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午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泰州中學]
請看蘇東坡《后赤壁賦》的最后一段: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說實話,本文這個結(jié)尾確實很玄幻和怪誕。前文都是實寫,寫客、歌、風、月、樂、酒、肴等,然至文尾處卻忽鶴忽道士,極為玄幻、怪誕。當下的一些教師,講讀到這里時,往往是既不引導探究這段文字背后的深意,也不追問作者這樣結(jié)尾的原由,僅僅是把一些諸如“隱晦地表達了作者想要超脫現(xiàn)實卻又無法擺脫的矛盾心理”之類的成說生硬地塞給學生,之后便不了了之。當然,要想真的比較準確地解讀作者這樣結(jié)尾的原由,確實并非易事。不了解鶴的傳統(tǒng)文化涵意,不走進作者的生活和心靈世界,恐怕真的很難品出個中真味。
首先,我們要回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生活,了解鶴的傳統(tǒng)文化涵意。鶴在中國的文化中占據(jù)著很重要的地位,它跟仙道和人的精神品格有密切的關系。道教就認為,鶴是長壽的象征,因此有仙鶴的說法,而且道教的仙人大都是以仙鶴或者神鹿為座騎。丹頂鶴更是性情高雅,形態(tài)美麗,素以喙、頸、腿“三長”著稱,直立時可達一米多高,看起來仙風道骨,被稱為“一品鳥”,地位僅次于鳳凰。鳳凰是皇后的象征,仙鶴則有官居一品的寓意。鶴的習性是雌雄相隨,步行規(guī)矩,情篤而不淫,翩翩然有君子之風,古人還多用鶴來比喻有高尚品德的賢能之士,把潔身自愛聲名遠播的人稱為“鶴鳴之士”。獨鶴雞群,有比喻一個人的才能或儀表超群的文化含義??梢?,《后赤壁賦》中橫江東來的這只孤鶴,肯定會是一只性情高雅、儀表出眾的仙鶴,該是一位潔身自愛、才能超群、美名遠播的賢士的化身。所以,文中的孤鶴形象更能夠令人感悟超然物外、獨立自由的人生哲理??梢姡K軾筆下那只適時飛過的孤鶴,不僅隱喻了他那種追慕高貴幽雅、超凡脫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隱喻了他那種無法超越現(xiàn)實的痛苦心境。此前,東坡先生曾寫作《放鶴亭記》,文中把鶴描寫得隨心所欲,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很明顯,東坡先生明狀鶴飛,實則是在暗喻隱士之樂。這里的鶴都成了清遠閑放、隱逸自樂的賢人和君子。寫鶴亦是在寫人。借鶴的“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埃之外”表現(xiàn)賢人君子的超塵出世之姿。
其次,要走進作者生活及其內(nèi)心世界,感悟作者的精神寄托。在蘇軾最感孤獨時,忽然有一東來的孤鶴振翅橫江而掠過小舟西去。這只在暗夜獨飛、獨鳴的孤鶴,正可以慰藉孤獨、抑郁、苦悶、彷徨中的東坡之心。此時的東坡,竟不與客交一言,足見他對這只孤鶴極為在意。之后,一道士前來入夢,“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東坡頓悟,“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這表明了東坡在這只孤鶴身上寄予了懷念故友之情,并暗示他精神上也已歸向了高蹈于世外的隱逸者。請看,東坡詢問,那羽衣蹁躚的道士卻不肯回答,只是顧首而笑。文章到此戛然而止,這該是在暗示作者仍沒有擺脫和超越出來,仍處于迷惘、彷徨、苦痛的一片茫然之中,也根本找不到屬于自己的自由人生之路。“開戶視之,不見其處”,意思是既消逝了孤鶴,也沒有了道士。一筆雙關,余味深長。表面上是說孤鶴和夢中的道士都不見了,更深的隱意卻是東坡先生對自己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負感到特別渺茫。
我們之所以這樣解讀,這與東坡當時生活環(huán)境以及抑郁、痛苦的心境是不可分的?!盀跖_詩案”之前,蘇軾官居湖州太守(正四品官),政得人心,官場得意;而“烏臺詩案”之后,卻因“以詩訕政”險些丟了性命,最終被貶為湖北黃州團練副使,相當于八品官。這樣宦海浮沉,蘇軾心里怎能平靜呢?對仕途,對人生,他焉能不倍加感慨呢?所以,當他深秋再游赤壁時,看到與七月游赤壁時迥然不同的景象時,這蕭肅、凄清使他頓悟大起大落的仕宦人生,不由得感慨“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意思就是,時光短暫,而我的仕途竟也變化如此巨大!今昔對照,簡直是就是天壤之別。此時此境,江面上竟又突起秋風,“劃然長嘯”,轉(zhuǎn)瞬間“山谷鳴響”,“草木震動”,“風起水涌”,這一切無疑又極力渲染了東坡內(nèi)心的抑郁、悲苦與無限感慨!于是他“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任所乘的小舟隨流飄蕩,停留在哪里就算哪里。不妨想一想,東坡先生的內(nèi)心深處,此時肯定也是“風起水涌”,波瀾起伏,正進行著激烈的思想斗爭呢。想想未來,自己的人生之路究竟該怎么走?是繼續(xù)“奮力有當世事”,“致君堯舜”,還是疏離官場,超脫現(xiàn)實,皈依道門,解脫自己呢?東坡先生很難理出個頭緒來。這時,一只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過小船向西翩然飛去。東坡先生也就只能藉此把文章做下去了。曾經(jīng)的“以詩訕政”和“烏臺詩案”險些使他掉了腦袋,令他付出了慘痛的人生代價。此時此境,他也就只好如此隱晦地道出了自己這種矛盾、茫然的心境了。
語文課堂教學最關鍵的一環(huán),就是對文本主旨內(nèi)涵的準確解讀。沒有這樣的解讀,就不可能使我們真正感受和悟得文章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的奧妙,也不可能使學生真正逐漸學好語言表達藝術。而要準確解讀課文的主旨內(nèi)涵,就必須得深入作者生活、課文生活,就要充分調(diào)動師生的生活積累和文化積淀,《后赤壁賦》這篇散文的教學,就需要我們在這些方面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