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教育研究者對課堂“生成”現(xiàn)象的研究非常熱,而后來這股熱逐漸冷淡下來。這固然跟“生成”在操作層面上難以落實有關,但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研究者對于“生成”理論本身缺乏足夠的了解,甚至在理解上存在嚴重的偏差。
什么是生成?課堂“生成”是好還是不好?生成之前需要傳統(tǒng)課堂中的預設嗎?“生成課堂”教案如何書寫?……對這些問題,教育研究者一直缺乏深入、系統(tǒng)的思考和研究。最近,江蘇省鹽城中學李仁甫老師及其團隊就“生成課堂”問題進行了一次探討和交流?,F(xiàn)將有關內(nèi)容整理成文,以期拋磚引玉,引發(fā)大家更多的關注和思考。
課堂的生成是必然的
李仁甫(江蘇省鹽城中學):百度搜索一下,“生成教學”相關結果約1710萬個,“課堂生成” 相關結果約6690萬個。瀏覽其中主要文章發(fā)現(xiàn):一方面把生成推升至生命、生態(tài)、生活的高度,對生成課堂抱有無比美好的愿景;另一方面又把預設抬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以為“唯有精心的預設才有精彩的生成”。但實際上,往往是預設做到精心之極,卻沒有帶來許多“不可預約的精彩”。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課堂生成?
倪同剛(江蘇省射陽中學):法國哲學家德勒茲說過,“生成是不斷生成差異”。《現(xiàn)代漢語詞典》認為生成是“經(jīng)過化學反應而形成(性質、組成、結構與原來不同的新物質)”。兩種說法,驚人相似。課堂上既有可能出現(xiàn)一些課前完全沒有意料到的思維火花,更有可能使課前準備好的知識序列不得不發(fā)生些微的改變,使課前設想好的切入點不得不進行靈活的調整。前者是“性質與原來不同”, 可稱之為“意外”,后者是“組成、結構與原來不同(即重組、重構)”,可稱之為“陌生”。簡單地說,生成就是出現(xiàn)意外和陌生。比如我在教學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時,學生忽然插問:“老師,做官有什么不好?只要做個好官就行了。你為什么說陶淵明辭官不干了,就情操高尚了?!苯淌依镆幌伦余须s起來。在此情況下,是沉下臉來,對這種用俚俗來消解崇高,以現(xiàn)實來曲解歷史的做法嚴詞斥責,還是正視挑戰(zhàn),順勢引導?最終,我選擇了后者,結果教學效果非常好。至于課堂上因重組、重構而產(chǎn)生的意外、陌生現(xiàn)象,那就更多了。
武 ?。ńK省南京市六合區(qū)程橋高級中學): 在通常情況下,教師在教學中總是希望減少乃至消滅這些意外和陌生,所以課堂教學采用“滿堂灌”“滿堂問”的教學策略,而讓課堂上的一切都在意料之中,都在掌控之中。這個時候,教師就需要將預設做到極致,把課堂中發(fā)生的“意外”變成教師的“意料之中”。
倪同剛:是的。通常教師都會認為“意料之中”多一點,多到層出不窮,沒有什么不對,它似乎完全符合教師教、學生學的主觀性。然而這種主觀性有悖于課堂教學過程的客觀性,只能是一廂情愿的、“大躍進” 式的美好。
武 ?。?倪老師所說的客觀性是什么?
倪同剛:“課堂的客觀性”就是指課堂上一切皆有可能發(fā)生的事情,比如突然停電了,如何使用課件?調皮的學生突然提出一個怪問題,教學如何進行下去?甚至說,一只小鳥飛進教室,如何處理?在課堂中,學生提出教師預想不到的問題是非常正常且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情,一些學生會以發(fā)散性、跳躍性思維打亂教師預定的教學策略和節(jié)奏。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如何處理?李鎮(zhèn)西講《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時,學生質疑:“蘇聯(lián)的解體和東歐劇變,這是不是說明馬克思的事業(yè)發(fā)生了什么問題?這又怎么理解恩格斯所說的‘永垂不朽?” 面對突如其來的問題,他并不回避,而是從容接招、拆招:“哦,你是為共產(chǎn)主義的命運而深深地擔憂??!這個問題本來最好是請教總書記。不過,我可以談談我的看法,也許你聽了我的看法后對這個問題會有新的認識?!边@就是對課堂客觀性的尊重。
武 ?。汉唵蔚卣f,倪老師的“課堂客觀性”,其實是一切教學行為都是放在“現(xiàn)場”進行的,都有現(xiàn)實的、意外的屬性。
李仁甫:兩位老師都說了課堂教學問題的實質。課堂教學是存在并活動于“現(xiàn)場”的,各種意外和陌生的現(xiàn)象就必然會發(fā)生,即課堂中的生成是必然會有,而且是意料之外,讓人陌生的。
課堂生成走向增量
倪同剛:課堂是教學的現(xiàn)場,可教學和現(xiàn)場常常發(fā)生矛盾——有“現(xiàn)場”的熱鬧而無“教學”的實質,乃是花架子;有“教學”的灌輸而無“現(xiàn)場”的交流,乃是填鴨式。自然,我們需要“教學”的實質,但也需要“現(xiàn)場”的交流。理想的課堂,應該有“教學”的實質加“現(xiàn)場”的交流。
武 ?。菏堑?,過去我們對“教學”的形式強調得多,而對“現(xiàn)場”關注得少。我覺得,“現(xiàn)場”的實質就是各種“關系”的存在:有時是教師與一個特定學生的關系,有時是教師與所有學生的關系;有時是一個學生與另一個學生的關系,有時是小組與小組的關系;有時是一個學生“舌戰(zhàn)”“群儒”的關系……當我們意識到教學現(xiàn)場的存在并應對復雜的關系時,課堂上出現(xiàn)的東西無疑就會跟原來有所不同或者有差異,意外和陌生就必然會出現(xiàn)。
然而很多教師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所以,“現(xiàn)場”在他們看來往往是可以不考慮的,課堂是不需要生成的。教學中的對話、討論、活動等教學策略便很少使用,學生缺乏身體體驗、情感交流、思維碰撞,最終導致知識無法自我內(nèi)化和重新建構。唯有充分考慮現(xiàn)場感,讓學生在復雜的關系之中進行參與式學習,進行知識的建構,課堂中才會有“不可預約的精彩”。
李仁甫:其實,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來看,課堂教學是分為“教”系統(tǒng)和“學”系統(tǒng)的。當教師自顧自地獨白,無視學生存在,忽視跟學生交流,其實就是使“教”的系統(tǒng)處于封閉狀態(tài)。而事實上,課堂教學就是“教”的系統(tǒng)和“學”的系統(tǒng)在動態(tài)的、相互碰撞的一個過程,教師在“教”的過程中要學會在某種程度上介入、沖擊學生的“學”——生成就這樣不得不產(chǎn)生。
倪同剛:而從學生“學”的角度來思考教學,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想了解一般性的系統(tǒng)知識,有的想解決一個疑難問題,有的想就一個重點問題拓展到課外。既然學生的需求不一樣,教師怎能預設同樣的內(nèi)容去應對一切呢?因此,課堂中就需要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而進行教學,讓學生充分表達他們對文本的初始感受——或提出疑問點,或分享欣賞點。在學生的提問與分享之中,意外和陌生就會大量出現(xiàn),“不可預約的精彩”便化為現(xiàn)實。
李仁甫:根據(jù)我們剛才的討論,是否可以得出這么幾點“共識”:①只要師生存在和活動在課堂上,就必然會有生成,即課堂必然會有生成;②當教師遇見這種生成現(xiàn)象并能夠機智應對時,會獲得職業(yè)生涯中少有的高峰體驗;③學生往往喜歡這種靈動的課堂,而其實這是值得關注的生成源;④遇見生成現(xiàn)象的關鍵時刻,有人嚴加管控、消極應付,希望意外和陌生越來越少(減量生成),但也有人高度重視、積極應對,希望意外和陌生越來越多(增量生成);⑤不少教師開始不適應,可歷練之后,最終能夠走向增量生成。
倪同剛:一句話,不是要不要生成,而是要減量生成還是增量生成。消極看生成,它“不得不如此”,因為教學現(xiàn)場是教師活動的“地球”,只要不做“拔著頭發(fā)離開地球”的傻事,他就必然會遷就“場效應”;而積極看生成,它“最好如此”,師生以活躍的思維狀態(tài)進入教學現(xiàn)場,并且這種狀態(tài)被一種場效應充分地誘發(fā)出來,最大限度地轉化成生成動力,從而產(chǎn)生無限精彩的意外和陌生。從消極到積極,從減量生成到增量生成,完成了一個質的飛躍:從傳統(tǒng)的再現(xiàn)課堂到新型的生成課堂。
武 ?。耗敲?,我們應該如何來理解“生成課堂”。
李仁甫:當課堂上出現(xiàn)意外、陌生的現(xiàn)象成為必然,而如果教師希望這種意外、陌生的現(xiàn)象越來越少(減量生成),就必定對課堂教學過程嚴加管控,消極應對課堂生成。這種課堂就是讓課前的準備如愿、完美地再現(xiàn),謂之“再現(xiàn)課堂”;教師希望意外、陌生的現(xiàn)象變得越來越多(增量生成),并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應對課堂生成。這種課堂強調的是隨機、即時生成,可謂之“生成課堂”。
生成之前要預備
倪同剛:正如李人甫老師所講,“預設”是容易走向“再現(xiàn)課堂”的,那么,走向“生成課堂”如何才能做到呢?
李仁甫:這個問題很有探討價值?;卮疬@個問題之前要先弄清“預設”的實質。就教學目標、教學流程、教學內(nèi)容來說,教學目標在預設下是確定的,一般不會更改;教學流程在預設下也是確定的,大致不會更動;教學內(nèi)容基本上伴隨教學流程而適時顯現(xiàn),所以往往也因為教學流程而變得確定。教學流程課前設計好了,對課堂往往“全覆蓋”,比如課堂導入、檢查字詞、范讀課文、文本切入、問題研討(問題1……問題N)、課堂總結、當堂練習、課后作業(yè),其中文本切入、問題研討是標志性的流程。很多教師都把功力放在這些關鍵的流程上,他們苦思冥想,挖空心思,試圖從文本中找出一個最佳切入點,并精心設計一系列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屆時讓學生一同順著這個切入點和這些問題思考、回答。教學流程的外化形式是教案、課件,而為了減少意外和陌生,使之盡量在意料之內(nèi)。
倪同剛:是的?!邦A設”就是讓學生的思維跟著教師的教案走,課堂中沒有意外的、陌生的生成,只有教師預設的流程。
李仁甫:所以,在這里我提出了一個“預備”的概念。所謂預備,就是教師在課前預先所做的一切準備?!邦A備”具有彈性的、動態(tài)的、隱性的(不如此亦可)、機動的等特性,僅是充當課堂教學需要的備料。我說的這個“預備”更強調是對教學素材的選擇性,而“預設”強調是規(guī)定性——數(shù)量上的規(guī)定,序列上的規(guī)定,尤其是后者。
那么,難道生成課堂一定不需要預設?自然不是。生成課堂的啟動也是需要一個預設的,但是這種預設不是課堂的“全覆蓋”,僅僅是一個切入口或者一個導語,就像是“起調”后真正唱歌的仍是學生。比如發(fā)出“提問與討論”的指令便是預設,但是當學生的自由提問使課堂獲得最初動力后,在此基礎上展開的廣泛討論,便出現(xiàn)了下面更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這些環(huán)節(jié)是不可預知的。以李鎮(zhèn)西講《孔乙己》為例。
教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快速閱讀一遍課文,把你有什么不懂的問題提出來,看誰的問題提得最多。
女生A:老師,第一段為什么要說“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xiàn)在每碗要漲到十文”?
教師:好,誰來幫她解答?
男生:這是為了說明那時物價在上漲,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了。
女生B:不對,我想應該是間接說明孔乙己生活的年代,因為讀者從小說后面的落款日期“1919年”就可以大體推斷出那是上世紀初發(fā)生的事。
教師:好,出現(xiàn)不同看法了。同學們想想哪個意見更有道理一些???
倪同剛:如此“預設”,“預設”也變成“預備”了,那么生成課堂究竟應該如何“預備”呢?
李仁甫:仍就教學目標、教學流程、教學內(nèi)容來說吧。預備的教學內(nèi)容不能被安置在固定的教學流程之中,所以它們往往就以板塊(或者小包裝)的形式存在,按照一定的策略進行嘗試性的拼接,而最終還是要看是否被教學現(xiàn)場選中。這樣一來,就是預備好了的教學目標也完全可能發(fā)生被現(xiàn)場“修正”(增減)。
武 健:既然提倡預備,那么是不是就可以不備課了?教案是不是就不需要了?
李仁甫:當然不是。既然有板塊式的預備,通常也就有相應的教案編寫。不過,為區(qū)別于“再現(xiàn)課堂”的工序式教案,我稱之為板塊式教案。所謂板塊式教案,就是在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全面、深入、延伸理解的基礎上,教師頭腦中預先形成了一個個供課堂隨機、即時地選擇的教學板塊,然后把這些板塊記錄在案,形成教案。適應性比較強的教師,甚至可以將板塊式教案搞成“書頭備課”,即在課文字里行間和其他空白處寫些理解性的文字,補充些資料(書上不夠寫,可粘貼附頁),做些標記,安排些局部性的教學方案。預備好了的教學板塊,類似于卡片,因情況需要再去發(fā)揮作用,即哪些板塊需要,哪些板塊不需要,哪些板塊發(fā)揮大作用,哪些板塊發(fā)揮小作用,在課堂上完全靠“機緣”——而這個機緣由教學現(xiàn)場決定,由學習中的學生決定,由各種關系決定。
武 ?。菏褂冒鍓K式教案是好辦法,不過廣大一線教師在致力于生成課堂時難以書寫啊,而學校管理者也不好督導、檢查。
李仁甫:是的,教師的預備工作只有外化為教案,才便于課堂操作,才便于領導督導、檢查。你們看看,就關鍵性、本質性程序來看,工序式教案的書寫特征是不是“一、最佳切入點;二、問題1……N”呢?現(xiàn)在我們就是要把這種“全景式的教學流程”扔進粉碎機,然后創(chuàng)造出一種能包含同時又多于這些“東西”的“新東西”。這種“新東西”就是:“可能的切入點、相關資源;可能的切入點、相關資源……”
倪同剛:你能否舉例說明?
李仁甫:不妨以《老王》為例,如果是工序式教案,便可這樣書寫——
一、切入點
從課文中找出表明作者寫文章時特定情感的一個詞(這個詞即課文最后一句“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中的“愧怍”)
二、問題
1.俄國文學巨匠托爾斯泰在其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的開頭這樣寫道:“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闭?zhí)x課文的第1~4自然段,思考:老王有著怎樣的不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
2.請用一句話概括,老王過著一種怎樣的生活?用一個字概括。
3.本文寫于1984年,作者楊絳當時已是74歲高齡了,在這么漫長的時間里,她一直記著老王,僅僅只是因為老王生活得很苦嗎?請用一個字回答。
4.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的剩下段落,思考:作者主要選取了老王的哪些事情來表現(xiàn)他的“善”?
5.從中可以看出,老王是一個怎樣的人?用一句話概括。
6.讓我們精讀課文第8~16自然段,請同學們抓住課文中一些最具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細細地品味,想一想:哪個詞語觸動了我的心弦,為什么?
7.面對生活如此苦,心地如此善的不幸者老王,楊絳一家為他做了些什么呢?請大家回視課文,迅速找出楊絳一家為老王做的事。
8.是的,不幸者老王和幸運的楊絳一家就是這樣用善良體察善良,用愛心交換愛心。然而,老王去世以后,作者為什么會感到“愧怍”呢?
…………
如果是板塊式教案,則可這樣書寫——
可能的切入點:課文最后一句“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所含的深意。
相關資源: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p>
巴爾扎克說過:不幸者唯一的抒情詩歌,就是吁請“正義”與“善良”,來否定他蒙受冤屈的裁判。
楊絳回憶文字:有一晚,同宿舍的“牛鬼蛇神”都在宿舍的大院里挨斗,有人用束腰的皮帶向我們猛抽。然后在背上給抹上唾沫、鼻涕和漿糊,滲透了薄薄的夏衣。我的頭發(fā)給剪去一截……
可能的切入點:課文第8~16自然段中寫老王送油、蛋時的細節(jié)。
相關資源:福樓拜曾對莫泊桑說:“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么,真正能夠表現(xiàn)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準確的一句、最準確的一個動詞和形容詞?!奔毠?jié)描寫是刻畫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內(nèi)心世界,表現(xiàn)人物細微復雜感情,點化人物關系,暗示人物身份、處境等最重要的方法。
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jīng)不多了。”(魯迅《孔乙己》)他不回答,……便排出九文大錢。(魯迅《孔乙己》)
可能的切入點:楊絳及其家人對待老王的態(tài)度。
相關資源:照顧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車;老王再客氣,也付給他應得的報酬;老王送來香油雞蛋,不能讓他白送,也給了錢;關心老王的生計:三輪車改裝后,生意不好做,關切詢問他是否能維持生活;她的女兒也如她一樣善良,送老王大瓶魚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癥。
楊絳對待家里的其他臨時幫忙的人,如林奶奶。
人道主義源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主張人格平等,互相尊重。
…………
通過以上比較,我們可以看出,板塊式教案力求以任意角度切入文本并配以預備好的資源,隨機推進而具有強大的選擇性、包容性、靈活性,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倪同剛:這種板塊式教案有自己的優(yōu)勢,卻又包含工序式教案的基本內(nèi)容。
李仁甫:好的。從今天“生成課堂”的探討來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精彩的課堂生成不是來自對課堂的“預設”,而是需要教師的精心“預備”。那么,課前教師和學生應該怎樣做準備,生成課堂啟動之后教師如何有效地主導課堂,如何評估生成課堂的有效性……這些問題還有待我們進一步思考,有機會再探討、交流。
本欄責任編輯 劉 林
E-mail:28602928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