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雪嬌
(四川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四川 成都610101)
索普說過,多麗絲·萊辛是“自弗吉尼亞·伍爾夫之后英國最被認可和最受尊敬的女性小說家”。2007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她更是享譽世界。萊辛筆耕不輟,寫作風格獨特多變,思想深邃,觀點銳利,見解新穎,極具創(chuàng)造性。
萊辛系列小說《暴力的孩子們》五部曲的第一部《瑪莎·奎斯特》主要描述了生長在20世紀初非洲的叛逆英國少女瑪莎·奎斯特對生活的摯愛與極力想要逃離她那令人窒息的家,尤其是想方設法地想要逃離她那專橫,自以為是的母親的掌控。小說為我們刻畫了一位栩栩如生地與傳統(tǒng)禮數(shù)作斗爭的現(xiàn)代女孩——瑪莎·奎斯特,而她的窘境正是來自撫養(yǎng)她的有著傳統(tǒng)思想的母親,于是她總是不斷地想要逃離,以此建構自己的身份與人格。
在母親與女兒這一緊張又充滿沖突的關系之中,我們可以從榮格人類分析心理學中找到依據(jù)。情結,作為榮格人類分析心理學的核心概念或重要理論之一,他提出了母親情結、父親情結、兄弟情結、姐妹情結、英雄情結、童年情結、阿尼瑪情結和阿尼姆斯情結等。由于“母親情結”這個理論來源于精神病理學,所以它總是伴隨著受傷與折磨。
榮格認為,在“母親情結”中,母親與女兒之間的“母親情結”總比母親與兒子之間的更為明顯和清晰,而她們之間“母親情結”的負面影響也比正面影響更為突出,這主要體現(xiàn)在女兒對母親的逃離與抗拒上。而這一類型“母親情結”的宗旨是:可以做任何事逃離母親,抗拒母親,而且絕不以母親為榜樣。在這一類型中女兒們始終都清楚明白她們不想要的是什么,但是在選擇自己命運時陷入茫然與無助。因為她們所有潛在意識集中在與母親的對抗上。
瑪莎從出生起就被父母告知自己的出生是個意外,他們根本就不期待她的到來,但她還是降臨到了他們家。自她記事以來,瑪莎就對父母抱有巨大的不滿,她的父母由于是英國白人,此時他們已經搬家定居在了非洲英國殖民地贊比亞,一種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優(yōu)越感總是體現(xiàn)在她父母的言行舉止上。而瑪莎的母親又總是想方設法阻止瑪莎結交開店的猶太人,認為他們的身份地位低賤,不配與高高在上的英國白人來往。
由于受到好朋友瑪妮的邀請去參加在她家舉行的聚會,瑪莎的母親拿出瑪莎十歲時的衣服讓她穿著去參加聚會,而處于青春期又處處與母親作對的瑪莎怎會聽從母親的安排?這天,瑪莎站在鏡子前面,拿出一把剪刀,把連衣裙的上身剪了下來。因為她想要把裙褶弄得跟瑪妮一樣。此時她的父親突然走了進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你的母親要是知道你把她做的裙子剪成碎片,一定會不高興的?!薄翱墒前职郑瑸槭裁次业么┦畾q小孩的裙子呢?”這時候瑪莎的母親也來到了房間,她瞪著瑪莎,喝道:“你到底在干什么?我的天……”瑪莎從牙縫里擠出一句:“我已經十六歲了?!薄坝H愛的,出身良好的姑娘要穿這些衣服,起碼也要等到……”“我不是出身良好的姑娘,”瑪莎打斷母親的話,突然大笑起來。(《瑪莎·奎斯特》,27)
榮格曾說過:“母親情結”總是能讓一個女人寧愿做其他任何事也不愿像自己母親一樣活著。代表著新時代女性的瑪莎·奎斯特與來自保守英國而又固執(zhí),傳統(tǒng)的母親可謂是兩個世界的人,思想觀念的不一致導致了不可避免的種種沖突。
一心想要把女兒撫養(yǎng)成傳統(tǒng)的,有教養(yǎng)的英國女孩,奎斯特太太總是以自己那套英國女人自以為是的品性管教瑪莎,這不但讓處于青春期的瑪莎感到反感,也讓瑪莎覺得身邊沒有一個人值得依靠,更別提拿誰作為榜樣學習!在一次差點和母親爭吵起來的情形下,瑪莎獨自躺在自家附近的大樹下,一面打發(fā)難以消遣的時光,一面想起自己的母親和母親所謂的朋友凡·任斯伯格太太。她不要變成凡·任斯伯格太太那種肥胖庸俗的家庭婦女,也不要變得像她的母親那樣整天憤憤不平、嘮嘮叨叨,永遠都不滿意,但是,她應該變得像誰呢?
絕不想將母親作為自己榜樣的瑪莎,在所有事情上堅持要與母親有所不同?,斏辉缸约阂院笠蚕衲赣H一樣天天抱怨生活的無趣與艱辛,于是大部分時間用來閱讀使自己充滿力量。她厭惡母親自以為是,又假裝很愛她的樣子,所以即便是母親最微不足道的言論都能讓她變得較真,甚至直面母親對她說出最惡毒的話語:“你真惡心?!保ā冬斏た固亍?0)
十六歲時的瑪莎,本想通過大學升學考試逃離這個做夢都不想待的家,可是,就是這么關鍵的時刻,瑪莎患上了紅眼病,她不得不放棄考試。接下來的一年里,瑪莎開始變得無事可做,悲傷籠罩著她,整日在農場上游蕩,中了魔般地沉默。最后終于在科恩兄弟的幫助下,瑪莎得以走出農場,到城里謀取一個職位逃離母親,而這也是在母親表達自己想法時更快地促使了瑪莎的離開。因為奎斯特太太說她可以求助她自己的朋友,不讓瑪莎聽從猶太朋友的安排,但是天生要跟自己母親對著干的瑪莎,怎么可能會聽從母親的建議?這更加堅定了瑪莎逃離農場,逃離母親的決心。在瑪莎眼里,走出農場意味著那個被農場和母親塑造的姑娘再也與她無關了,她將開始一段非凡、絢麗、全新的生活,她也即將變成一個嶄新的人(《瑪莎·奎斯特》,124)。
進城之后的瑪莎努力工作,以為就此擺脫了母親的束縛與掌控,但不幸的是,奎斯特太太仍然不時打擾,毫無預料地闖入女兒瑪莎在城里的生活,這讓瑪莎極為惱火。在瑪莎進城一個星期后,奎斯特太太和奎斯特先生擅自做主來到瑪莎的住所,奎斯特太太甚至按照自己的喜好把瑪莎的房間擺設重新整理了一通。最終的結果就是,瑪莎把所有母親“玷污”過的東西又依照自己的喜好重新整理了一遍,盡管沒有哪個旁觀者能看出這與奎斯特太太給瑪莎整理的一切有何不同(《瑪莎·奎斯特》,143)。
根據(jù)榮格的“母親情結”,瑪莎的這種行事方式完全是由母親的干涉引起的?,斏緛矶紱Q定不與道格拉斯結婚的,但是一收到來自母親充滿攻擊的信件時,她馬上決定結婚。這正如榮格說的:婚姻正是女兒逃離母親掌控的途徑之一。
在對母女關系的分析上,許多研究都是從文化差異的角度出發(fā),而本文從榮格人類分析心理學中的“母親情結”理論出發(fā),嘗試分析文章中體現(xiàn)的令人唏噓的“母親情結”。經過分析,我們也能明確感受到主人公瑪莎·奎斯特對母親的厭惡、對現(xiàn)狀的不滿,通過與母親的正面沖突、逃離、爭吵等等體現(xiàn)了“母親情結”中的消極一面。瑪莎與母親緊張的關系也暗示了兩代人之間不可消解的隔閡,正如榮格說:逃離母親,抗拒母親是瑪莎的天性使然。
[1]Ahmed,Mohammad Kaosar.A Psychoanalytic-Feminist Reading of Martha’s“Battle”with Mrs.Quest in Doris Lessing’s Martha Quest.Journal of Arts and Humanities,2014:32-39.
[2]Boyd,carol J.“Mothers and Daughters:ADiscuss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May,1989,pp.291-301.
[3]Nortar,Margaret and Susan AMcDanial.“Feminist Attitudes and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in Adolescence”.Adolescence,21.81,1986,pp.11-21.
[4]多麗絲·萊辛.瑪莎·奎斯特[M].鄭冉然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F·弗爾達姆.榮格心理學導論[M].劉韻涵譯.人民出版社,1988.
[6]霍爾.榮格心理學入門[M].馮川譯.三聯(lián)書店,1987.
[7]楊永剛.叛逆的青春——評多麗絲·萊辛小說《瑪莎·奎斯特》[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4(3).
[8]鄭鴻升.重復與死亡——論《瑪莎·奎斯特》中的親子沖突[J].棗莊學院學報,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