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茹冰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5)07-000-02
摘 要 體育運動文化主要是由運動中的成員、運動價值觀、運動行為模式三個因素所組成。人類社會中,很多的社會不平等都基于性別的不同。男性和女性由于生理因素上的差異,導致了各自在體育運動文化中明顯的區(qū)分與局限。現(xiàn)今,雖然女性參與運動的機會大幅提升,但對性別的刻板觀念仍然存在。性別角色定位的固化,不僅影響運動參與及運動表現(xiàn),更產生諸多問題。本文通過文獻分析,并綜合實際現(xiàn)況,以性別角色為主題觀點,進而解釋運動文化中性別角色的限制與未來展望。
關鍵詞 體育運動 性別角色 固化與期待
一、前言
在人類社會中,諸多的社會的不平等是建立在生物因素上,而性別的概念,影響了社會角色的配置。性是指男性或女性的生物學特征,而性別則用來區(qū)分男性和女性在社會功能上的差異。這種被傳統(tǒng)所接納的主觀感受,經過社會化的演變,形成兩性不同的文化,同時因為性別角色定位的不同,更造成許多層面上性別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反映在體育運動文化中,形成了對不同性別期待的差異和局限。
二、體育運動中性別角色的固化
“性別角色”是指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對男性化或女性化行為模式的固定期待。在社會建構下,性別落入強烈的二分法:男性應活潑好動,女性宜乖巧文靜;男性適合從事力量型的身體活動,女性則保守地扮演溫和的角色等,種種對社會化的預期,使得一直以來人們對性別角色總是存有刻板的印象。有學者認為,性別角色的固化是對男女角色僵化、過度簡化的假定,忽略了個別差異。另外有學者也指出,經過社會化的過程,成人時期的性別刻板印象更加嚴重,成人對于兩性的特質更加固化,針對兩性特質的比較如表1:
表1 兩性特質比較表
大部分人的刻板印象都認為運動是男性的特權。男性運動的目的是表現(xiàn)男性氣概,女性參與運動易失去理想的女性角色。歷史發(fā)展至今,反對女性參與運動主要有三個理由:1.醫(yī)學的理由:在生理上,女性因其柔弱而容易受傷不適合從事運動;2.審美觀的理由:女性從事運動是不雅觀的;3.社會的理由:女性參與運動違背女性之性別角色特質。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于兩性的限制逐漸降低,更隨著女性主義的抬頭,女性參與運動的機會大大增加,但現(xiàn)代女性在運動中仍舊在某些項目上被性別所固化。
三、不同性別角色在體育運動中期待的差異
在運動的發(fā)展進程中,男性運動始終勝于女性運動。時至今日,一般人心目中,仍然將運動性別化,或是以異樣眼光看待女性運動員在運動場上的體現(xiàn)。除了技術能力,女性身體往往成為焦點。社會大眾仍對運動者有著不同的期待,男運動員重技術,女運動員重視覺感受,成了人們對性別表現(xiàn)的主要期待。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影響仍存在于現(xiàn)實社會中,使得男性化的女性或是女性化的男性受到歧視。在籃球場上橫沖直撞的女孩讓人覺得粗魯蠻橫,在許多國家里足球更被認為是專屬于男性的運動,而女性只適合展現(xiàn)美、輕柔類的運動。比如舞蹈類運動,因為能展現(xiàn)身體線條的美觀,能夠刻畫女性美的特質,被認為是陰柔的運動項目,因此女性往往被鼓勵參加舞蹈類的運動,男性如果參與舞蹈類運動則會被認為太過矯情做作,被認為是女性化的表現(xiàn)。參與力量型運動的女性總被賦予“壯碩”的身體意象。在現(xiàn)代多元文化開放的社會中,性別特質仍與運動項目展露的形式有密切的連結,使得男女性運動員在投入另一性別角色取向的運動時,往往造成心理上的角色沖突,表現(xiàn)無法突破,更難以跨越極致,達到完美。
有學者以性別角色對運動項目做分類,分為適合女性或適合男性的運動,并認為女性屬于審美及個人項目的運動,強調技巧、優(yōu)雅與美麗;而男性則適合競爭性及團隊性的運動,較有身體接觸并重視力量、耐久性,本文參考相關文獻,將運動的性別化項目整理如表2:
表2 性別化運動項目
一般傳統(tǒng)社會的觀點認為,一個人應只具有男性化或女性化的特質,然而有學者卻提出同時擁有男性與女性特質的“兩性化”人格特質之看法。目前我國許多學者也將性別角色大致分為:男性化、女性化、兩性化及未分化四種類型。女性角色的特質為:感性的、整潔的、圓滑的、文靜的、謙虛的、親切的、細心的等;男性角色特質為:有能力的、有成就的、冒險的、競爭的、攻擊的、剛強的、嚴肅的、獨立的、主動的等。其實性別角色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有學者指出,男性與女性運動員大多屬于剛柔并濟的“兩性化”,保持本性別特征并能吸納另外性別優(yōu)勢的運動員能顯現(xiàn)出較好的適應能力,成就動機也較高??梢妰尚曰刭|對人的發(fā)展有相當大的優(yōu)勢。
一位好的運動員,不僅要有敏銳的觀察力、細膩的應變技巧、與隊友溝通協(xié)調等能力,也必須具備勇敢好斗的意志、擁有好勝心,能兼具兩性化特質,將性別特質的優(yōu)點充分發(fā)揮,便能有更好地適應能力與生存空間。同時擁有男性化與女性化的特質,漸漸已成為人格養(yǎng)成很重要的目的,兩性化特質理應不再受到歧視。
四、性別角色在體育運動中的限制
(一)體育運動中性別政策之擬定與保障
美國于1972年頒布《教育修正案》第九條后,世界各國對于女性參與運動的意識逐漸抬頭,也紛紛訂定相關政策,以保障女性運動的相關權利。國家應注重運動中的性別平等,尊重與保障每個人運動的權利,才能帶動社會關切,使運動文化中的性別角色更加平等發(fā)展。
(二)性別與運動媒體
媒體往往能造就社會大眾對流行的熱潮,運動文化也不例外,媒體報道應更強調性別平等,避免媒體效應制造的片面觀感,讓運動文化在更平等和開放的氛圍中發(fā)展。
(三)性別的自我角色沖突
女性從事男性化的運動,改變了身體的結構與外觀,往往被認為粗獷和男性化。男性從事女性化的運動項目,更是倍受側目,太過柔美的形象與男子氣概大相徑庭。這兩類運動員面對自我扮演的角色,更面臨沖突的危機,唯有社會建立健全的心態(tài),才能支持運動參與者專注于參與運動。性別角色形成的刻板印象,使得每個人必須遵循性別刻板的定位,為求公平與多元開放的發(fā)展,應讓男性有陰柔的權利,女性也可以展現(xiàn)剛強的一面。
五、結語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無法以持平的態(tài)度來面對性別在運動中的多元化發(fā)展。運動性別多元化的發(fā)展有賴于社會建構的長期改變,有賴于運動機制的逐漸調整,更有賴于我們以多元廣闊的視角看待參與體育運動的每一個人。運動性別的多元化,不僅有利于運動員自身的發(fā)展與完善,更有利于整個運動文化的繁榮和完美至善。
參考文獻:
[1] 劉博宇,陳利.關于性別角色認同研究的深層思考[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4(11).
[2] 熊明生.體育運動影響健康性別角色的調查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6(1).
[3] 單綠葉.國際體壇中性別歧視現(xiàn)象的歷史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5).
[4] 肖巍.西方的女性主義教育思潮[J].理論與現(xiàn)代化.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