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娜
(大慶市鐵人小學)
拓展型課程通常指對具有一定天分的學生針對性開展必修課內容之外的知識點,以更快地提高學生的水平,不至于埋沒天分。而對于小學德育課程來說,其教材涉及內容過于簡單,會影響小學生學習對品德知識的融會貫通。為改善這一現狀,使優(yōu)秀品德更好地融入小學生的思想,有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需要品德課程的教師在內容、教課方式等方面進行積極拓展。通過自身教學的實踐,本人認為有效拓展小學德育課程的方式還是豐富的。
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是教師在講臺上拿著教材和備課的材料進行講課,而學生則安靜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認真聽。為活躍課堂氣氛教師往往會在講課的聲色、音調以及和學生多進行知識互動等方面下功夫,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對于小學德育課程來說,一方面其沒有正式的考試壓力,另一方面課程的內容和生活息息相關,為此可以對授課方式進一步拓展。
授課方式可以采取多種方式的互動,而對于德育課來說,采取教師與學生的直接對位互換,讓學生在講臺上講述自己身邊的與課程類似的故事或者感悟,老師在下面聽,是一種有益的課堂拓展的探索。如在《親親熱熱一家人》一課中,教師可以用十分鐘的時間將教材中的內容講述一下,然后讓學生自己總結下自己的家庭成員,說出他們的特點和對自己愛的表現。這里再需要十分鐘讓學生準備,之后隨機抽出五名同學各用五分鐘的時間上講臺講述。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膽識和口才,另一方面也鼓勵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對課堂上學習的內容進行融會貫通,在之后的生活中更加珍惜家庭中的愛。
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小學階段的孩子尤為顯著,而美術與音樂是最受小學生歡迎的兩種藝術形式,這里可以使品德課程與其相結合,實現課程的拓展。比如在課程《我是誰》中,可以將在課堂中引入繪本元素,讓學生在對自己的特征進行總結并對未來的理想進行展望之后,用筆墨在本子上以《我的模樣》為題材進行自定義繪畫,基于小學階段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畫中所表現的包含總計的容貌,也會繪出自己的性格。使其對自己更為了解,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甚至能夠為自己的人生進行初步的定位。真正達到了本課的目的。又比如在課程《我學會了》中,可以讓學生們自己表達自我到底學會了什么,然后充分調動其積極性,讓其對自己學過的歌曲進行表現。通過這種展現,讓學生真正了解自己學到了什么。同時在課程中現場進行一些趣味性知識的學習測試,讓學生認識自己的學習能力。
教材中展現的內容是有限的,通常是一個生活情景,一方面不能完全展現其中心課題,另一方面有些情景具有其特定性而不是所有地區(qū)的小學生都能體驗過的。因此在內容上進行拓展是有必要的。
比如,對于課程《馬路不是游戲場》,是為了告知學生們出門在外要注意安全,在上下學途中等過馬路時應該小心,不能在車來車往的馬路上玩耍,因為這樣是非常危險的。然而對于廣大農村的孩子,因為生存的地方較為偏僻,雖然村外的路也經常過,但從沒有過車水馬龍的場景,而更多中西部山區(qū)農村的孩子,對馬路的概念更是模糊。對此農村的教師通常就結合自己的認知給同學大致說明,而效果顯然不如預期。對此應該從內容上給以拓展,比如同樣以安全出行為教學出發(fā)點,教師應該根據當地學生生活常見場景給以說明,比如在農村牲口散養(yǎng)多的地區(qū),讓孩子平時注意別家的狼狗水牛;夏季不要在深水玩耍,冬季不要踩冰等。進行內容上的拓展,是對小學品德課程全面化教學的有效措施。同樣對于課程《上超市》,很多農村孩子也沒有去大型超市排隊購物的經歷,因此相應的課程內容也需要根據其相似的經歷進行拓展。
為更好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可以和當地特色的民俗、特色等相結合,可以在課堂中體現,也可以走出學校,進行實踐性品德認知。比如,方言的引入,我國各地都有其富有特色的方言,以方言對話是文化的體現;比如,特產的認知,對當地的特產通過實地學習進行了解;比如,特色文化的認知,地方舞蹈、地方戲曲,甚至鄉(xiāng)村的特色的集市等都充滿了趣味,同時也方便圍繞其展開對品德課程的拓展。
在課堂中現場設計的地方課程可以穿插在教材課程中,比如,在課程《我愛祖國山和水》里,可以對家鄉(xiāng)的山水進行同樣的認知,讓學生能夠把家鄉(xiāng)的山水土地與祖國聯系在一起,比如,讓孩子們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屬于祖國的哪個區(qū)域,是在哪個平原或者高原上,在大河流域的孩子也會認識到家鄉(xiāng)流經的水屬于哪個著名的江河或者它的支流,借此培養(yǎng)孩子對祖國和家鄉(xiāng)的熱愛。
需要走出學校去實踐的課程具有豐富的地方素材。比如,帶領學生參加地方習俗性或宗教性的盛會,比如,西雙版納地區(qū)的學生應該在潑水節(jié)期間有一定的參與,青島的小學生在元宵前后去逛糖球會,登封的學生拜訪少林寺等,使其對家鄉(xiāng)更加了解的同時,也增強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由此可見,進行小學品德課程的拓展方法是豐富的,這需要教師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根據課程的實際情況,根據當地的特色和學校周邊的具體情況,進行多角度的課程設計與拓展,以學生對品德要素的感同身受和融會貫通為基礎目標,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保持孩子的身心健康為拓展目標。立足以課本為基礎,而不限于課本知識的態(tài)度,完成對小學學生最大限度的品德與社會、生活的教育。
雖然品德課程向來不引起家長和學校的注重,認為其不是必考課程。但事實上品德是育人的基礎,是其他課程教育的前提。同時,小學品德課程的內容雖然簡單,但涉及面非常廣泛,是孩子們認識世界的一面窗戶。因此,重視小學品德課程的教育,加強對課程的拓展,有益于孩子們對品德課程的融會貫通,應用于生活,拓展其豐富的視野,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并最終在未來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1]黃雅芳.整合教育資源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談[J].現代閱讀,2012,(21).
[2]李憲東.引導兒童從《品德與社會》課堂走進社會[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