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匯
審美教育并不是一種孤立的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審美教育滲透其中:一方面帶領(lǐng)學生感知美之境,體會美的力量;另一方面借用美啟迪學生對美的鑒賞力,讓學生在美的熏染中獲得領(lǐng)悟力,提升語文學習能力。
學生的審美能力不是憑空而來。教師要從教材中挖掘內(nèi)容,進行合理選擇和引導,帶領(lǐng)學生從中感受審美意涵。在高中現(xiàn)行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豐富的審美元素。但對學生來說,卻往往一葉障目,看不到其中的美之所在。這就需要教師慧眼識珠,能夠通過對審美的揀選和確定,帶領(lǐng)學生走進琳瑯滿目的審美世界,建構(gòu)完整的審美體系,讓學生移步換景,一步步領(lǐng)悟更多的美麗思想和文字。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莊重嚴肅的議論文,蘊藉多思的哲理散文,情節(jié)曲折多變的小說,這些不同的題材,都具有不同的審美,能夠讓學生從中體驗語文文本所帶來的美感,感受到語文教材中的審美觀念,由此學習到豐富而深刻的美學內(nèi)容。
如在講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時,學生大多認為古文艱澀難懂,有些句子語焉不詳。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字正腔圓地朗讀,一邊朗讀一邊感受文字帶來的朗讀美感。學生熟讀成誦之后,能夠由衷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文字音韻之美。接下來,再讓學生對古代文人遭貶之后寫下的文字進行收集和整理,讓他們感受貶官文化。然后感受文中的名句,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深入解讀之后,學生會感受到這篇文章放射出來的哲思之美。這種美是對人生價值觀的定位,同時也是對自我身份的認定。通過這樣的審美引導,學生不但感受到古詩詞的聲韻之美,而且感受到了哲理之美。
高中語文教學離不開思維的引導。高中生正處在思維活躍的發(fā)展階段,作為語文教師,不能壓抑他們的思維,更不能用自己的思想代替他們的思考。傳統(tǒng)教學中很多教師為了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往往從自己的主觀思想出發(fā),直接讓學生抄寫文本解讀的思想精要,這種方法剝奪了學生對文本的審美思考權(quán)利,也阻礙了學生審美能力的發(fā)展。為此,教師要多從思維引導的方面,強化審美提升。
如在學習蘇教版《蘭亭集序》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從一字一句中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如節(jié)奏、韻律、意境、文字等,這些都是具有完美的審美元素的。只要教師鼓勵學生自我品鑒,提供給他們思考的空間,就能夠激發(fā)起學生對審美的熱情。誦讀是一個方面,審美想象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王羲之的筆下,在會稽山陰,那里會有何種美景?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如果你就在這里,你看到了什么?王羲之的內(nèi)心有什么樣的情感波瀾?你有什么深刻的體會?學生可以在朗讀成誦之后閉目靜思,想象屬于自己的蘭亭,在這里沒有什么分離,這里到處都是歡樂,也有著令人神往的美景。通過想象,學生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這種審美與教師的“硬塞”完全不同,這是屬于學生自己的審美體驗,也只有在學生的想象中才能夠獲得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正如黑格爾所說,想象讓一個人變成了藝術(shù)家。在想象中,學生的思維也不知不覺有了落腳的地方,能夠透過文字看到王羲之的人生境界。由此可見,課堂教學中,思維是語言的載體,只有帶領(lǐng)學生學會思索,才能提升審美能力。
對于語文教學來說,一方面要讓學生學習語言的運用規(guī)律,另一方面則要讓學生從文中找到結(jié)構(gòu)之美、文字之美,從而鑒賞文學之美。在這一過程中,不知不覺就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那么何謂賞鑒呢?說白了,其實就是對文章的認識,這個認識是從真善美的角度來說的。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教師一定要把握一個關(guān)鍵的環(huán)節(jié),那就是要有理論導向性,要抓住文章的重點,讓學生從重點中品析鑒賞,找到思想的精髓部分。高中語文教材選編的課文都是經(jīng)典文章,言辭簡練,情感豐沛,具有豐富的人文性和審美性。
如學習莊子的《逍遙游》時,為了讓學生感受莊子內(nèi)心的自由和對世間萬物的淡定逍遙之感,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由朗讀,感知文章的韻律之美,然后抓住文中的關(guān)鍵詞句,如文末這一段話:“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眴l(fā)學生思考:這是說莊子在做夢,還是蝴蝶夢到莊子?你怎么理解莊子的這種思維?學生結(jié)合文中莊子的議論:“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崩斫馇f子眼中的夢為何物,體會到人生即為一夢,無論何種人生都是夢所選擇。通過這樣的鑒賞和品析,學生更深刻領(lǐng)悟到莊子這篇《逍遙游》的大智慧,從而感知其中的文學之美。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這種情感既是作者內(nèi)心的琴弦撥動,同時又是自我對未來的期望和反思。作為教師就要抓住文本的情感要素,帶領(lǐng)學生進行剖析感悟,咀嚼和思考,體會其中的意境之美。
如在《鴻門宴》教學時,學生在初學這篇古文時往往不知道其中的情境之美,為了讓學生有所體驗,教師應(yīng)抓住文章的主要情感,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項羽不肯過江?生死之間,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這個問題讓學生開始將目光放到了垓下之圍的情境上面。學生從文本中梳理整個情節(jié),感受其中的跌宕起伏。這里有烏江自刎的壯烈、英雄的豪情,金戈鐵馬的一生,還有虞姬的癡情忠貞。項羽作為一世梟雄,他的世界是完美的。他不容許自己失敗,更不容許自己做階下囚。這就是他的人生選擇,也注定了一生的宿命。在這里,學生不但從中感受到了英雄對生命的追問,也體驗到了在那陰云密布的時刻英雄內(nèi)心的波動,同時也運用想象,感受到四周號角聲聲、四面楚歌的兇險之境。但對于項羽來說,他內(nèi)心只有豪情萬丈,這是他的人生信條:不懼生死,永不言敗。學生不但能夠從這一教學過程中感受到文本的悲壯之美,還感受到文本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動人意境,由此將學生領(lǐng)入文學的殿堂,領(lǐng)略到經(jīng)典所帶給我們心靈的震撼。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是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也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用審美的眼光,帶領(lǐng)學生從不同層面解讀語文之美,感受語文之美,從而構(gòu)筑美味的時空,感受文本所具有的境界,形成自己獨有的對真善美的自我認知,獲得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這是最為關(guān)鍵的,也是學生和教師都應(yīng)該努力爭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