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燕
【摘要】2011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边@為從根本上解決作文難找到了一條出路。訓練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教師要善于和及時捕捉學生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只有這樣作文才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
【關鍵詞】課程標準;小學作文;教學訓練;騰飛翅膀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近幾年來,不少作文教學仍被應試教育的模式所困擾,導致學生作文出現(xiàn)“語言成品化——缺乏兒童個性”,“結構模式化——用公式化的章法套寫內容”,“人物事件虛構化——虛構人物形象和事件,移植情節(jié)”等不足之處,從而使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受到嚴重壓抑。綜上所述,新課標的理論精髓確實應成為我們今后作文教學的指路航燈。作文教學中應著重體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生活中覓一汪寫作的源泉
新課標指出:“不同學段學生的寫作都需要占有真實、豐富的材料,要用積極的評價,引導和促使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彼裕處熞心康?、有計劃地組織學生接觸自然、接觸社會,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和思考的習慣。這就要求我們的作文教學必須遵循“從內容入手”的原則。事實上,目前小學生害怕作文的最重要的原因之就是“言而無物”。為了幫助學生做到“言而有物”,可采取如下方法:
(一)多看+體驗,培養(yǎng)觀察能力
葉圣陶曾經(jīng)極為深刻地指出:“文章必須從真實的生活里產生出來……”“接觸的多少不在于外物來不來,乃在乎主觀的有意與無意;無意應接外物,接觸就少了?!彼?,要使學生有豐富的生活,讓他們有目的地觀察周圍的人和事,留心自己的生活實踐。為此,一方面教師應要求學生平時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凡遇到新鮮有趣的,或者自己有新鮮的感受,就及時記在觀察卡上。總之,在作文前進行以上環(huán)節(jié),不僅解決了“言之有物”的問題,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提高了他們觀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這種能力的提高也為學生學好其他功課奠定了基礎。
(二)動腦+動手,培養(yǎng)思維能力
在材料的積累中,要引導學生將平時觀察到的生活素材,經(jīng)常定期進行集中歸類整理,使零碎的變?yōu)橄到y(tǒng)的,將陌生的變?yōu)槭煜さ?,讓分散的變?yōu)榧械?,以便學生在寫作時能隨時提取使用。學生自我的觀察,是按照自己的觀察能力和觀察習慣進行的,這樣的觀察素質有著鮮明的個性色彩,因此,有必要在班級中不斷開展“作文素材”交流會,達到肯定優(yōu)點、互相啟發(fā)、取長補短的目的。
(三)自由+多練,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
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單靠各冊教材中提供的作文訓練是絕對不行的。所以,語文教學除了要有計劃地進行一定量的命題作文外,更要重視學生自由作文的訓練。所謂“自由作文”,就是教師指導學生自由想象,打開思維,讓學生自己命題、選材、立意構思、修改完善。因為這是不受制約的,這樣學生的智慧和想法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我手寫我心的心理品質才能得到鍛煉。
二、從閱讀中廣泛地吸取營養(yǎng)
新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yǎng)語感。”因此,要重視開拓好以下兩個渠道:
(一)扎根課內讀中學法
課文是久經(jīng)錘煉之作,指導學生閱讀要重視學習它們的寫法。如教《黃果樹瀑布》一課,通過閱讀指導,要讓學生了解黃果樹瀑布的特點。這樣,學生不僅認識了黃果樹瀑布,而且也愛上了黃果樹瀑布。學生閱讀佳作,在思想感情上每充實一次,他們的寫作情趣就會隨之增加一層。學完了《黃果樹瀑布》,在學生對課文內容還回味無窮的情況下,教師布置作業(yè)寫《我的家鄉(xiāng)》,并告訴學生,可以寫家鄉(xiāng)的山水,但不一定全部仿照課文先寫山、再寫水。這樣,雖然同樣寫家鄉(xiāng)的山水,技法卻不落俗套,別具一格。
(二)延伸課外積累語言
新課標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彼?,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在課外讀物中吸取語言營養(yǎng),積累語言材料,開拓寫作思路。
我們要有目的引導學生廣泛地閱讀,目的明確,一是提供了成功的寫作范本,同時也是在積累語言材料,另外也開拓學生的寫作思路。教師可以利用圖書漂流等方法,豐富學生的閱讀量,并要求學生對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警言妙句及時摘抄,并寫上感想,培養(yǎng)學生及時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三、從評改中讓學生體驗成功
新課標指出:“作文教學不僅要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內容的情況,而且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tài)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學生間的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
(一)學生互評,引導成功
在指導學生評改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仔細認真讀幾遍作文,遇到不適合的內容,運用正確的修改符號進行修改。如果有學生一時不能解決的問題,如病句、段落條理混亂、文不對題等,教師可組織學生當堂集體討論。這一過程可讓每一位學生受益,批改者能品嘗到批改得到肯定后的喜悅;被批改者,可以領悟改正的方法,提高了學生修改作文的樂趣。
(二)自行修改,鼓勵成功
“習作不厭百回改”,讓學生根據(jù)老師批改的情況,先自己修改,因為這是再一次創(chuàng)作的過程,所以是非常重要的。為了讓學生能體驗習作的喜悅感、成功感,我們作為教師要努力去尋找作文中的閃光點,并把文中需要修改的地方明確地告訴學生,這樣既肯定了成績,又看到自己的不足,學生會有積極修改的態(tài)度,在一次次的修改中,作文水平會越來越高。
(三)高點定位,嘗試成功
教師寫上總體評語,這一點也不能忽視,這樣既可以解析學生的作文,又可以讓學生有成功的榮譽感。“老師的肯定”對學生來說,比任何事情都覺得光榮。要激勵學生成功的欲望,教師就不能吝嗇表揚手段和表揚程度,只要學生努力了,有進步了,就應表揚,優(yōu)秀的文章可以是“優(yōu)秀一顆星、二顆星、三顆星……”還可以把好文章張貼在墻上或積極投稿,使學生在修改作文時始終保持著積極向上的情感。
讓學生參與評改作文,一開始雖然加大了老師的工作量,但這能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和能力,使他們成為積極的參與者,讓他們在互評、自評中了解自己,養(yǎng)成修改文章的好習慣,時間久了,教師反而輕松了——何樂而不為呢?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