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耀文
“對比”是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一種常見的寫作手法,也是一種修辭手法。茅盾先生說過:“正面的渲染方法不如對比的手法能夠產(chǎn)生強(qiáng)烈的效果?!庇怀瞿硞€形象,表述某種觀點,可將與之對立或存在明顯差異的一方加以呈現(xiàn),通過對照比較,讓讀者輕松認(rèn)同、確定立場。它可以是兩個相反、相對的事物,如西瓜相較芝麻,突出西瓜的大而飽滿;可以是同一事物相反、相對的兩個方面,如紅蘋果較之綠蘋果,突出紅的可愛與甘甜。對比手法的正確運用,能夠突顯事物的特征與本質(zhì),在反差與襯托中將所要塑造的、表達(dá)的、贊美的,在好與壞、善與惡、美與丑的對立中更加真實具體、鮮明深刻地呈現(xiàn),達(dá)到好則更好、壞則更壞的“極致”效果,給人感官刺激,增強(qiáng)文章感染力,從而突出主題。
《有一種風(fēng)景在記憶深處》中“外公的小圃中植滿了嬌艷的月季與形形色色的果蔬。葡萄架下栽著一小片虞美人,每逢春夏,那如血的妖嬈,總是以它的濃艷遮蔽一切色彩,與之相比,那一切青翠都顯得黯然失色。可那藤蔓卻偏偏杵在虞美人之上,纖細(xì)的藤梢借著風(fēng)力挽出精致的碧色藤須,在初夏的微涼中瑟瑟著?!迸c美爭艷中,執(zhí)著與堅毅盡顯;《街燈》中“夜深人靜時,連蟲子都不再高歌,它卻不能休息,形單影只地將面前的街道照亮。而那些有著夸張色彩,趾高氣揚的霓虹燈早已沉睡,與夜色融為一體。”兩兩對比中,平凡與偉大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