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巍山古俗:狩獵 牛歌 趕馬調

2015-07-28 18:24:59只廉清
大理文化 2015年4期
關鍵詞:巍山南詔狩獵

只廉清

巍山彝族同胞高超的狩獵技巧,繼承了南詔王室成員數(shù)百年金戈鐵馬、征戰(zhàn)四方的戰(zhàn)爭技巧,是南詔時期戰(zhàn)爭習俗的延續(xù)和再現(xiàn)。與狩獵一脈相承且獨具南詔歷史文化的“牛歌”和“趕馬調”,旋律高亢、意境悠遠迷人,極具民族氣息,已在巍山傳唱了上千年,至今依然經久不衰,歌中滿含巍山同胞對先祖的懷念。

巍山彝族同胞把狩獵稱之為“古得”。在過去的一千多年里,巍山彝族是一個酷愛狩獵的民族。據《康熙蒙化府志》記載:“土著之烏爨也,為哀牢九族之一……習勤苦,喜射獵,善牧養(yǎng)?!蔽∩降靥幊缟矫芰?,自古猛獸多,經常傷及人畜、損壞莊稼。為保人畜安全、五谷豐收,巍山彝家人常與野獸爭斗,不斷摸索狩獵技巧,把狩獵作為改善生活、增加家庭經濟收入的活動,同時也作為一種娛樂,可以群體參與追捕,“見者有一份”,共享其福。

巍山老畢摩講述:從前,巍山集體狩獵出征前都要舉行出征儀式,全村所有獵人聚集在村口敬獻獵神的大黃栗樹下,用黃栗樹枝搭個架子,把獵槍、弓弩、箭、叉等一字排開擺放在架子上面,把獵狗也帶到樹下集中。全體獵人在村里的畢摩帶領下跪在黃栗樹下,集體祈福。巍山彝族同胞認為“獵物是勿底神賜給的”,堅信勿底不開口老虎不吃人的神論,因此出征前要舉行祭祀儀式祈福。出征儀式上人們敲鑼打鼓,大銅號高鳴,鐵炮震響。畢摩高聲誦《打獵祈福經》。

“哀牢——恕言不盡意。若論年份正好,若論月份正好,若論擇吉曰正好。大中國云南省蒙化縣馬鞍山巍山茶家村全村的民眾,朝觀音老爹座下,親自跑著來了,來磕個響頭,向土主祈請,向地脈龍神祈請,向山神樹神祈請……請受領一百張黃紙錢呀,請享用三杯敬茶和三杯敬酒呀!請賜福……”

在經文的祈禱中請了觀音老爹、地脈龍神、山神、地母、橋神路神、灶君、把門將軍、走差聽差等從大到小的神,一是請求祈福,二是祈求在狩獵中保佑獵人平安。念完經,畢摩宰殺雄雞,將雞血染在樹上、滴在槍等獵器上。獻過生,便在樹下搭灶煮雞,再獻熟。獻完后人和獵狗一起享用雞肉。儀式結束,領頭獵手吹起用牛角做的號角,率領著獵狗和其他獵人浩浩蕩蕩地向狩獵的目的地出發(fā)。 打獵回來,還要到黃栗樹下舉行獵歸儀式。將獵槍等武器和獵物擺放在黃栗樹下,畢摩誦經,感謝勿底恩賜,超度動物亡魂。然后,在黃栗樹下打歌歡慶。先請有經驗的老獵手唱獵歌,然后大伙就圍著獵物邊唱獵歌邊跳獵舞,歌都是感謝勿底感謝獵物的內容,舞模仿打獵及獵物活動的動作,非常有意思。祭祀后,畢摩邊念超度經邊剝皮分肉,超度經用彝族話念:

“麂子呀,馬鹿呀,野豬呀、狼呀……一切的獵物,我們臘羅拔本來是不想打你的,但是誰叫你把我們臘羅拔的蕎、包谷、豆子霸占,誰叫你把我們臘羅拔的牛羊做了口糧,誰叫你把我們臘羅拔的子孫咬傷吞吃……如今我們臘羅拔殺了你,從你身上取塊皮,從你身上割塊肉,用來彌補我們臘羅拔的損失,我們臘羅拔是迫不得已的……”

畢摩分獵物時,將獵物的頭、手、蹄、皮分配給獵手,其它砍開后平均分給全村人,把腸肚內臟全給獵狗享用。打中獵物的獵手將獵物頭拿回家后,將獵物頭敬獻供奉在正堂樓上正中墻洞里的獵神前,如獵到的是野豬,要將頭骨懸掛在獵神洞下墻上,以此祭祀獵神勿底。 史料記載,狩獵活動也是南詔時期,南詔王訓練將士的一種方法。至今在巍山還廣泛傳唱著這樣的山歌:

“蒙氏個個是好漢,蒙舍部落人人夸。大家同吃一鍋飯,大家同在一處住。白天上山去打獵,晚上回來又練武。有空操練學陣法,戰(zhàn)時勇猛天不怕。眾人一心齊奮發(fā),地盤越來越擴大。盡忠漢室策略好,魁雄六詔享榮華?!?可見當時南詔時期就是“將士白天打獵晚上練武”,打獵既補充物資又增加體能,也是一種將士喜愛的鍛煉手段,打獵的淵源可謂是淵源流長。進入21世紀,巍山彝族人民為保護野生動物,主動停止了狩獵,用實際行動積極投身于生態(tài)的保護中去。

而今,在巍山地區(qū)還原汁原味地保留著一種南詔初期就進行的活動,那就是二牛耕田的勞動場面。走在巍山的山路上,在小春和大春下種的時節(jié),隨處可見巍山彝族同胞依然在操著彝族口音“喔哩,安這克,讀嘎啦”,仍在使用二牛抬杠方式耕地,這種耕地方式南詔時稱耦耕。繪制于南詔第十三代王舜化貞南詔中興二年(公元899年)的《南詔中興畫卷》的畫作就用圖畫記載著南詔的起源,畫上的南詔始祖細奴邏正在巍寶山“躬耕”,在畫上,細奴邏正是使用二牛抬杠來耕地的,使用直轅、正三角形寬大犁鏵。助耕者中有人身背竹簍,這也與我們在山道上遇到的彝族背孩子背玉米的竹背簍一模一樣。

南詔第一代王細奴邏得到太上老君神助的傳奇,在南詔第十三代王把這傳奇記錄在案傳世的時候,南詔已至尾聲了。神傳的部落神話早已過時,權力爭奪成為社會常態(tài)?!赌显t中興畫卷》未能描繪出希望的“中興”藍圖,卻留下了一件將紀實與幻化、民俗與神話融為一體的藝術作品,也真實地記錄了南詔時期農耕的習俗,成為后人研究南詔農業(yè)的重要依據之一。

巍山地區(qū)流傳至今的農耕與《南詔中興畫卷》里的畫面一模一樣,歷經千年,絲毫沒有變化。可惜畫卷沒辦法畫下牛歌,那時也沒有錄音機。但我深信,彝族打歌那時就盛行,而唱著解乏又釋放心中壓抑和心情的牛歌,細奴邏肯定唱過,而且經常唱。巍山彝族同胞至今在耕地時唱的牛歌,是南詔時期的真?zhèn)鳎f不定當時細奴邏耕地時唱響的正是這首牛歌。

巍山彝族同胞酷愛牛歌,用牛歌和牛交流感情,解乏,也以此發(fā)泄內心的喜怒哀樂,其實許多牛歌也就是打歌山歌,只不過,調子的過門變成“喔——喔哦——喔哩——老牛啊嘎啊嘎——聽話——喔哩——轉回來——”之類的節(jié)奏而已。

巍山地區(qū)流傳的牛歌生動豐富,開圈門要唱《開圈調》(開圈門唱):

“吃苦耐勞的阿牛啊,你們早餐吃飽了嗎?要是你們都吃飽了,就請你們辛苦一天了,喔—請牛出門……”

牛出了圈門,男扛著犁架吆著牛,媳婦跟在后面背著一袋種子,順箐走在路上,男的唱《出犁調》:

“阿哥和阿牛一同下地,我們合力把坡地犁起。阿妹隨后把種播下去,秋來五谷豐登多歡喜。吃苦耐勞的牛呀,我們的好日子靠力氣。喔——”

到了地里,男人邊架牛邊唱《架擔調》:

“吃苦耐勞的阿牛呀,犁地你要直直地走。到了地頭你要回頭,累了你要歇歇肩手。犁著石包樹樁你停腳,免得掙起癆病腰被扭。喔——” 隨著犁地《牛歌》響起,撒種的媳婦也開始放開嗓子對歌了,除了用歌聲呼喚牛踩溝、回頭、止步,還唱二十四節(jié)氣農事歌,唱天地人間事,唱農家史,心中有什么煩惱都可以唱給牛聽。巍山最流行的《犁地牛歌》是這樣的:

“喔哩——阿嘎——你真的聽話呀,你要挨著田埂子走,犁過的地方不要再踩。哦——小牯子你真能干,你又要轉過來?;钣嬹R上就要完了,回家就可以吃草喝水了。喔——”。

也會唱“喔哩——安老木,安尼安尺和瓦姆,都以起主哇嘛主,讀以啊雜雜?……”歌詞傷感得讓聽者淚下,大意為“老牛呀,你和我這么辛苦,但家里很窮,吃了早飯晚飯還不知在哪里,但回家我不虧待你……”

太陽下山,男人解牛擔時唱《解擔調》:

“吃苦耐勞的阿牛呀,我們犁了一天的地,阿牛你們辛苦啦。阿哥阿妹雖辛苦,阿牛比哥妹更辛苦,讓我們回家吃晚飯……”

牛歌充滿了歌者對牛的關懷,把牛和人擺在平等的地位來對待抒發(fā)情感。平時彝族同胞對牛也很尊重,巍山彝族同胞很愛惜耕牛,不宰殺耕牛吃,從前都是點香燒紙錢埋葬老死的耕牛。

巍山彝族同胞還把牛的名字取成人的名,平時“阿旺、阿黑”親昵地叫喚著。每年的大年三十都要在先敬獻過祖先后、人食用前,就用煮獻祖先的有頭有尾、年年有余(臘豬頭、臘豬尾,雞肉、魚)飯菜喂牛,邊喂邊祝福牛身體健康。大年初一,要敬牛圈神,喂牛湯網。八月十五嘗新米也要先喂牛。大春、小春春耕時都要舉行開耕儀式,將全村耕牛集中在一起,請畢摩祭祀。這些傳統(tǒng)極為古老,巍山人稱這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習俗。

在巍山除牛耕文化原汁原味地保留南詔遺風外,趕馬和趕馬調也是如此。

巍山88歲的馬鍋頭茶老爹講述:先祖講,南詔滅亡后,茶勿底先祖經常趕馬去蒙舍(今巍山古城)、大理、下關等地,去賣麻布、麻子、苦蕎,一邊做買賣,一邊打探信息尋找散落各地的南詔王室后裔,一直到解放后,趕馬做生意找南詔王室后裔的活動一共延續(xù)了一千多年。解放后,馬幫一度在巍山盛行,不光去巍山、大理、下關,還去臨滄、保山、昆明等,馱茶馱鹽進行交易。

在巍山地區(qū)至今流傳著非常優(yōu)美的趕馬調——砍柴莫砍葡萄藤,養(yǎng)女莫嫁趕馬人。三十晚上討媳婦,大年初一要出門。討你差下連根債,不走夷方還不清。三十晚上回來呢,八月十五你莫望。割心割肝你割去,那日回來算哪日……”歌男女對唱,男唱時結束語都是“阿妹我呢小心肝”,女唱時結束語都是“阿妹我呢心也甘”。歌詞充滿哀傷思念情懷,充分展現(xiàn)了趕馬漢子的無奈和妻子對遠行千里丈夫的心痛牽掛。趕馬調也不全都是憂傷的,也有“江迤玩到江外來,甜在嘴里蜜在心”之類的快樂歌。

趕馬給巍山帶來了富裕和暢通的信息,因此而致富的巍山人不在少數(shù),至今巍山還流傳著“趕馬趕得金山銀山趕得壩子媳婦”的美談,也還保留著趕馬的古老習俗。巍山自古就是茶馬古道連通巍山壩子(古稱蒙舍,巍山人自古至今稱“密撒”)、漾濞縣、臨滄、永平等兩州四縣八鄉(xiāng)的古渡口所在地,馬幫眾多,幾乎家家養(yǎng)馬騾,村村有馬幫。巍山馬幫有自己的信仰,有許多禁忌:生肖屬馬日不出門,農歷臘月、六月不出遠門,春不走東、夏不走南、秋不走西、冬不走北。出門祭天地祭勿底祭馬神山神,看雞卦,若卦象不吉就不出門。一直保持大年初一敬圈神、大年三十年夜飯先喂馬騾驢、八月十五嘗新米先喂馬騾驢的傳統(tǒng)古俗。

猜你喜歡
巍山南詔狩獵
大理巍山小吃節(jié)開幕!美食狂歡舌尖盛宴“最”煙火
云南畫報(2024年4期)2024-05-26 19:12:42
《近年來藝術品市場的南詔大理佛精品》插圖
巍山喜迎60華誕
今日民族(2016年11期)2016-12-10 01:33:26
狩獵還是偷獵
恐龍是怎么狩獵的?
巍山小吃
云南畫報(2015年6期)2015-12-09 00:55:36
山,南詔國的“龍輿”山
大眾考古(2015年11期)2015-06-26 08:45:40
云南巍山龍于圖山城址
大眾考古(2015年4期)2015-06-26 08:39:48
新舊唐書關于南詔記載淺析
秀逗原始人④狩獵驚魂
阜康市| 浦北县| 万山特区| 吉林省| 蛟河市| 芦山县| 化德县| 儋州市| 阳高县| 镇江市| 阜康市| 金湖县| 菏泽市| 山东省| 安陆市| 耒阳市| 龙岩市| 根河市| 金秀| 琼中| 南澳县| 大丰市| 阜康市| 桑植县| 常山县| 万州区| 博兴县| 六枝特区| 北票市| 封开县| 于田县| 双城市| 广丰县| 金堂县| 合江县| 平远县| 荆门市| 福安市| 莫力| 石泉县| 淅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