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
您離開我們已經(jīng)好多年了,好幾位您的好友都寫了紀念文章,可是我一直沒寫。在我心中,您就是一個普通的媽媽,像所有的媽媽一樣慈祥,像所有的媽媽一樣愛孩子,也像所有的媽媽一樣有著各種各樣的小毛病,比如說過度節(jié)儉。直到最近,我在做性別研究時,重新翻出了當初對您做訪談時留下的錄音記錄,我才突然間意識到,您是多么地與眾不同,多么地出類拔萃。
記得自從您看了電影《巴頓將軍》,就對里面的一句話念念不忘:一切富貴榮華都是過眼的煙云。我一再從您那里聽到這句話,感到這正是淡泊人生的感悟。
印象中您吃飯之簡單是出了名的。聽報社的人說,報社食堂一點兒破菜湯、一個饅頭就是您的一頓飯。住的地方也沒有正經(jīng)裝修過,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有外地親友來京看望時驚為“貧民窟”??赡o希望工程捐錢卻不吝惜。有一回,河南老家的村里來信勸捐修小學校,您一次就寄去一萬元,這在您一生的積蓄里占了不小的比例。農(nóng)村老保姆退休,您堅持要給退休金,念她在我家照顧父親和您多年。您最后給了她兩三萬元的退休金,而您留給我們四個孩子的“遺產(chǎn)”總共才幾萬元。
其實,您寫作和說話都特別生動。我看您寫的少數(shù)幾篇文章,感覺的確是這樣,并且有很高的抱負,只可惜并沒有實現(xiàn)。這是我在您生命的最后時刻才知道的。那次訪談里,有一個問題是問及什么是您心中理想的女性,您卻所答非問地說了一句:我寫的那些都遠遠不是我想寫的。我知道,這就是報社的老人紛紛出版自己的作品集時您從來不動心的原因——您所寫的東西由于各種原因并不是您最想寫的,也遠遠沒有達到您心目中的高度,而且您也并不在意出名。
我是從您一個簡短的回憶錄里知道您喜歡唱歌的。1936年您師范畢業(yè),后來七七事變,您就去延安參加革命了。您是裹過腳的人,在河南農(nóng)村,姑娘腳大是嫁不了好婆家的,所以您被姥姥裹了腳,幸虧裹得不是太小,時間不是太長。您就是用這雙“解放腳”跟那批熱血青年一起唱著歌一步一步走到延安去的。在您還沒有老到不能寫作時,我勸您寫回憶錄,可是您總是覺得自己太平凡了,不愿寫。
您這輩子主要和農(nóng)村問題打交道。具體都有哪些爭論、經(jīng)過哪些斗爭我不了解,但是“大寨”“七里營”“包產(chǎn)到戶”這些詞一直聽您講過。這都是您多次采訪報道過的人和事。記得那年您在改革后重訪大寨的一篇文章還得了全國新聞獎。您是帶著感情去工作的,因為長期搞農(nóng)村,您的感情就給了農(nóng)民。我還隱約記得,在我七八歲時,您和爸爸每個禮拜天都帶我們幾個小孩去公園。有一次我們去了天壇公園。天壇公園那時候又大又野,里面還有農(nóng)民種地。您和爸爸見到農(nóng)民,就會過去跟他們問這問那,問他們的收入,問蔬菜的價錢——我后來做了社會學,啟蒙的根子也許該追到這兒吧。不知道您是否還記得,有一次我代表您去看望您的老友、前農(nóng)委主任杜潤生,他用一支大粗碳素筆顫巍巍寫了“農(nóng)民喉舌”四個大字,讓我?guī)Ыo您。我從心底覺得,這確實是對您一生恰當?shù)目偨Y。
由于您的外表過于樸實,從來不會梳妝打扮,竟致被人誤作文盲老太太。報社一位老阿姨給我講過一個媽媽被人傳為笑談的軼事。有一次,您到報社前面的小書店去買書,那個小年輕的售貨員問您:老太太,你識字呀?您笑瞇瞇地說:識得幾個,識得幾個。按照幾率,在您這個歲數(shù),又是個女的,百分之七八十應當是文盲的。這個小青年萬萬想不到,站在他面前的這位老奶奶豈止是識字,還是一位以文字為生的人呢。
您生命中最精彩的一筆是捐獻遺體。您在遺囑中提出:死后不開追悼會,不搞告別儀式,遺體捐獻供醫(yī)學研究之用。而爸爸當初也是捐獻了遺體的。這是您二老商量好的。在一個有著“活人要靠死人的亡靈保佑”的傳統(tǒng)觀念和習俗的文化當中,此舉絕對是驚世駭俗的。在我心中,您這樣的舉動是以自己的肉身為標槍,向人世間的虛名浮利做了英勇、美妙而徹底的最后一擊,以此為您作為一個女戰(zhàn)士純潔高貴的一生劃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雖說一切富貴榮華都是過眼的煙云,但是人可以活得很精彩,也可以活得很乏味。媽媽,您的一生雖然平凡,但是絕不平庸。雖然生命已經(jīng)如煙飄散,但是您絕對屬于出類拔萃之輩。
女兒永遠想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