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晉京++劉仰知
能夠創(chuàng)造更多高成長性就業(yè)崗位的地方,應該允許更多的人才引進;有大量高素質勞動力剩余的地方,應該允許更充分的人才交流。這是克服當前全球經濟增長瓶頸的關鍵
G20作為全球經濟治理的主要平臺,最近三年來政策著力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金融治理、經濟增長、就業(yè)。就三者所要解決的問題與制定的政策措施而言,就業(yè)方面面對的形勢最為嚴峻,政策效果也不夠突出。當前,經合組織(OECD)國家面臨著失業(yè)率長期居高不下的問題,以歐元區(qū)為例,2015年4月總體失業(yè)率為11.1%,青年失業(yè)率為22.3%,其中部分歐元區(qū)國家青年失業(yè)率超過50%,各項數據與2009年同期相比并無改善。2015年5月27日,OECD發(fā)布的《2015年OECD國家技能展望》報告稱,在OECD國家的16-29歲青年人群中,“不升學、不就業(yè)、不進修也不參加就業(yè)輔導”的“尼特族”(NEET,“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的縮寫)已達3500萬人,其中半數人群既不上學也不找工作,幾乎脫離了當地的教育、社會和勞動力體系。
為什么G20在就業(yè)方面面臨的問題如此嚴峻,政策措施卻無明顯效果?究其根源,在于就業(yè)方面的政策措施與全球經濟新形勢脫節(jié)。當前,新的崗位日益來源于全球微觀經濟一體化過程,國際化、高收入的崗位普遍缺人;而各國的就業(yè)政策卻基于國內利益而制定,難以創(chuàng)造更多崗位,同時產生的全球效果卻是政策相互擠壓導致全球總的崗位數難以增加甚至減少。只有采取新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國際合作措施才能解決這一問題。
全球化新趨勢:服務業(yè)可貿易化
服務業(yè)可貿易化由于全球產業(yè)結構調整的趨勢推動,必將成為未來世界貿易發(fā)展不可阻擋的潮流。
服務業(yè)的許多要素并不像制造業(yè)那樣依附于有形商品,因而方便運輸。對服務業(yè)而言,技能、知識、技術等許多要素正是依附于人才這一載體之上,因而人才流動正是推進服務可貿易化進程的核心。然而,當前世界上人才的跨國流動卻面臨著諸多問題與障礙,阻礙著服務貿易的進一步發(fā)展。就其中的政策原因而言,不同國家采取了不同的教育體系和資格認證體系,對醫(yī)療、養(yǎng)老、福利等社會保障體系的設置也互不兼容,阻礙著跨國人才可能帶來的潛在經濟發(fā)展。
隨著世界產業(yè)結構調整,第一、第二產業(yè)比重下降,第三產業(yè)比重上升的勢頭越發(fā)明顯,而這種產業(yè)轉型的背景也對世界貿易重心的轉移提出了新的要求,服務業(yè)的可貿易化已成為未來貿易的大勢所趨。隨著農業(yè)、制造業(yè)等傳統產業(yè)的分工與細化,原有的有形商品生產與貿易的流程發(fā)生了改變,使得許多原本依附于有形商品的經濟活動,如設計、營銷、管理、維修等,紛紛獨立形成可以單獨進行貿易的服務產業(yè),從而根本上為產業(yè)轉型升級和貿易的細分提供了動力?,F代科技革命、信息技術進步、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等因素都降低了金融、法律等服務行業(yè)對消費者近距離接觸的要求,并提高了自由貿易環(huán)境的成熟度,從根本上減少了服務業(yè)可貿易程度受到的限制。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貿易自由化的語境下,促進服務業(yè)的可貿易化也就意味著需要建立成熟完善的國際機制。與此同時G20也需要服務貿易發(fā)展來帶動其主導下的全球經濟合作,實現共同增長。
開放型經濟需要人才流動
在人才跨國流動方面,歐盟早在成立之初便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探索。經過數十年的探討,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跨國人才流動機制,以及相對完善的社會保障轉移體系。這成為歐洲統一市場的形成以及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針對就業(yè)市場的供需關系與信息對稱問題,歐盟雙管齊下,一方面將于2015年建成歐洲就業(yè)服務網絡(EURES),為勞動力實現充分流動和跨國就業(yè)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則著力開發(fā)歐洲技能/競爭力,對勞動力技能、競爭力與資格進行跨境分級,方便雇傭方在歐洲范圍內進行招聘。歐盟的一系列相關舉措確保了其人才能夠在各個成員國之間充分就業(yè),從而為人才流動提供了便利。
而對于跨國流動勞動者的社會保障這個世界性的難題,歐盟則有著諸多經驗。為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1957年3月25日法、西德、意、比、荷、盧六國簽署了《羅馬條約》,而這最初的條約便在跨國人才流動及社會保障方面有所規(guī)定。該條約提出的指導方針為:取消成員國不同社會保障制度適用中所隱含的地域限制,允許成員國國民在另一成員國內自由遷徙,并不受歧視地獲得社會福利。
其后,歐盟就其成員國間社會保障協調問題,在統一制度和改善流動人員待遇方面對該條約中相關法令進行了完善(以下稱為“歐盟社保法令”)。根據歐盟社保法令,成員國在處理彼此間社會保障銜接問題時,應遵循三個原則:第一,唯一國原則,即當事人在同一時期只被納入一個成員國的社會保障計劃。第二,工作地原則,指當事人以工作地為標準加入該國社會保障計劃。第三,國民待遇原則,即只要歐盟公民(可能是來自其他成員國的移民)加入了某成員國的社會保障計劃,那么該國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就應當賦予他與本國國民同等的權利與義務,不能僅僅因為當事人不是本國國民而拒絕向其提供各項社會保障福利待遇。同時,歐盟公民也必須履行相應的社會保障義務。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要按時繳納各項社會保障稅費,當然這還包括各成員國法律所規(guī)定的其他義務。
在養(yǎng)老保險方面,“歐盟社保法令”做出了六項具體規(guī)定,通過暫時凍結、分別支付、比例支付、最后接管、六級計算、居住地無關等流程及原則的規(guī)定,確保歐盟公民在各個國家之間流動時能夠享有充分的養(yǎng)老保險保障。而在醫(yī)療保險方面,“歐盟社保法令”包括疾病與生育兩部分,并針對在職人員、失業(yè)人員、退休人員及上述人員的家屬分別加以考慮。此外,該法令還對部分特殊情況,如臨時入境旅游人員的醫(yī)療保障問題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與養(yǎng)老保險類似,醫(yī)療保險同樣設置有累計計算、現金津貼、非現金津貼、歐洲健康保險卡、出國就醫(yī)等機制,從而對歐盟公民在全歐盟范圍內的醫(yī)療保險繳納與報銷情況做出了全面的規(guī)定。
“歐盟社保法令”只是確立一系列成員國必須遵守的共同原則,以確保各成員國的內部法規(guī)不會對在區(qū)域內自由流動的人員產生消極影響。然而經過充分的協調統籌,歐盟最終實現了以人為本、照顧差異和兼顧公平的社保遷移體系。即便如此,歐盟的社保遷移體系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地域差異、效率低、成本高的缺陷。
跨國人才流動有序化之道
能夠創(chuàng)造更多高成長性就業(yè)崗位的地方,應該允許更多的人才引進;有大量高素質勞動力剩余的地方,應該允許更充分的人才交流。這是克服當前全球經濟增長瓶頸的關鍵。在經濟、社會與法律允許范圍內,由各國政府來搭建跨國人才供需平臺,有效引導國際人才交流,并建立相應的管理和保障機制,將促進當前全球化形勢下的各國經濟增長。
實際上,各國政府間雙邊的人才流動項目已有很多,現在缺少的是多邊化的機制。2016年中國將主辦G20峰會,可考慮解決這一問題。建立多邊化的人才交流機制,應主要針對科研及高技術服務等亟需跨國人才流動的崗位所面臨的政策協調與社保問題。涉及到兩個方面:在宏觀上,各國間需要協調人才流動需求與崗位設置,以實現全球新增就業(yè)崗位數最大化為目標;在微觀上,要建立接受跨國人才流動的申請的多國合作機構,并提供審核與認證服務。此外,還可以考慮建立支持跨國人才流動的國際社保基金,只有納入項目庫的人才流動崗位,國際社?;鸩趴捎枰灾С帧H社?;鹩糜诮鉀Q跨國人才流動中所面臨的社保金遷轉、認證等問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