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達
表現(xiàn)人物勤勞智慧、宣傳人物堅忍不拔或展示人物形象以引起思考的人物新聞,一直在新聞宣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新人新事大量涌現(xiàn),人物新聞更是勃然興起。隨著時代的進步,隨著社會風尚和人們價值觀念的轉變和更新,社會的主流媒體在反映和表現(xiàn)各條戰(zhàn)線新人新事時,也呈現(xiàn)出一些新的特征。研究新時期人物新聞的寫作特點,有助于新聞記者對時代脈搏的準確把握。
新聞能寫好人物嗎?在2011年《人民日報》對“雙百”人物中的共產黨員的報道中,采用以新聞體裁反映英雄人物的稿件,使劉胡蘭、雷鋒、毛岸英等一個個英雄人物,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讀后給人清新悅目之感。事實證明:新聞也能寫好人物,且這種形式應該加以提倡。
用新聞寫人物有兩個極明顯的好處:一是短,一篇報道幾百字,頂多一千字,如果能把一個人物也寫得栩栩如生,立體豐滿,那么這就足以打破一種狹隘的傳統(tǒng)觀念——寫人物非用通訊不可,一落筆非四五千字不夠用,從而發(fā)揮了新聞短小精悍的特點,避開了通訊篇幅上的局限;二是快,正因為字數(shù)不多,很輕便,不笨重,版面好安排,所以從定稿到見報,周期很短。這樣才能讓人物形象的展現(xiàn),更具時效性,這樣就更符合新聞的特質。我們千萬不要輕視這個“快”??斓谋旧砭褪且环N宣傳效果。魯迅先生談寫作之道,就主張寧可將可作小說的材料編成速寫,決不將速寫的材料拉成小說。我們借用這個意思。不妨說,寧肯把寫通訊的素材縮成新聞,決不勉強把新聞的材料拉成通訊。
這樣的人物新聞是否比通訊要遜色呢?不見得。一篇好的人物新聞遠比某些大而無當、虛張聲勢的大塊通訊要中看得多。
經過上面的探討大家對用新聞撰寫人物的短和快的優(yōu)點有了了解,它是對受新聞的體裁制約這一點的因勢利導的典范。但是短和快絕不是我們撰寫人物的目的。需要探討的是,用新聞到底能不能寫好人物?
2011年《人民日報》在“雙百人物中的共產黨員”欄目中曾發(fā)表過一篇人物新聞,主題是“保持英雄本色的忠誠衛(wèi)士丁曉兵”。新聞總共800多字,寫丁曉兵20多年來,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勤奮學習、刻苦鉆研的事跡。字數(shù)有限,容量不大,是不是寫得干癟無味呢?不是。這條新聞寫了幾處感人的細節(jié):一是“為練習左手投彈,他連著拉斷6根背包帶;練端槍,戰(zhàn)士們在槍頭吊2塊磚、定型半小時,他吊3塊磚、定型45分鐘,肩胛常常被磨得血肉模糊;練臥姿射擊,他每天幾十次、上百次連槍帶人撲倒在地,左半身總是摔得青一塊、紫一塊,皮破血流更是常事”。二是當指導員4年,他所帶連隊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集體二等功1次、集體三等功2次,被南京軍區(qū)評為“基層建設先進單位”。三是“當宣傳干事,他扎實深入采訪,先后在軍地報刊發(fā)表100多篇稿件,被南京軍區(qū)評為‘新聞工作先進個人……他結合工作實踐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帶兵特點和規(guī)律,總結歸納的‘心理自我調節(jié)12法、‘群眾性教育20法等105條經驗被上級肯定和推廣”。這些細節(jié)用墨不多,近乎白描。其實,這正是有情有景、有血有肉、典型環(huán)境里典型人物的細致刻畫。以新聞“短”、“快”的形式特點,再現(xiàn)了丁曉兵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無論在哪個崗位上都保持著“戰(zhàn)時忘死、平時忘我”的軍人本色。它的優(yōu)點在于真切、樸實、細膩、簡練,既沒有陳詞濫調、蒼白無力的“烘托”,也舍棄了敘述祖宗三代等生拉硬扯的“鋪墊”。
既然事實證明新聞完全能夠寫好人物,那么我們就該再用心琢磨一下如何借助新聞來寫好人物。
我們還是借助于2011年《人民日報》在“雙百人物中的共產黨員”欄目中這篇人物新聞來作以分析。
一方面新聞相對來說“短”,要求我們語言的“精”,從而才能收到短小精悍的效果。
新聞語言的“精”就是精當,凝練、貼切、寓意含蓄。古人云:“文之所尚在于當,詳略之戒在失宜。”這就昭示人們只有用精當?shù)那晒P細墨,方可繪制精篇。在《人民日報》“雙百人物中的共產黨員”這篇人物新聞中,作者就是借助扎實的語言功底精當?shù)貜膸讉€典型方面對人物做了客觀介紹,使人過目不忘,回味再三。
另一方面要求我們通過典型細節(jié),表現(xiàn)人物的獨特性,從而才能達到“以小見大”,從典型細節(jié)著手,于平實中見真情,集中筆墨表現(xiàn)人物的特點,讓讀者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人物”。在《人民日報》“雙百人物中的共產黨員”欄目的這篇人物新聞中,作者就是抓住了丁曉兵左手練習拉彈、端槍、臥姿射擊等典型細節(jié)描寫,讓人物在讀者面前真切、細膩起來,從而才能走進讀者,引起共鳴。
再者發(fā)掘人物的不同側面,從而在短小中突出人物品質。人是一個多面體,人的社會角色具有多重性,就像萬花筒一樣,轉變不同的角度,會展現(xiàn)不同圖案。人物在不同的時空舞臺,也會展現(xiàn)不同的性格特征。只有找準人物最值得寫的那個點,人物新聞才能出彩。在《人民日報》“雙百人物中的共產黨員”欄目的這篇人物新聞中,作者就是抓準丁曉兵身殘而志堅的這點,從細節(jié)入手,短小的篇幅中人物的亮點就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了。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借助參照和比較的手法來撰寫人物。在《人民日報》“雙百人物中的共產黨員”欄目的這篇人物新聞中,在寫他用左手練端槍時,作者就借助了參照和比較的手法,作者用“戰(zhàn)士們在槍頭吊2塊磚、定型半小時”,與丁曉兵卻“吊3塊磚、定型45分鐘,肩胛常常被磨得血肉模糊”,來作參照和比較,照應下文“當年底,部隊軍事訓練考核,8項課目中丁曉兵得了7個優(yōu)秀”的必然結果,有力地突出了人物身殘而志堅的形象。
剖析這篇人物新聞,是為堅定一個信念:新聞體裁在寫人物事跡方面,是大有可為的;新聞體裁的一切特點同寫人物的基本要求,不僅不是對立的,如果運用得好,還有助于表現(xiàn)人物。有人一提到“新聞”,就把它同枯燥、呆板等劃為等號,認為“新聞”只能寫那些乏味的事件,與寫人物事跡不相干。這實在是一種偏見。我們應當消除誤解,認真實踐,努力寫出一批精彩的人物新聞。
(作者單位:盤錦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