教師使用時必須從課堂和學生實際出發(fā)。討論法如果把握不好,不但收不到教師期待的效果,反而弄巧成拙,事與愿違,學生亂成一團,毫無收獲。因此,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科學合理組建討論小組。教師要按照學生的學習情況、興趣愛好、潛能等科學合理公平分組,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
2.合理設置討論問題。教師設置的問題要有一定價值,要能夠體現出本次教學的目標,體現其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還有學生容易產生疑惑或者混淆的問題。
3.問題難易適度。如果難度太小,學生不思考或略加思索就能得出結論,自然無需討論。同樣,難度大的問題不宜讓學生討論。教師把這樣的問題拋給學生后,學生雖然勉強討論,但難以有什么成果,而且容易對學生造成傷害,挫傷學生思考、討論學習的積極性。
4.精心捕捉討論機會。如:教學《孔雀東南飛》時,當我們教學完第一課時,學生們已對劉蘭芝的美貌和才藝以及修養(yǎng)有了充分了解,對其無辜被休的遭遇也深表同情時,好多學生不解的是:焦母為什么執(zhí)意要驅遣蘭芝?這時,讓他們結合文本內容思考,如婆婆說劉蘭芝“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有可能是她有時可能會有點“我行我素”;另外,婆婆自身也有問題,如心胸不寬廣等。學生困惑時安排他們討論,能迅速引燃他們思維的火焰,收到很好的效果。
總之,討論法既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它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新理念,我們要大膽地、廣泛地采用,但又不可盲目運用,不可濫用。只有真正把握好其科學性,并結合學生實際合理采用它,才能讓它真正成為我們師生敞開心扉心靈交融、建構知識、提高能力、生成方法、催發(fā)情感的平臺,讓課堂討論涌動生命的靈性,實現高中語文課堂討論的有效性。
[1]楊翠蓉、張振新..論有效的課堂討論.全球教育展望,2005(5).
[2](美)黒爾,斯蒂著.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討論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3]莊文革.課堂討論的四大策略與五個“避免”.現代語文.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