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禹潮
《傷逝》被認為是魯迅著作中唯一一部愛情小說。其特殊意義與地位可見一斑。魯迅不擅寫愛情,這是由他這種革命戰(zhàn)士的性格所決定的。然而《傷逝》卻透過涓生的獨白,極為生動地描寫了愛與被愛的感受。有人說:“《傷逝》寫于1925年10月,此前不久,1923年11月26日,作者曾以《娜拉走后怎樣》為題目,給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文藝會做了一次講演,其中說到婦女解放首先要抓‘經(jīng)濟權。作者對‘經(jīng)濟權做了解釋:‘提包里要有準備,直白地說,就是要有錢。否則,作者警告說,其結果,‘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币舱缱泳慕Y局,不少人便將《傷逝》看作《娜拉走后怎樣》的續(xù)本。故然,將魯迅看作一介純粹的革命斗爭戰(zhàn)士,則寫作用意勿庸置疑。他是“五四”啟蒙的先驅者,這僅有的關于愛情的小說必然引導青年走上正確的婚愛之路。然而筆者認為,魯迅的《傷逝》是寫給自己的。雖然周作人認為《傷逝》“是假借了男女的死亡來哀悼兄弟恩情的斷絕的”。但細品《傷逝》卻不難發(fā)現(xiàn),魯迅是在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苦悶。這是新的愛情的沖擊與舊道德和責任無法釋懷的矛盾。《傷逝》足“彷徨”中的魯迅對他與朱安的婚姻的闡釋,是他寫給朱安的日記。
首先是魯迅沒有愛情。朱安雖名為魯迅妻子,卻是其母一于安排的。魯迅“不愿拂逆母親的心愿導致母親不快,而且他那時己加入了光復會,在外而闖蕩,有個媳婦在母親身邊,既可減少母親對他的牽掛,也可減輕他對母親的掛念,因此他同意結婚。婚后第二天他就住到了書房里。親友們來賀喜,他總是回答:‘是我娘娶媳婦。好像是一句玩笑話,卻包含了多少沉痛?!濒斞笇χ彀?,未有如涓生對子君的愛。雖然寫涓生與子君的婚戀生活,卻想表達自身內(nèi)心的苦悶。朱安是魯迅母親給他的“禮物”。魯迅“只能好好供養(yǎng)它”?!皭矍椤笔撬八恢赖摹?。故而,魯迅以“傷逝”名之。
其次,以“傷逝”為題還與晚清名士李慈銘有著或多或少的淵源。1912年魯迅抵達天津時,“夜至山會邑館訪許銘伯先生,得《越中先賢祠目》一冊”?!对街邢荣t祠目>即為李慈銘所作。同為浙江紹興人士,魯迅對這位先輩是有著幾分敬畏的。魯迅對李慈銘的日記也頗有研究。其言:“吾鄉(xiāng)的李慈銘先生,是就以日記為著述的,上自朝章,中至學問,下迄相罵,都記錄在那里而。”又“《越縵堂日記》近來己極風行了,我看了卻總覺得他每次要留給我一點很不舒服的東西?!矣X得從中看不見李慈銘的心,卻時時看到一些做作,仿佛受了欺騙?!濒斞笇Α对娇z堂日記》的批評有三:一是認為李慈銘抄寫了過多的阺報;二是修改過多,有偽飾;三是李慈銘早早將日記示人,自詡為一部著作。通讀《越縵堂日記》便知,此三點批判十分精準。由此可見,魯迅對《越縵堂日記》相當熟悉。又,李慈銘有詩《傷逝四首》和《續(xù)傷逝二首》,兩組詩皆為悼念己故友人所作。前者悼念其四位親友,其序言:“四君皆于今年夏以次物故,雖蹤跡不恒,情好或異,然親故之感不能己也,詩以傷之?!焙笳咝蜓匀眨骸氨眨「鼮樵娨詡?。蓋以寓話舊于吊亡,冀通魂于來夢也。”這里,李慈銘表達了一種以“傷”為主的情感。李慈銘與四位親友來往并不密切,交好程度也一般,但他仍為四君的逝去感到悲傷。這種情感恰與魯迅的對朱安的情感極為相似。魯迅對朱安沒有愛情,而朱安的妻子身份卻在無形中給魯迅帶來某種類似親情和友情的東西。魯迅以“傷逝”命名,即是借用了李慈銘對友人的情感,來悼念他與朱安之間無法定性的感情。情感亟待表達、內(nèi)心的苦悶有待抒發(fā),然而魯迅又不滿李慈銘以日記示人作為,故而,他將寫給朱安的日記以小說《傷逝》的形式,公諸于眾。
文章的副標題為“涓生的于記”,于記即日記,亦有說是涓生親于所寫之意,筆者以為理解為日記更為恰當。全文皆為涓生悔恨之辭,是涓生內(nèi)心的獨白。從愛子君,對子君期盼和不舍,到厭惡子君,不愛子君,直至子君最后的死亡。涓生在悲哀,“為子君,為自己”。魯迅在此之前也抒發(fā)過類似的苦悶: “無愛情結婚的惡結果,卻連續(xù)不斷的進行。”這當然包括與朱安的結合。“子君,可以說是一個‘在場的缺席者”。她一直被涓生描述,沒有直接、正面的描寫。這種主人公的半游離狀態(tài),正如朱安在魯迅的生活中的若隱若現(xiàn),毫不重要又必不可少的形象相類似?!棒斞概c朱安之間很少有共同的話題,兩人很少有幾分鐘的交談。魯迅常常讀或寫到深更半夜,就在那三塊鋪板擱在條凳上而成的小床上,從不到她房里去?!睆募彝惱砩现v,魯迅冷落了朱安。雖然魯迅平時“對她并不歧視,而且尊重她,她吩咐傭人做事,即使有什么不妥,魯迅也決不會當眾改變。他從沒有因什么事大聲埋怨她或呵責她”。就魯迅的內(nèi)心而言,他有愧于朱安。對于像魯迅那樣有著極強的責任心與孝心的人來說,在遇到廣平的愛情后,沒有內(nèi)心的矛盾與苦悶是不可能的。而《傷逝》恰是借涓生之于來抒發(fā)苦悶與悲哀以及那不知該不該的悔恨。
與一般的言情小說不同,《傷逝》并未寫涓生與子君的戀愛過程,而是著眼于兩人的“婚”后生活。“婚”后的子君忙于家務,喂阿隨、飼油雞,“管了家務便連談天的工夫也沒有”。顯然,涓生不喜歡子君這樣忙或是說忙這些。“我不吃倒也罷了;卻萬不可這樣地操勞。”不吃是不可能的,涓生一直認為“活著”是“人生第一要義”,怎么能不吃呢?同樣,孝心的魯迅怎能違背母親,不與朱安結婚呢?魯迅與朱安沒有戀愛過程, 《傷逝》也未寫子君與涓生的戀愛過程。
子君與許廣平在性格上有著內(nèi)在的相似點?!拔沂俏易约旱?,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子君此言是那么堅決、沉靜,那種追求自由、追求個性解放的思想,猶如許廣平叛逆的性格。愛情是自由的,許廣平與子君同樣在追求自由的愛情。子君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家,與涓生同居;而廣平則同樣抹去世俗的目光,堅定不移地愛上了年長自己很多歲的,并且是自己老師的魯迅。這種愛需要勇氣,更需要堅強的品性。不同的是,子君后來專心操勞家務,以至變得木訥、寡言,這讓涓生驚訝,驚訝于子君由許廣平變成了朱安。朱安不識字,不問世事,就像變了的子君,與隔壁的小官太太因為幾只小油雞而明爭暗斗。
愛情之于魯迅,正如黑格爾所言:它“是感覺,是一種主觀的東西,對于這種主觀的東西,統(tǒng)一無能為力?!痹隰斞概c廣平分開到廈門大學后,“首先一件煩人的事,和許廣平一樣,那就是兩地相思。他在給許廣平的信中說:‘我之愿意“合同年滿”者,就是愿意年月過行快,快到民國十七年,可惜到此未及一月,卻如過了一年了?!濒斞冈缗c廣平相愛,并且愛之深絕非一般。然而此前,涓生的悔恨無疑是魯迅內(nèi)心對朱安的愧疚。子君走后,涓生不信,“但是屋子里是異樣的寂寞和空虛”。涓生感到不適,似乎生命在旦夕中少了什么。之后就是幻想著能與子君不期而遇,或是子君來看他。對于魯迅而言,朱安早已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雖然沒有愛情,但她照顧著母親,且在每口回家時,有朱安必不可少的身影。有朱安在,魯迅早己習慣。如今,魯迅接受了愛情,則必將放棄朱安。他的內(nèi)心充滿著矛盾。那么,魯迅對朱安有沒有像涓生對子君一樣的不舍呢?沒有。因為涓生曾深愛過子君,而魯迅不愛朱安。這就更使魯迅覺得有留給朱安點什么的必要了。
然而,為什么又是“日記”呢?《傷逝》全文均為涓生的于記,以涓生的獨白抒發(fā)悔恨與悲哀。魯迅否認涓生就是現(xiàn)實中的自己。他曾在致韋素園的信中道: “我還聽到一種傳說,說《傷逝》是我自己的事,因為沒有經(jīng)驗,是寫不出這樣的小說的。哈哈,做人真愈做愈難了?!彪m然魯迅這樣辯解,但每個作家都是用“自我觀察的方法將他的‘自我分裂成許多部分的自我,結果就是他自己精神生活中沖突的思想在幾個主角身上得到體現(xiàn)”。文學即是情感與想象。作家不可能脫離生活而憑空捏造。而這“生活”或者是他自己的,或者是別人的。對《傷逝》的書寫,既用了日記的形式,也用了日記的幾氣,顯然是在抒發(fā)作者自我的內(nèi)心。
魯迅自我內(nèi)心是痛苦的。他希望朱安能夠理解,又怕被朱安理解。他所抒發(fā)的對朱安的感情虛無,其實足一首寫給舊社會如朱安一樣的婦女的悲歌?!霸谂苑矫?本來也沒有罪,現(xiàn)在是做了舊習慣的犧牲品?!绷夹纳稀安荒茇焸洚愋裕仓缓门阒鲆皇罓奚?,完結了四千年的舊賬?!濒斞冈谂c廣平相愛之前是將感情封閉的,他已做好了犧牲的準備。但他卻是痛苦的。因為“做一世犧牲,是萬分可怕的事;但血液究竟干凈,聲音究竟醒而且真”。新感情與舊道德的猛烈碰撞使魯迅無法忍受,不吐不快,只有化為口記,以泄胸憤。
“子君不在我這破屋里時,我什么也看不見。在百無聊賴中,隨于抓過一本書來,科學也好文學也好,橫豎什么都一樣;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己覺得,已經(jīng)翻了十多頁了,但是毫不記得書上所說的事。只是耳朵卻分外地靈,仿佛聽到大門外一切往來的履聲,從中便有子君的,而且橐橐地逐漸臨近,——但是,往往又逐漸渺茫,終于消失在別的步聲的雜沓中了?!边@段生動細致的描寫,若非親身經(jīng)歷過是很難寫得如此貼切的。魯迅是把與許廣平的戀愛感受滲透其中了。后又把與朱安無愛而又難以割舍離散的情感注給了涓生,使涓生的身上無不折射著魯迅內(nèi)心的矛盾與苦悶。而子君的形象,亦是朱安與許廣平的雜糅加以藝術的虛化而成?!秱拧返淖詈?,子君走向了死亡,涓生沒入虛無。這也預示著與朱安婚姻的終結。
“所謂愛一般說來,就是意識到我和別個人的統(tǒng)一,使我不專為自己而孤立起來;相反地,我只有拋棄我獨立的存在,并且知道自己是同別一個人以及別一個人同自己之間的統(tǒng)一,才獲得我的自我意識。”魯迅接受著許廣平的愛,同時也拾回了“周樹人”,魯迅不再單是一個革命的機器了。他也是人。他雖為革命,為人民犧牲了很多,但終究有著凡人的七情六欲?!皭矍橐獣r時更新,生活才有所附麗?!币约啊吧钍侨松谝灰x”,無不透著先生作為平凡人的最普通的渴望。故友己逝,詩以傷之。這離散是痛心的,怎叫人不有所感有所發(fā)呢?魯迅即以《傷逝》作為口記,留給自己,留給朱安,也留給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