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云南民族博物館 王飛
廣南銅鼓舞
文·圖 / 云南民族博物館王飛
“銅鼓舞”,以敲銅鼓作伴奏而得名。廣南壯族、彝族銅鼓舞原始古樸,舞蹈語匯豐富,舞蹈動律獨特,簡單的動作包括無窮的變化,并且舞蹈寓意深刻,包含歲時歷法,四時節(jié)令,生產技能和道德規(guī)范等多方面的樸實知識,具有民族民俗史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
要研究銅鼓舞,首先就要研究銅鼓。大約距今5萬年前,就有人類在廣南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縣域內有舊、新石器文化遺址數(shù)十處,出土了漆木器、青銅器等精美珍貴的文物,歷代留下反映古城歷史變遷而錯落有致的廟、寺、宮、觀、閣等文化古跡,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街區(qū)和民居建筑群,顯示了廣南的古老與文明。
銅鼓屬青銅器范圍,其物質文化基礎是青銅器文化。從廣南小尖山古墓群出土的大量銅器來看,古代廣南銅礦資源比較豐富,早在戰(zhàn)國時代,鑄銅技術就比較成熟,豐富的礦產資源為古代廣南銅鼓文化乃至整個青銅文化的問世與發(fā)展提供了物質條件,所以廣南出土和傳承銅鼓較多。廣南少數(shù)民族自古就有使用銅鼓的習俗,歷史文獻也多有記載,至今銅鼓仍流傳在壯族、彝族中。目前已出土和經調查注冊登記的37面銅鼓中,早、中、晚期類型皆有。
廣南銅鼓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特點:一是廣南銅鼓文化別具特色、歷史悠久。既有最早的萬家壩型出土銅鼓,又有冷水沖型、遵義型和大量的麻江型傳世銅鼓。二是廣南縣銅鼓的數(shù)量多、分布廣,縣境南北東西都有分布。其紋飾精美,無論是堪稱銅鼓精品的競渡鼓,還是民間傳世的青蛙、蟾蜍、十二生肖紋飾鼓,都是同類型銅鼓中的佼佼者。三是廣南銅鼓不僅僅是作擺設的文物陳列品,而是中國銅鼓文化的活化石。
其中,廣南阿章鼓紋飾精美,有剽牛和羽人競渡船圖。船大而長,首尾夸張性高翹,典型的水濱民族之產物,故阿章鼓又稱“競渡鼓”。此鼓由于爐鑄精工、造型端莊、紋飾華美、文化內涵深邃,是句町銅鼓中鑄工和紋飾最為精美的,被稱為云南銅鼓之冠(現(xiàn)珍藏在云南省博物館,國家一級文物、屬鎮(zhèn)館之寶),歷來被研究銅鼓者所重視。
銅鼓舞壯語稱為“攏尼、攏尼冬、攏嚀咚、攏英法”等,“攏”是舞、耍、跳之意,“攏嚀咚”即跳銅鼓舞。銅鼓舞屬典型的群體舞蹈。人數(shù)不限,舞者圍成圓圈,銅鼓置于舞場中心,眾人圍鼓列為圓圈踏著鼓聲節(jié)奏沿逆時針方向行進舞蹈,一般(人最少)圍成兩層,男在里層、女在外圍,人多時多至9層。舞者一般男女各半,男士舞服腰間還佩有銀飾和繡工精美的條狀飄帶。銅鼓舞動作簡單、整齊、節(jié)奏感極強。動作多以手的變化為主,交叉、甩手、抬手;腳步大部分以提、跳步為主。壯族銅鼓的伴奏(銅鼓的敲擊)形式大同小異,多為兩人配合奏一鼓,雙鼓者(有配對鼓的村)公母同時演奏。奏法為:將銅鼓橫懸離地面,一人左手持竹條敲擊鼓腰,右手持藤制鼓槌敲擊鼓面中心部位,右手敲一槌、左手擊一下或兩下。一人雙手持革桶,擊鼓者每敲鼓面一槌后持革桶者(于后半拍)將革桶迅速推向鼓腔后向外拉出。如此來回推拉,一分一合,用革桶的回音撞擊銅鼓的聲波,產生動聽的顫音的效果。銅鼓樂的組合(編制)根據(jù)條件來定,最少二人(單鼓二人配合演奏),多則七八人,即公鼓母鼓共四人,大寬邊鑼一人,铓鑼一人,牛角號一人,牛皮鼓一人。
整個銅鼓舞表演看似隨意性很強卻極富規(guī)律性,包含了很深的民族文化內涵,體現(xiàn)民風民俗。圍圈起舞,表現(xiàn)了團結向上的民族精神,表達了人們慶祝勝利、歡慶成功的喜悅之情,以集體的自然喊聲作為舞蹈節(jié)奏的交換,舞蹈的動作多以手的變化為主,腳步大部分以提、跳步為主。一招一式都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常用動作,這些無不體現(xiàn)了稻作文化和生活場面,每個動作都自然清新,沒有一點矯揉造作,再現(xiàn)了壯族生產生活勞動習慣和用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心愿。
全縣境內的銅鼓舞表現(xiàn)各有不同之處。木媄銅鼓舞節(jié)奏平穩(wěn),伴奏(打擊樂)流暢、舞蹈動作(套路)以基本動作步法為基礎,變換內容靠雙手模擬進行變化,即“共用步法變換手形”。表演中加“三孔巴烏”伴奏;里灑銅鼓舞伴奏(樂)激烈但動作緩慢,步伐移動較小,基本步法為每向前邁一步雙腿曲伸兩次,雙手根據(jù)表現(xiàn)的內容進行變化。
云南民族博物館內展示的云南銅鼓
過去大多數(shù)壯族村寨都有銅鼓,也都跳銅鼓舞。每年除夕午夜與新春初一凌晨之交取“頭水”洗銅鼓,開啟銅鼓,擊銅鼓、跳銅鼓舞。目前,那灑鎮(zhèn)貴馬村的銅鼓舞按一年四季當中人們生產生活的全過程用動作形象表現(xiàn)出來,共十二套動作。
現(xiàn)在壯族銅鼓主要用于有關重要活動。一是節(jié)慶使用銅鼓,廣南壯族重大節(jié)慶“三月三花街節(jié)”和“六月六”紀念儂智高都敲銅鼓跳舞。最普遍的是春節(jié)大年初一到十五有銅鼓之村日夜歌舞狂歡,無銅鼓之寨以牛皮鼓代替;二是娶親生育使用銅鼓,者太鄉(xiāng)米洛、者兔鄉(xiāng)克業(yè)、珠琳鎮(zhèn)阿哈——弄江等村每逢娶親生兒育女都要擊銅鼓跳舞慶賀;三是喪葬祭祀使用銅鼓,者兔鄉(xiāng)里玉村若有人死則敲擊銅鼓報喪,祭奠死者時仍擊銅鼓以超度亡靈升入仙界;四是緊急傳訊使用銅鼓,貴馬、里玉等村若遇到突發(fā)緊急事件,如火災、盜竊搶劫等緊急情況時敲擊銅鼓以召集村民。不同的事件有不同的鼓點節(jié)奏,人們可根據(jù)鼓聲行動,這無疑是古代戰(zhàn)爭軍事信號的沿襲。
壯族銅鼓的收藏與啟用因循世代傳襲之俗。銅鼓雖全村共用但多為某家族擁有,一般由宗族里的長房子孫管理收藏,此俗現(xiàn)今猶有沿襲。
任何藝術的產生都來源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彝族也是較早使用銅鼓的民族。廣南縣的彝族人口雖少,但支系復雜。調查發(fā)現(xiàn)有銅鼓和曾經使用過銅鼓并有銅鼓流傳的有“孟”與“叟”兩大支系,總人口萬余人。孟系主要分布在八寶鎮(zhèn)和黑支果鄉(xiāng),銅鼓和銅鼓舞就流傳在八寶鎮(zhèn)的木媄、瓦標、里灑和黑支果鄉(xiāng)的木嫉、吉賴、新發(fā)寨等村寨。叟支系分布在南屏鎮(zhèn)的安王、那比、大牙掃、壩聾;董堡鄉(xiāng)的老井、八柴、壩子、棕樹彎、甲臘、甲幕;楊柳井的九艾、雨灑壩、木榔廳等村寨。叟人因在戰(zhàn)亂、饑荒等災難中銅鼓頻頻被盜,進而埋藏者不敢輕易取用,久而久之藏鼓人(多為老者)去世、后人不知藏處而尋找不到等等諸多原因,使叟人銅鼓幾乎全部失傳,今尚有銅鼓舞遺跡但已少有傳人。
廣南彝族銅鼓的演奏比較復雜,可以說是一門藝術技巧。各村(各支系)的演奏方法(節(jié)奏組合)均各不相同。一人用兩面鼓(瓦標舞僅用一面)、一支鼓槌、一根木條或竹片能演奏出帶音高的十二條節(jié)奏組合,簡稱十二調,一般八拍為一調(一條組合),長的多達十六拍。其奏法:公鼓懸離地面約5-10厘米,母鼓置地上(有的雙鼓懸離地面同一高度),兩鼓面相對,相距約20厘米,演奏者蹲或坐于鼓側、面對兩鼓間,根據(jù)各人習慣,一般公鼓位左,左手持木條或竹片敲擊公鼓腰,右手持鼓槌在兩鼓間來回敲擊公母鼓面。所敲部位多在鼓面鼓心中有日芒處,有時要敲鼓心外鼓面半徑的1/2處,使其發(fā)出不同的音高。雙手密切配合,節(jié)奏變化極為豐富,切分、弱起等節(jié)奏型經常出現(xiàn)。拍子有一、二、三、四、六等多種類型。是一種較少見的打擊樂演奏形式。
云南民族博物館展廳內展示的銅鼓圖形
彝族銅鼓舞由于支系差異、舞蹈的風格特點有些不同:木媄銅鼓舞節(jié)奏平穩(wěn),伴奏(打擊樂)流暢,舞蹈動作(套路)以基本動作步法為基礎,變換內容靠雙手模擬進行變化,即“共用步法變換手形”。表演中加“三孔巴烏”伴奏。木媄銅鼓舞僅流傳在木媄和大石坳兩個村。里灑銅鼓舞伴奏(樂)激烈但動作緩慢,步伐移動較小,基本步法為每向前邁一步雙腿曲伸兩次,雙手根據(jù)表現(xiàn)的內容進行變化。此舞僅里灑村流傳。瓦標(類型)舞:瓦標銅鼓舞伴奏多變而豐富,樂句較長,舞蹈動作幅度較大而復雜。每做一個動作踝、膝、腰、胯、肩、臂、肘等關節(jié)都要扭曲擺動。雙腿帶彈性地曲伸,雙手上下比畫。身、手、腿呈弧型運動,動作線條圓而柔,富于彈性。此類舞流傳于廣南瓦標、吉賴、新發(fā)寨、木媄、木良等村。
廣南銅鼓不僅僅是文物、陳列品,而是真正活著的樂器,是音樂的活化石。廣南壯族、彝族銅鼓舞內容豐富,風格獨特。通過簡單的動作隊形(圓圈)展示壯族稻耕文化的場景,再現(xiàn)彝族刀耕火種古老的生活畫面。以不同風格的舞蹈特征,極其到位地體現(xiàn)了兩個民族的民族特性,對進一步研究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和銅鼓文化有著極高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
銅鼓舞是古老古樸原生態(tài)生產生活場景的再現(xiàn)和反映。廣南的銅鼓舞起源于壯、彝族原始的生產生活,整個銅鼓舞反映了一種農耕文化,一招一式都是從生產勞動中演變而來,承載著人們對幸福和美好愿望的追求。銅鼓的意象又被廣南藝人還原到實際生活的歌舞場上,老的一輩總是唱起歌、跳起舞再加補充解釋向下一代傳授生產技能、天文歷法、四時節(jié)令和道德規(guī)范。人們就是依靠這樣的方式來維系一個民族自身特征的延續(xù)。
銅鼓舞體現(xiàn)了先民們的自然崇拜。銅鼓,在壯族人民心目中被尊為神圣之物,是祭器,是神器,是萬能的法器寶物。有了銅鼓可向天祈求風調雨順,可保六畜興旺、人壽年豐、村寨平安;可以驅鬼壓邪,降妖除魔。銅鼓舞文化其實是壯族、彝族的一種原始崇拜,本身具備了神秘的民族宗教成分,因而千百年來當?shù)匕傩諏︺~鼓敬而有加,銅鼓成為他們最珍愛的樂器,因此代代相傳。
銅鼓舞是民族的靈魂和動力。在廣南壯族、彝族心中,銅鼓作為戰(zhàn)器,作為樂器,成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人們在以鼓為中心的娛樂活動中,通過對歌、跳舞、擇偶,加強感情聯(lián)結,顯示出強烈的自我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這也是銅鼓文化承傳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不可忽視的銅鼓舞的實用性社會文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