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治勇
廣播,作為大眾傳播工具,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最緊密、最貼近,也最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廣播新聞工作者必須要帶頭樹立起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和新聞理念,踐行好群眾路線,這樣才能在與社會各種不良思潮和新媒體爭奪輿論陣地中,穩(wěn)立潮頭,發(fā)揮優(yōu)勢,爭取群眾,贏得群眾,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一是尊重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
不可否認,曾幾何時,各種媒體成了各級“父母官” 晾曬政績、訓導群眾的平臺,“社會精英”“意見領袖”的“雷人雷語”的傳聲筒,各種明星展示八卦緋聞的小舞臺。而 “草根”“小人物”“弱勢群體”則成了人民群眾的代名詞。個別群眾的消極因素被無情放大、批評、挖苦。長此以往,這種冷冰冰的話語機器必然喪失人民群眾,被人民群眾所拋棄。
尊重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就是要尊重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主體地位。在新聞報道的采集、整理,加工、傳播的過程中,在處理人與政治、人與經濟、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關系時,把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促進人與經濟、社會的全面發(fā)展。像“人民記者”穆青所說 “勿忘人民”,時時刻刻把人民群眾的偉大奮斗、火熱生活以及所思、所想、所盼,作為新聞報道的關注點、立足點、興奮點。
近幾年,鞍山電臺新聞部廣大采編播人員積極深入人民群眾火熱生活,用真心真情去感受人民群眾奮斗精神、創(chuàng)造精神,先后挖掘、宣傳了“當代雷鋒郭明義”、 “農民群眾的貼心書記田相斌”、“工人發(fā)明家李超”、“優(yōu)秀農民工范文學樂于奉獻城市”、“水上活雷鋒趙景柱”等一批批各行各業(y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典型,充分反映出人民群眾作為先進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他們的事跡和故事,也深刻反映了人民群眾新時代新主人的嶄新精神風貌。挖掘好一位工人的先進典型,就會鼓舞一批當代產業(yè)工人見賢思齊;宣傳好一位帶領農民群眾共同致富的好干部的事跡,就會點燃廣大農村干部群眾一起奔富路的激情;寫好一位下崗職工再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就會激勵大批下崗職工自強不息。這種媒體“正能量效應”已經為新聞實踐所屢試不爽。
二是到人民群眾火熱生活中去感受、挖掘力量源泉
就新聞工作來說,人民群眾的生活是真正的“新聞起點源”。他們火熱的生活、豐富的社會實踐和他們當中蘊藏的智慧和力量,是新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力量。不能正確認識源與流的關系,新聞宣傳必然會本末倒置,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就是一句空話。
近幾年,鞍山電臺新聞部堅持探索,在新聞節(jié)目中以《百姓故事》《鋼城新曲》《百姓新歌》《廣播記者在基層》《說說我的2013》等欄目為平臺,設置議題,設定敘事框架,引導激勵廣大采編播人員主動深入到老百姓生活當中去體驗,從現實生活中挖掘生動的事例,捕捉樸素平凡的生活細節(jié),用話筒記錄他們的心聲和故事。使一大批科研生產一線的干部工人、擼鋤杠的農民、熱心的社區(qū)大媽、自強不息的下崗職工等,成為感動社會、激勵群眾的新聞人物。
比如,離休干部邵長興幾十年如一日用史、志等形式記錄鋼城日新月異的變化;青年知識分子時東明和他的團隊把易燃的苯板通過深加工變成A級保溫材料,拿到了自主知識產權;岫巖縣好醫(yī)生吳建華幾年來自掏腰包四五萬元幫助貧困農民群眾治病乃至料理后事;臺安農民孫海東進城創(chuàng)辦搬家公司幫更多農民兄弟一起致富等。這一篇篇帶著泥土芳香、帶著廣播人情感體溫、清新活潑的新聞報道,以思想性勵人、以感情性贏人,以故事性取勝,彰顯了新聞的力量,廣受聽眾的好評。
三是與人民群眾心貼心交朋友,錘煉自己,提升引導能力
“人民記者”穆青曾把新聞工作者與人民群眾交朋友描繪成這樣的場景:“進農家小院,坐農民的炕沿,喝著大碗茶,嚼著玉米餅,面對面地和農民群眾打交道、交朋友?!边@樣,才能溝通真感情,聊出貼心話,交流真想法,真正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
岫巖縣雅河洪家堡村的盲人陳廣天自食其力靠養(yǎng)豬供一雙兒女讀書。由于種種原因,這位大山深處的農民曾回絕了無數家媒體的采訪。鞍山電臺新聞部青年記者趙宇澤多次長途跋涉100多公里深入到他家,通過和他的兒女交朋友一步步走進他的家庭生活。為了體驗這位盲人的養(yǎng)豬生活,他和陳廣天一起攪拌豬食料喂豬,甚至閉上眼睛端著食料盆摸索著走過從屋里到豬圈的十幾米艱難路程,雙腳沾滿了豬糞。陳廣天深受感動,主動講授了自己練就的摸、聞、聽、喚等一整套過硬的盲人養(yǎng)豬技術和一家人20年來的坎坷生活經歷。一篇《陳廣天盲人的養(yǎng)豬事業(yè)》的新聞專稿,不但表現了盲人陳廣天一家人在逆境中迸發(fā)出的頑強精神以及創(chuàng)造的生活奇跡,更讓這位青年記者真切體會到了在與農民群眾以誠相待交朋友中,提升自己思想水平及業(yè)務能力的樂趣。
正是這種情系群眾、腳踏熱土、扎扎實實調查研究的工作作風,使廣大采編播人員在“三深入”中,采寫出諸如《拄著雙拐闖世界》《不坐辦公室坐炕頭 深入基層解民憂》《雷鋒師傅學雷鋒》《“最美夫妻園丁”根山村教育十五年》《一句承諾,一生父子情》《仁者醫(yī)生吳建華》《清潔女工垃圾箱里撿到14萬元物歸失主》等群眾喜聞樂見,具有鮮明思想性、導向性的新聞力作。幾名播音員和記者在和群眾的交往中,建立了體驗生活的基地,與品學兼優(yōu)的寒門學子、岫巖縣楊家堡鄉(xiāng)中心校11歲的貧困單親女孩何美華結成幫扶對子,帶動起社會各界人士展開了一場持續(xù)近三年的情系小美華愛心接力活動,彰顯了新聞道德和人文關懷的力量,也密切了廣播人與群眾的血肉聯系。
作為廣播新聞工作者,只有真心尊重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真心地與人民群眾心貼心交朋友,才能在思想上樹立起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才能在火熱的社會生活中體味到源泉的甘甜、泥土的芳香、鋼花的璀璨、群眾的智慧,才能肩負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精神需求的責任與使命。
(作者單位:鞍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