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關于音樂》
(“……es ging immer um Musik”)作者:尼古拉斯·哈農(nóng)庫特
(Nikolaus Harnoncourt)德國Residenz出版社,2014年出版
這本是古樂指揮大師哈農(nóng)庫特的新書,但實際上更像是一本他近二十年間接受采訪內(nèi)容的匯集冊。哈農(nóng)庫特1929年出生于柏林,在奧地利的格拉茨長大,青少年時就對演奏古大提琴頗有心得。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他開始了對本真主義演釋的普及,隨之聲名大振,大批古樂錄音今天已可謂瓜熟蒂落。本書哈農(nóng)庫特的話題圍繞著對樂譜與時間資料的考證心得,在海頓和莫扎特上花的筆墨尤多,同時也為“音樂教育體系的重建工作”給出了期盼——這與指揮家長野健的新書《請您期待奇跡》是一致的。
不過,忠實本真演釋并不意味著哈農(nóng)庫特是一個獨斷而固執(zhí)的家伙,很多時候他同樣會與傳統(tǒng)的交響樂團合作。書中揭示,所謂的“音樂的語言性”是哈農(nóng)庫特音樂準則的根本。換言之,音樂是他的一種語言,所以學習歷史上的那些早期“語態(tài)”用法是很有必要的。那些令很多人不習慣的較快速度、銳利輕盈的古樂口吻又何嘗不是完整語言體系的一部分呢?何況,“我的眼里,藝術總有著‘逆反’(oppositionell)的屬性,這意味著它總是偏差于習俗和挑釁。藝術家永遠不會是純粹的頌揚者”。
《風景中的音樂》
(Music in the Landscape)
作者:馬歇爾(Em Marshall)
英國Robert Hale出版社,2011年出版
作者馬歇爾是英國音樂節(jié)(English Music Festival)的總監(jiān)暨創(chuàng)辦人,他在本書中探討了英國獨有的地貌與風景對于作曲家們的影響。
無疑,十九世紀末的英國作曲家深受英國傳統(tǒng)民歌的熏陶,而土壤味十足的民歌所唱的內(nèi)容又與風景脫不開聯(lián)系。且看那田園油畫般的鄉(xiāng)村美景,數(shù)不清的變化層次與光影組合,從圓滑轉(zhuǎn)折的河谷,到凄冷暗淡的高山、野味十足的海岸線,無不帶給了作曲家無限的靈感。比如,埃爾加的大提琴協(xié)奏曲里那波瀾起伏的主題是不是可以與英國中西部馬爾文山巒的起伏聯(lián)系在一起呢?據(jù)說,布里頓對薩福克郡的北海海岸更加鐘愛一點;作曲家艾爾蘭(John Ireland )的《麥頓》(Mai-Dun)取材于英國鐵器時代的山丘堡壘梅登堡,康沃爾郡的廷塔杰爾城堡則是巴克斯著名音詩的素材。
一言概之,作曲家們也許不能選擇在哪里出生,但基本能選擇在哪里生活、思考與創(chuàng)作。本書的紙張很厚,照片也相當精美,特別是英格蘭迷們都應該入手一本。
《錄音歷史:從1888年到1931年的英格蘭錄音工業(yè)》
(Recording History:The British Record Industry,1888-1931)
作者:彼得·馬特蘭(Peter Martland)
英國Scarecrow出版社,2012年出版
在這本翔實的錄音工業(yè)回顧專著里,作者馬特蘭依靠大量歷史文獻,重現(xiàn)了英格蘭從1888年到1931年的錄音工業(yè)的每一步發(fā)展,在同一研究領域里算得上奠基之作。書中講述了第一批錄制唱片藝術家的情況——如意大利歌劇男高音卡魯索獲得過豐厚收入;帕德雷夫斯基四年三十張錄音的合同價值五千磅……我們也許猜不到,第一張英國古典銷量超百萬的唱片,是1927年圣殿教堂合唱團的門德爾松贊美詩《聽我禱告》。
書中提到,由于音樂“收、送”的雙方不再局限于音樂廳的狹窄空間,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關系有了微妙的轉(zhuǎn)變,而大眾音樂審美口味的潛移默化是必然的事。一句話:今天的音樂世界,沒有錄音工業(yè)的積淀(包括諸多錄音制式之間的烽火戰(zhàn)役)是難以想象的。在攝影資料方面,該書囊括了不少珍貴的先鋒人物及其產(chǎn)品的合影,還提供了一些那個時代的有趣廣告?!读袈暀C》雜志干脆將其評價為:“關于錄音工業(yè)話題的無價資料,還沒有第二本可以匹敵,任何未來的同類書籍都是狗尾續(xù)貂……”補充一句,英國唱片工業(yè)雖然昌盛,美國人愛迪生卻一直持有著留聲機的國際專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