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寧
明清科舉考試的文章結(jié)構(gòu)采用八股形式,專取“四書”及“五經(jīng)”命題,應(yīng)試文與宋代的“經(jīng)義”相仿,通稱為制義??婆e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選官制度,考中舉人、進(jìn)士才具備為官的資格。
普世價值
當(dāng)“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使人為一個目標(biāo)去窮盡幾代人的努力時,便會在民俗傳承文化活動中逐漸形成“雁塔題名”、“登科及第”、“秋闈奪魁”等等祈福心愿,這些心愿出現(xiàn)在書畫作品或者一些生活實用器皿的圖案上,顯現(xiàn)出一種“讀書可以改變一切”的普世價值觀,比如本文所示兩件清代竹雕茶葉罐。
其一清代竹雕三娘教子圖景茶葉罐,高26厘米,直徑22厘米。罐蓋上下契口合一,上蓋竹刻桐蔭山石童子煮茶通景,下為科舉及第敘事人物故事通景圖。畫面內(nèi)容大致分四個部分——婦人勸子、惡犬咬人、勤奮讀書、科舉及第,說的是明朝景泰年間“三娘教子”的故事。儒生薛衍屢試不第,到開封,救了身染暴病的馮謙,再遇同窗好友于謹(jǐn),并隨他去開封府謀差,托馮謙將他行醫(yī)攢下的銀兩帶回家。馮謙私吞后,謊報薛衍騎馬摔死,三位娘子以為薛衍真摔死,哭作一團(tuán)。沒多久,大娘子、二娘子改嫁從人,只有三娘子帶著二娘子所生的兒子綺哥,和老仆人薛保在家相守度日。綺哥長大后聽聞三娘不是生母,與三娘鬧起來,三娘氣將織布機(jī)頭割斷。綺哥跑到大娘家、生母家認(rèn)親,反遭惡狗追咬。薛保流著眼淚將十幾年的遭遇一一說與他聽,綺哥聽后,十分感激三娘對自己的養(yǎng)育之恩,奮發(fā)讀書。后來,綺哥在京城會試中了狀元,衣錦還鄉(xiāng)。綺哥的父親薛衍也做了兵部尚書,想起離別了十幾年的妻、子,便帶著人馬同天攜誥命官服還鄉(xiāng),雙喜臨門,三娘終于苦去甘來。
這個故事宣揚(yáng)了貞節(jié)道德觀念,同時也反映出勞動人民的美好品質(zhì),以及通過努力終可科舉及第、光宗耀祖。由于三娘這個人物形象一直受到人民喜愛,因此故事也幾百年流傳不衰。
另一件為清代竹雕萬柳堂圖茶葉罐,高26厘米,直徑23厘米。罐蓋上下契口合一,上蓋竹刻桐蔭山石童子煮茶通景,罐體四面開光鳳鳥朝陽、文人萬柳桐蔭納涼雅聚圖。圖案描繪楊柳、齋館、士人雅聚納涼、侍從、梧桐、庭院、奇石等景象,取自“萬柳堂圖”。
萬柳堂原是元代大臣廉希憲在今北京右安門外草橋附近建的園子,畫家趙孟等均曾為之吟詩作畫。清康熙時,刑部尚書馮溥在廣渠門內(nèi)東南角也建了一個園子,取名“萬柳堂”,文人李漁、朱彝尊、徐乾學(xué)、杭世駿等均曾為萬柳堂寫過詩賦?!妒粕饺宋募肪砦逵涊d,道光十八年,阮元退休離京,割舍不下北京右安門外的萬柳堂,在揚(yáng)州建了一園子,世人號稱“南湖萬柳堂”,特邀汪廷儒繪《北湖萬柳堂圖》畫。當(dāng)阮元弟子、前湖南巡撫吳榮光過揚(yáng)州時,阮元出示《萬柳堂圖》,榮光跋曰:“憶丙申、丁酉(道光十六、七年)間在京師,從儀征相國師每為萬柳堂之游,師命榮光仿《趙孟 ?與盧疏齋宴集圖》,付拈花寺僧藏之?!?/p>
歷史上這類文人雅聚的題材多見于一些文人詩書畫稿中,唐杜甫《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詩云:“公子調(diào)冰水,佳人雪藕絲?!睂⒐訐u扇潑冰水和佳人揮汗擦青絲的情景描繪得淋漓盡致?!毒幠贻邹弧肪硭模壮缴希┯猩P題曰:“何子勵速昌,招同鄞、頗、唐三茂才,納涼瑞光寺?!闭f的就是龔自珍的忘年交王芑孫,去官暫居蘇州時,描述過園中勝景,常與三位浙江籍的秀才納涼于瑞光寺賦詩作畫。因此,士人雅聚納涼的圖案在當(dāng)時常常出現(xiàn)在文人筆端,自然也就成為竹雕流行的題材之一。
好馬配好鞍
如上所述清代竹雕茶葉罐,均采用減地深雕加罐蓋貼黃的竹刻工藝。貼黃,也叫“翻簧”、“竹簧”、“反簧”,盛行于清代。清中期以來,江蘇嘉定、浙江黃巖、湖南邵陽、四川江安、福建上杭均以制作貼黃著稱。貼黃工藝是將毛竹鋸成竹筒,去節(jié)去青,分層開片,去竹子的內(nèi)皮,取類似象牙的淺黃色一層,經(jīng)煮、曬、壓平、膠合,鑲嵌在木胎、竹器等器物上,磨光后加以陰紋淺刻為主,亦有施以薄雕的。清乾隆十六年,乾隆帝南巡見之,甚喜,采備入貢,同時召優(yōu)秀工匠入宮設(shè)造辦處。由此,乾隆時期竹黃工藝得以迅速發(fā)展,紋飾也精麗豐富。清光緒三十二年,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將一把竹黃雕刻的折扇進(jìn)貢給光緒帝,在慈禧太后生日時,張之洞又定制了翎毛筒、煙絲盒、朝珠盒等獻(xiàn)壽,竹簧遂紅極一時。
好馬配好鞍,對于古時候講究的大戶人家來說,好茶葉自然也要用好的茶具封裝它。竹刻茶葉罐加了貼黃工藝,這樣的裝飾工藝在當(dāng)時其身價已是不菲。一些戲曲里唱青樓歌妓各個皆知琴曲、通食譜茶經(jīng)時,就有指著竹刻茶葉罐說曲子:“口兒里常時呷,醉了時想她,醒來時愛她,原來一簍兒千金價?!币徽Z雙關(guān),用“一簍(摟)兒”茶葉罐的茶價,值千金,來比喻歌妓的身價不菲。因此舊時即使大戶人家會見一般客人,也常取粗碗茶具待客,其茶葉罐最多是個錫制的蓋罐。但是,遇見有身份的或者上級官吏時,便換上上品茶具,拿出珍藏在竹刻貼黃茶葉罐里的上好茶葉,讓下人燙盅熱罐、高沖低篩,伺候著喝了。
宋人王安石說:“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無。”在明清時期,尤其是清代,上海、蘇州、揚(yáng)州、南京、廣東、湖南等地茶館林立,僅杭州市內(nèi)就有800多家。江浙一帶的商人在做茶葉生意的同時,常去湖南攬勝易貨,遂發(fā)現(xiàn)了竹雕貼黃茶葉罐此種清雅實用的器皿,便帶回仿造試做。同時不斷有浙人專去湖南學(xué)習(xí)該項工藝,之后在杭州至嘉定(杭、嘉、湖三角洲)一帶推廣開來,并不斷地加以改進(jìn),輔以典雅精美的紋飾,竹黃工藝在江浙一帶聲譽(yù)大增。
浙人經(jīng)商將竹黃制成多種多樣的茶葉罐、文具盒、小插屏等,快速占領(lǐng)了市場。而北方茶館則相對衰微,不重茗飲而好酒,因此在山東以北茶肆幾乎絕跡。如今,此類竹雕貼黃茶葉罐偶見于南方拍賣市場,可見與當(dāng)時南方文人雅士研究茶飲不無關(guān)系?!督鹗贰な池浿舅摹份d:金曾規(guī)定,七品官以上,其家方許飲茶,后因稱茶葉為“七品茶”。清袁枚《隨園詩活》卷十三:“花浮小盞三投酒,乳撥深爐七品茶?!币虼?,這樣的竹雕貼黃茶葉罐也該算是“官”做了。
一件清代竹雕貼黃茶葉罐雖然可以簡單地看成是古代竹雕藝術(shù)品,但它上面承載的儒家重理性、重社會教化的信息,卻絲毫沒有被時間淡化。儒家認(rèn)為,道德即理性。人之所以是人,因為人是有思想的,人是有傳統(tǒng)意識的。所以在科舉文化時代,人的理性是可以在許多實用性器物上反映出來的。儒家之所以能將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傳承下來,是因為其在許多方面注重了道德的理性疏導(dǎo),潤物細(xì)無聲,這正是儒學(xué)價值觀在古代許多家具日用品上設(shè)計的一大特色。
這種文化傳承方式,值得我們反省。我們現(xiàn)代許多快餐文化,導(dǎo)致我們的文化向西方化偏移。我們的家具日用品上,已經(jīng)很少能再見到那些曾經(jīng)陪伴我們祖先走過人生的儒家傳統(tǒng)道德教育價值觀。主渠道一旦弱化了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教化功能,那么,禮義仁智勇等道德在現(xiàn)實的社會活動中又如何能被積極地傳承,并被有效地釋放出來?因此,文物的鑒賞同樣也肩負(fù)著新時期中華文明傳統(tǒng)文化復(fù)興的社會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