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燕[南京師范大學,南京210097]
宗教的力量
——論《湯姆叔叔的小屋》與南北戰(zhàn)爭
⊙孫燕[南京師范大學,南京210097]
本文運用宗教修辭試分析《湯姆叔叔的小屋》中以“正義感”為“最后審判日”的標準是如何實現(xiàn)正義和邪惡的最后決戰(zhàn)的號召的;并結(jié)合小說創(chuàng)作的激進的廢奴運動的社會背景來說明《湯姆叔叔的小屋》的修辭力量無疑激化了南北之間的矛盾,間接導致了南方的脫離,加速了內(nèi)戰(zhàn)的爆發(fā);同時說明在內(nèi)戰(zhàn)中,修辭的再次使用加深了戰(zhàn)爭的殘酷性,使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傷害久久不能平復。
《湯姆叔叔的小屋》激進廢奴者“正義感”內(nèi)戰(zhàn)
斯托夫人通過《湯姆叔叔的小屋》宣稱作為上帝的代言人,欲向世人說明上帝的旨意在于切除奴隸制這顆毒瘤,人們才會獲得新生。作品中充斥著作者發(fā)自內(nèi)心的吶喊:正義必須也終將戰(zhàn)勝邪惡。這種排山倒海的氣勢震撼著許多美國人的心靈。而在當時美國南北雙方在奴隸制的問題上已處于劍拔弩張的時期,這部小說的橫空出世無疑使廢奴運動達到了高潮,把人們對奴隸制的憎恨推向了極點,深深激化了南北之間的矛盾,廢奴運動由地下運動轉(zhuǎn)為公開,由口誅筆伐轉(zhuǎn)向軍事襲擊,從而加速了美國內(nèi)戰(zhàn)的爆發(fā),而這場最終以正義為名的戰(zhàn)爭給美國帶來的傷痕卻久久不能愈合。
19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廢奴運動也隨著美國戰(zhàn)前變革前奏像禁酒運動、女權(quán)運動、和平運動等慢慢浮現(xiàn)。此時廢奴運動主要也是一種宗教說教運動,源于福音派新教運動,視奴隸制為道德上的罪過,違背上帝的安排。這些廢奴主義者只是個小群體。
然而奴隸制這個已盤根錯節(jié)地深深嵌入當時美國體制中的“毒瘤”,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切除。由于無法在南方直接進行有效地宣傳,且不能對南方的奴隸制度進行直接地接觸與觀察,變得更加純粹地從道德的角度探討這個問題,轉(zhuǎn)向內(nèi)心的思辨,他們關(guān)于奴隸制的思想日益帶上神學和千年至福說的色彩。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北方在“第二次宗教大覺醒”的潮流下,廢奴主義者們開始相信人的完善能力,相信惡真的能被根除。同時進行“神圣的自我賦權(quán)”,很多人都樂觀地自認為是先知,遵從上帝的意志實現(xiàn)去人間天堂,約翰·布朗就是其中一例,史托弗解釋道:“在1837年經(jīng)濟蕭條后,布朗將上帝主權(quán)內(nèi)在化,確信已被選為永久的救世主?!雹倬瓦@樣,一些廢奴者們開始相信唯一可行的戰(zhàn)略就是要求“立即”廢除奴隸制。
當然此時,北方這種激進的思想是很少的一部分,很多理智的北方人雖堅信奴隸制是不道德的,但想到廢奴事業(yè)如此困難重重、個人力量是如此渺小,以及顧及到血腥暴力后果或是南方脫離的政治責任,在掙扎中保持著溫和的態(tài)度。
《湯姆叔叔小屋》于1852年發(fā)表,正是南北矛盾使得危如累卵的美國聯(lián)邦更是雪上加霜。這部以“引發(fā)戰(zhàn)爭”著稱的小說,然而在一開始并沒有直接進行革命性話語的表達,而是在前大半部分都充斥著矛盾復雜的情感,應該如何應對奴隸制這樣的歷史鯁喉之痛?這既是作者的兩難,也贏得了大多數(shù)持中立態(tài)度的美國人的共鳴。而斯托夫人的高明之處在于成功地避開了這個長期困擾美國的問題,將其上升到了神學的圍度,將一切重心都歸結(jié)到“最后審判”中,而這與北方流行的至善論和千禧年的新思潮成了契合。通過在人性的弱點和“灰色道德”的掙扎中不斷插入“最后審判”的意象描寫,將自己的評判——“有正義感”等同為“上帝的意志”。在這種以“正義”即“上帝旨意”的強大修辭作用下,一切問題都變得簡單了,加之小說后半段“最后審判”營造出的恐怖緊張的氣氛,則諱莫如深地將“行動”歸入其中。
首先,全文圍繞的一個中心問題展開:一個正派的基督徒應如何應對奴隸制?在前面已經(jīng)提到廢除奴隸制的在法律文化等等方面的困難,但斯托夫人卻小說的結(jié)束語中強調(diào)了“有一件事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他們可以做到有‘有正義感’②”。在《湯姆叔叔的小屋》中,作者都在通過湯姆這一博愛且虔誠的黑人人物形象宣傳著上帝的審判標準??v觀全文存在著許多相互對立的人物,而這些一個個個性鮮明人物的靈魂本性早已被作者貼上“正義”與“邪惡”的象征性標簽,如湯姆與販奴者黑利,小說通過一個個“被詛咒”或“被救贖”的鮮明人物的比較,以抽象且超自然的方式,將奴隸制歸于最簡單的神學問題,即奴隸制是有悖于上帝的“有正義感的”旨意的,就像謝爾貝夫人所說,“上帝詛咒奴隸制”③,在此問題上是“無需爭奪的王冠”④。
然而,小說所要表達的卻遠不如此。在上帝眼里的“正義感的”標準是否應該包括行動呢?小說中安排了湯姆的第二個主人圣·克萊爾,在其身上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無作為”的痛苦,即因奴隸制問題的巨大和個人作為的微不足道與必須有所作為相沖撞。一方面他能夠清楚地認識到奴隸制本身的罪惡,“說什么奴隸制的種種弊?。≌媸呛f八道!奴隸制本身就是一切弊病的根源”⑤;另一方面,除了奴隸制給予他安逸生活不想變化之外,他還感到一個人力量的渺小“干預也沒有用,對于這類事,根本就沒有法律可依。我們能做的就是睜只眼,閉只眼,不聞不問,我們只能這樣做”⑥。雖然他曾“依稀朦朧地渴望成為解放者——把我祖國的瑕疵和污垢蕩滌干凈”,但最終“沒有成為社會實踐家或者改革家,而成了一塊隨波逐流的木頭”⑦。
但圣·克萊爾在其摯愛的女兒伊娃死后轉(zhuǎn)向了精神幻想,“最后審判日”是如此的靠近且真切,由此圣克萊爾發(fā)生了改變,從開始的因不聞不問而不敢信教,開始保持著天譴的幻想,并將世俗革命的可能詳盡地與圣經(jīng)文本中的永恒革命相結(jié)合:“當人正在榮耀里,同著眾天使降臨的時候,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萬民因為都要聚集在他面前,好像牧羊的分別綿羊和山羊一般……王要向他左邊說:‘你們這被詛咒的人,離開我進入那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煉火之中。因為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吃……’”⑧被“最后審判”的幻景所激勵,他說道:“一個人若不盡全力反對不公正的制度,必要時甚至不犧牲生命的話,那他就不是一貫的篤信基督教。”⑨因此圣克萊爾超越了碌碌無為,他談及的是加入世俗末日經(jīng)和革命中。這是小說的轉(zhuǎn)折點。這點在于末日審判是否包括行動,圣·克萊爾像作者一樣因不作為陷入困境,一直認為行動有違上帝旨意而不敢有所作為。圣·克萊爾從一開始就為未被分類成是“救贖的”還是“詛咒的”,但其在正義的感受和“最后審判日”幻景的激勵下,達到了決策的時刻,也開始了正義的行動。
圣·克萊爾與伊娃死后,他們所代表的黃金時代的希望也開始破滅。并與雷格里黑暗的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雷格里不僅是象征性的地獄,也是象征性的現(xiàn)世,在此我們看不到希望的世界,該章以“黑暗世界”為最后的世界觀。一開始對于他的莊園是這樣形容的:“展眼望去,無邊無際黑壓壓的沼澤地里密密地根植著怪異的柏樹,樹枝上夸張地爬滿了灰黑色的苔蘚,猶如魔鬼身上披著鱗片似的黑紗?!雹膺@充分顯露出莊園的邪惡、骯臟、陰森,人性在這里受到壓抑和摧殘、踐踏。在這種“地獄”的意境下,作者引文“我贊揚已經(jīng)死去的靈魂遠勝過或者的人。?”充分表達了對現(xiàn)世的絕望,再加上現(xiàn)實中《逃奴法案》的頒布,前景更加令人擔憂。
這種對現(xiàn)實的絕望不免會引起讀者道德宗教情感上的觸動,而充斥著全文的“最后審判日”的意境,這是作者以上帝的名義給讀者一絲寄托于未來的希望,這種希望正與激進廢奴分子們的千禧年的幻景不謀而合。她告訴那些被自身利益和害怕做錯決定導致血腥后果的而“無作為”碌碌無為的人們,在此有一個簡單的是與非,“不管人們的行動好壞,現(xiàn)在已不是問題;問題是:你們將站在哪一邊?”就這樣,《湯姆叔叔的小屋》通過包含擔憂與恐懼又將人們的恐懼釋放,移除了政治疑慮達到了情感訴求。人們不需要麻煩于承擔社會責任的行動方針,而是相信一個人的行動是被上帝認可的甚至是任命的,也將出現(xiàn)在比世俗更重要的神圣設(shè)計之中,人們要做的只是行動。
在小說這種正義與邪惡的修辭力量下,且上帝的意志就是以“正義”的方式實現(xiàn)新世界的來臨的宣傳下,強化了廢奴者的斗爭激情,一些激進廢奴者更加肯定了暴力行動的必要。布朗的起義及在堪薩斯幾年中斷斷續(xù)續(xù)發(fā)生的暴力事件中,成了內(nèi)戰(zhàn)的先聲,反倒沒有使奴隸制的根基有所動搖,更加激化了南方的仇恨。
南方之所以在以林肯當選后立即脫離,重要的原因也在于這些僅是少數(shù)激進的廢奴分子暴力行徑,給受到威脅的南方造成了對以林肯所在共和黨的錯覺,他們“認為共和黨不僅僅是一個政治上的反對派,而是一個充滿敵意的革命性組織,其宗旨在于徹底消滅奴隸制。一時各種可怕的預言滿天飛,弄得人心惶惶……根據(jù)一個來自阿拉巴馬州議員的看法,共和黨的基本綱領(lǐng)與‘任何廢奴宣傳品中都能找到的號召奴隸起來造反、謀殺、縱火和其他罪行的煽動別無二致’”?。但是實際上,共和黨的領(lǐng)袖遠比激進的革命者來的溫和。
世事難料,《湯姆叔叔的小屋》中的那種修辭策略卻再次地滲透到南北戰(zhàn)爭中,這還要追溯到內(nèi)戰(zhàn)的第二年,在合法性和戰(zhàn)場失利的雙重危機下,林肯開始著手解放奴隸的政策。而他接見《湯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斯托夫人,意在開始將這場一開始以維護聯(lián)邦統(tǒng)一的政治訴求的世俗戰(zhàn)轉(zhuǎn)變成具有宗教意味的圣戰(zhàn),“《湯姆叔叔的小屋》對奴隸制的描繪,非常有利于林肯開始從宗教上把南方定義為上帝的敵人的社會動員策略”。這其中涉及到了隱喻性的思維:“先把奴隸制等同于南方,再把南方等同于基督教的敵人?!?這種以遵從上帝意志進行圣經(jīng)啟示錄的善惡大決戰(zhàn),激發(fā)了戰(zhàn)場上北方士兵非理性狂熱與無名的仇恨……這種狂熱的最終結(jié)果直接導致了戰(zhàn)爭范圍和殘酷上的失控。
從約翰·布朗一直到內(nèi)戰(zhàn)這一歷史時期的殺戮,人性的瘋狂似乎占了上風,替天行道的北方廢奴者自認為受到了上帝的恩寵,給戰(zhàn)爭蒙上了一種天譴神授的色彩。然而在所有的戰(zhàn)事都成為過去、所有伴隨著戰(zhàn)爭莫名的憤怒和宗教狂熱漸漸平息之后,經(jīng)歷過內(nèi)戰(zhàn)的人們一直被那段歲月的瘋狂與恐懼所困擾且漸漸恢復了理智?!稖肥迨宓男∥荨分饾u被打入了“冷宮”,而當時流行的上帝旨意建立人間天堂的無政府主義已找不到市場,人們開始轉(zhuǎn)向了實證主義的思想。
①Stauffer,John,TheBlackHeartsofMen:Radical AbolitionistandtheTransformation,Oxfo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p122.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哈里特·斯托:《湯姆叔叔的小屋》,英語大書蟲研究室譯,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50頁,第46頁,第435頁,第324頁,第321頁,第338頁,第456頁,第459頁,第502頁,第525頁。
?杰奧弗里·瓦德:《美國內(nèi)戰(zhàn)》,王聰譯,華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63頁。
?程?。骸稖肥迨宓男∥荨放c南北方問題,《外國文學》2004年第17頁。
作者:孫燕,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編輯: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