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亦[北京大學(xué),北京100871]
通過鏡子看謎
——解讀博爾赫斯《阿萊夫》的嘗試
鏡子一直是博爾赫斯鐘愛的意象,而在其名作《阿萊夫》中他更是將鏡子的象征意味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本文對《阿萊夫》中最大的隱喻“阿萊夫”進行了一種嘗試性的解讀,通過分析認為鏡子是阿萊夫最重要的原型之一,博爾赫斯利用鏡像的種種特點模糊虛構(gòu)和真實的界限,使得阿萊夫成為大千世界和永恒時間的一種象征和隱喻。
博爾赫斯《阿萊夫》鏡像性
世界上最小的東西可能是大東西的秘密的鏡子
——博爾赫斯引德·昆西語,見《探討別集》
上帝(我一直想)花費了大力氣,/設(shè)計這個無法可及的建筑,/讓每個黎明從鏡子的反光,/讓黑暗從一個夢里,構(gòu)造而起。/上帝創(chuàng)造了夜間的時光,/用夢,用鏡子,把它武裝,/為了讓人心里明白,他自己不過是個反影,/是個虛無。因此,才那么使人害怕。①
——博爾赫斯《鏡子》
《阿萊夫》是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最耐人尋味的短篇小說之一,主要情節(jié)線索為主人公“我”痛失暗戀許久的貝亞特麗絲后,因為懷念堅持去她家做客,漸與其表兄卡洛斯(一位熱情然而蹩腳的詩人,“我”對之不屑一顧)熟識,并在他的指引下,半信半疑地在地下室窺見了“阿萊夫”,并得到一種難以用語言表述的經(jīng)驗——洞見宇宙,陷入困惑、恐懼和思考。本文擬對《阿萊夫》中最大的隱喻“阿萊夫”進行一種解讀的嘗試。
一、鏡中世界據(jù)文本“,阿萊夫”的直觀形象是直徑約兩三公分的“閃色的小圓球,亮得使人不敢逼視”,而能“包羅萬象”,極類似那個“圓心無處不在,而圓周則不在任何地方”的無限圓球。但就真實再現(xiàn)(“宇宙空間都包羅其中,體積沒有按比例縮小……我看到浩瀚的海洋,黎明和黃昏,看到美洲的人群……”②)和無限循環(huán)(“我看到阿萊夫,從各個角度在阿萊夫之中看到世界,在世界中再一次看到阿萊夫,在阿萊夫中看到世界”)的特點來看,更像鏡子象征的一個變體。我們看到作者在作品最后也親自提示著這一點,講到伯頓船長提到無數(shù)類似的光學(xué)器具:那面“反映了整個宇宙的”“指點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去征服東方的鏡子”以及相似的“凱·約斯魯?shù)钠弑侗?、《一千零一夜》中塔里克·本澤亞德在一座塔中找到的鏡子“、可以從中看到月亮的鏡子”“、朱庇特的有鏡子功能的長矛”以及“巫師默林的包羅萬象的鏡子‘,圓形中空,像一個玻璃世界’”。
鏡子一直是博爾赫斯鐘愛的意象,無數(shù)詩文里他都著迷于“鏡子里倍增的映像”。雖然博爾赫斯對鏡子帶有恐懼的執(zhí)迷的確與童年記憶有關(guān)③,但是像莫內(nèi)加爾一樣歸因于對性的罪惡感實在不是“我”樂于接受的解釋,盡管他引述下文力圖證明博爾赫斯世界里鏡子和性的關(guān)聯(lián):“我們發(fā)現(xiàn)(夜深人靜時那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凡是鏡子都有點可怕。那時,比奧伊·卡薩雷斯想起烏克巴爾創(chuàng)始人之一說過鏡子和男女交媾是可憎的,因為它們使人的數(shù)目倍增”④。
雖然“我”并不否認任何解讀的可能性,但在本文中請允許“我”不提弗洛伊德式的分析,暫且專注于隱喻本身:鏡子代表的復(fù)制可能是更根本的東西(事實上前述引證反倒可以提供另一重佐證:即如果真有對性的罪惡感,那么可能是來源于對復(fù)制本身的恐懼)。這一方面暗合他對另一個自我的關(guān)注,即他詩中所謂“不倦的鏡子”中“神秘的兄弟”;另一方面,“現(xiàn)在我害怕鏡子里是我靈魂的真正面目”,更重要的是復(fù)制帶來的真實和虛構(gòu)的混淆,曾有人把博爾赫斯作品的整個主題解釋為“如果我們看到的東西是不真實的,那么,我們怎么能相信產(chǎn)生不真實的根源呢……也許我們所能信賴的唯一的東西是虛構(gòu),是非真實,是一個奇特的空間,在那里時間已被抹去,以經(jīng)驗為基礎(chǔ)的現(xiàn)實構(gòu)想靈魂是由‘更為真實’的故事工具即幻想制成的”⑤。從這個角度,我們將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卻認為另外有(或者有過)另一個阿萊夫,我認為加拉伊街的阿萊夫是假的”,正是因為“我”在阿萊夫里看到了一切,包括“世界上所有的鏡子”,“但沒有一面能反映我”。如果阿萊夫是真實,那么不包含其中的“我”就是虛幻的;但要認為自己是真實的,于是看到的阿萊夫只能是假的。而后一種可能甚至更加悲哀,因為那意味著真實的“我”生活在虛妄中。
博爾赫斯委托后記(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創(chuàng)作手段本身也輔助隱喻對真實和虛構(gòu)之間界限進一步加以模糊),特意寫道“:我想補充說明兩點:一是關(guān)于阿萊夫的性質(zhì);二是關(guān)于它的名稱。大家知道,阿萊夫是希伯來語字母表的第一個字母……在猶太神秘的哲學(xué)中,這個字母指無限的、純真的神明;據(jù)說它的形狀是一個指天指地的人,說明下面的世界是一面鏡子,是上面世界的地圖”。那么阿萊夫可以說是我們所在世界的秘密鏡子,從中看到的宇宙的確會讓人無限崇敬又無限悲哀,因為那意味著我們的世界實際是鏡中世界、模仿著天空的可悲影子,充斥左右相反的鳥和虛妄空幻的飛翔。
二、是眾人,也是無人然而,幸運的是鏡子并非“阿萊夫”的唯一原型。依據(jù)傳記,博爾赫斯的靈感來源是一個萬花筒⑥,這種可以幻化萬千的奇妙小玩意恰恰打破了純粹的復(fù)制而引入了新生和變化,雖然只是外在的虛幻的變化,但畢竟像是許地山所說“:自而今回溯到蒙鴻,從沒有人說過里面有個形式與前相同。去罷,生的結(jié)構(gòu)都由這幾十顆‘彩琉璃屑’幻成種種,不必再看第二個生的萬花筒”,也即“一切都是開天辟地第一次,不過是一種永恒的形式”。但萬花筒本質(zhì)上仍是利用鏡子間的相互反射,鏡像性的另一只幽靈(無限循環(huán))在此出沒“:難道石頭內(nèi)部存在阿萊夫?當(dāng)我看到所有的事物時,是不是也看到了它?”阿萊夫是上界鏡子的鏡子,但也是初始的那個點,又是終極(無限的純真的神明本身)。
可怕的是循環(huán)也可以說無終無始,連上帝(代表終極性存在)也只能說“我也不是我,我夢見了世界,就像你夢見了你的作品,我的莎士比亞。你是在我夢幻的形體之中,你像我一樣,是眾人,也是無人”⑦。這就是為什么《環(huán)形廢墟》前面引的一句“假如他不再夢見你”讓人如此悚然,輪回停止的可能性帶來難以忍受的對于生存本質(zhì)的焦慮:循環(huán)本身其實毫無意義,因為無限消解了價值,如同永恒其實是虛妄。
循環(huán)特性其實是在提醒我們,阿萊夫不只是空間概念,它將同時牽扯到時間。如果按照神學(xué)家們的定義,永恒就是“同時地清醒地擁有所有的時間瞬間”⑧,那么通過阿萊夫,“我”獲得了這種意義上的永恒,然而卻不能真正征服時間,就像“一個人的記憶抵得上開天辟地以來人類的全部記憶”的富內(nèi)斯,通過河水得到永生的魯福,得到無限之書的人,只能不堪而死或者選取遺忘良藥。所以帕斯說博爾赫斯的作品“全都只有一個主題:時間,以及我們一再地、又徒勞地想取消它的企圖。永恒是已變成了監(jiān)獄的樂園,是比現(xiàn)實更真實的虛妄——也許應(yīng)該說,是并不比現(xiàn)實更不真實的虛妄”⑨。
而“阿萊夫”混合了萬花筒、鏡子還有帕斯卡圓球等等(歸根到底都是鏡像性),成為了大千世界和永恒時間的一種象征和隱喻。
三、結(jié)語然而“我”的解讀,亦只是指“我”讀懂了“我”的阿萊夫。而博爾赫斯之阿萊夫,抑或是其他讀者之阿萊夫,畢竟是“我”難以觸及的。何況在這個文本里,也許文本本身的多義性才是唯一確乎無疑的東西。事實上,本文筆者未觸及的部分也可以被解讀成“我”和貝亞特麗絲的一個愛情故事,而它最終關(guān)于永恒如何湮滅瞬間,關(guān)于太過大的時空如何超脫喜悲,人類的最愛何其渺?。阂驗閺陌⑷R夫“我看到曾是美好的貝亞特麗絲的怵目的遺骸,看到我自己暗紅的血的循環(huán),我看到愛的關(guān)聯(lián)和死的變化”,最后的最后,他說“,我們的記憶是容易消退的;在歲月悲慘的侵蝕下,我自己也在歪曲和遺忘貝亞特麗絲的面貌”。
這其實是阿萊夫給出的難題,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激發(fā)出人們對復(fù)雜性的全部熱情。
在《探討別集》中,博爾赫斯援引圣保羅的話說,我們看世界是per speculum in aenigmate(字面義是“通過一面鏡子看謎”)。其實“我”看阿萊夫也是如此,然而“讀我的詩句就是在把這詩句創(chuàng)造”,閱讀本來就是重寫,那么一切解讀都存在即合理,也許還能讓偉大文本更有生命力:“如果她是一株植物,我的眼光就是水,如此澆灌了三年,或許她從來沒有想過她如此滋潤的原因”⑩。所以“我”大概也可以如此安慰自己了。
①見陳眾議主編:《博爾赫斯文集》,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年版。
②博爾赫斯:《阿萊夫》,見《博爾赫斯全集·小說卷》,王永年、陳泉譯,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93-207頁。(其他處引文均出自此處,故則不再另注)
③⑤⑥[美]詹姆斯·伍德爾:《博爾赫斯:書鏡中人》,王純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頁,第133頁,第168-169頁。
④博爾赫斯:《特隆、烏克巴爾、奧比斯·特蒂烏斯》,見《博爾赫斯全集·小說卷》,王永年、陳泉譯,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⑦博爾赫斯:《Everything And Nothing》,見《博爾赫斯詩選》,陳東飚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頁。
⑧博爾赫斯:《時間與J.W.鄧恩》,見博爾赫斯:《探討別集》,王永年等譯,浙江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頁。
⑨[墨]奧·帕斯:《在時間的迷宮中》,《天涯》1999年6期。
⑩馮唐:《萬物生長》,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年版。
[1]陳眾議主編.博爾赫斯文集[M].海南: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
[2][阿根廷]博爾赫斯.博爾赫斯全集[M].王永年、陳泉譯.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
[3][阿根廷]博爾赫斯.探討別集[M].王永年等譯.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2008.
[4][阿根廷]博爾赫斯.博爾赫斯詩選[M].陳東飚譯.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5][美]詹姆斯·伍德爾.博爾赫斯:書鏡中人[M].王純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6][美]巴恩斯通.博爾赫斯八十憶舊[M].西川譯.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
作者:張亦,北京大學(xué)在讀本科生。
編輯: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