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的珍珠港事件發(fā)生后,美國加速了研制原子彈的進程,于1942年開始實施以“曼哈頓工程”為名的龐大計劃,由美國陸軍工兵部隊全面負責研制原子彈。該計劃投資25億美元,動用10多萬科技人員和工人,在絕對保密的情況下加緊研制。1945年7月16日凌晨,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阿拉默多爾空軍基地的沙漠爆炸成功,其威力相當于1500~2000噸TNT炸藥。原子彈問世是20世紀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一項重大科技成就。由此,人類進入了核武器時代。
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個體外授精的嬰兒在英國奧德海姆中心醫(yī)院里誕生,是個女孩,體重約500千克,身體一切都正常。
這是倫敦的萊斯利 · 布朗夫人和她丈夫的孩子。布朗夫人因輸卵管有缺陷而不能懷孕,幸運的是,她遇到了羅伯特·愛德華和帕特里克·斯特普托這兩位醫(yī)生,他們是研究試管嬰兒技術的先驅(qū),布朗夫婦嬰兒的誕生是他們的第一次成功,兩人之前研究此技術已12年,并多次失敗。實驗的進行并非一帆風順,當預產(chǎn)期臨近時,萊斯利患了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嚴重時會危及孕婦和胎兒的生命,研究者決定進行剖宮產(chǎn)。最后,路易斯的出生給萊斯利全家?guī)砹藲g樂,也給世界上數(shù)以萬計的不孕癥患者帶來了希望。
鄧稼先是我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被人們稱為“兩彈”(原子彈、氫彈)元勛。新中國成立初期,鄧稼先帶著剛在美國獲得的物理學博士學位,放棄了在美國優(yōu)越的工作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回國開創(chuàng)新中國的原子核物理理論研究工作。
1958年的秋天,中國研究核武器的機構剛剛成立,他擔任理論部主任,帶領一批剛跨出校門的大學生,在缺乏相關研究資料和實驗條件的情況下,研制出我國自己的“爭氣彈”。鄧稼先帶領大家在簡單的手搖計算機上一遍又一遍地進行計算,花費了半年時間,終于取得了重大理論突破,完成了原子彈的設計方案。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并于原子彈爆炸后的2年零8個月成功制成氫彈,這同法國用8年零6個月 、美國用7年零3個月、蘇聯(lián)用6年零3個月的時間相比,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這樣快的研發(fā)速度,與鄧稼先的遠見卓識和領導能力密不可分。在一次實驗中,鄧稼先受到核輻射,導致他患上直腸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62歲。
數(shù)字
一群1億多年前的蟲子在軟泥里移動所形成的化石,靜靜地躺在梁平縣一個廢棄的采石場山洞里。重慶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博士張鋒表示,這些化石的稀有程度超過同時期的恐龍化石,為目前發(fā)現(xiàn)的重慶地區(qū)最大的侏羅紀蟲跡化石。
化石大面積露在巖層的斜面之上,目測面積近1500平方米?;鶠橄x管狀,蟲管管道長短和粗細不一,粗的約10厘米,細的至少5厘米。值得一提的是,在發(fā)現(xiàn)化石的山洞旁,還發(fā)現(xiàn)了很多介殼灰?guī)r層?!斑@是四川盆地內(nèi)分布廣泛的侏羅系(侏羅紀時期形成的地層)最下部自流井組的介殼灰?guī)r層?!?/p>
張鋒由此判斷,這些化石就是侏羅紀早期的蟲跡化石。相比恐龍骨骼化石之類的遺跡化石來說,蟲跡化石更為罕見。“它的形成對地表的濕度、黏度、顆粒度等都有極其苛刻的要求。而且還要在上億年的歲月中,沒有遭到地質(zhì)運動的破壞,才能完整地保存至今?!睆堜h表示,目前只能推斷這些蟲子和現(xiàn)在我們常見的蚯蚓一樣,是軟體類昆蟲。
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近日對銀河系的質(zhì)量進行了精確計算,最新的結果表示,銀河系的質(zhì)量大約是太陽的2100億倍,包括銀河系邊緣擁有數(shù)千顆恒星的恒星團。科學家們通過超級計算機的運行,獲得了銀河系質(zhì)量分布圖,目前計算出的銀河系質(zhì)量是最為精確的,這項研究結果有助于我們對銀河系的結構進行研究,比如銀河系的跨度等。
目前,這個數(shù)字雖是較為精確的值,但仍存在不確定性,偏差可能達到20%左右,比之前銀河系的質(zhì)量估計值偏差要小很多。早前的數(shù)據(jù)認為銀河系的質(zhì)量是太陽的7500億倍,甚至一度達到1萬億倍,誤差率達到100%,幾乎無法確定銀河系的具體質(zhì)量。
海洋中微生物的種類之多可能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由包括日本京都大學專家在內(nèi)的40個國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美國《科學》雜志電子版上發(fā)布了一項調(diào)查結果稱,海洋中的微生物約有15萬種之多。
據(jù)報道,該團隊在2009~2013年間對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海域展開調(diào)查,采集了多種浮游動物、藻類等樣本,并通過基因調(diào)查等方式推測微生物的種類。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浮游動物體內(nèi)往往還存在寄生的藻類或其他生物。京都大學化學研究所教授緒方博之指出,在微觀世界中的生物之間也存在很多寄生或共生的情況。
據(jù)悉,該團隊此前還曾計劃在日本近海處推行這項調(diào)查,但由于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最后不得不取消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