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
一篇文章若能有一個讓人“一見鐘情”的開頭,便可以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那么如何寫出一個好的開頭呢?下面介紹幾種方法。
開門見山是使用較多的方法之一。此法就是不繞圈子,直接點明主題。在文章第一節(jié)點明文章題目、中心或寫作對象,給人簡潔明快的感覺。俞平伯《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頭一句就說:“我們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燈影,當圓月猶皎的仲夏之夜。”開頭直接交代游覽的地點,為下文寫所見所聞開路。對敘述性的文章來說,開篇就點明所敘的人、事、物,既節(jié)省篇幅,又迎合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議論性文章,更應開門見山,開篇直接說明自己的論點。魯迅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典型的開頭就亮出論點:“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著國聯(lián),也是事實;現(xiàn)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lián),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于是有人感嘆曰: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文章開頭就對當時社會熱議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種消極的論調,進行了有力的批駁,為下文的論證打響了頭槍。
開頭引用名言、諺語、經(jīng)典小故事等,能增強文章氣勢,喚起讀者共鳴,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這種開頭法也是比較容易掌握的方法。
魯迅的《女吊》開頭是這樣寫的:“大概是明末的王思任說的罷:‘會稽乃報仇雪恥之鄉(xiāng),非藏垢納污之地!這對于我們紹興人很光彩,我也很喜歡聽到,或引用這兩句話。但其實,這并不的確的;這地方,無論為那一樣都可以用?!濒斞冈陂_篇處引用了王思任給馬士英的信中的兩句話,表現(xiàn)出了浙東人的復仇精神是有傳統(tǒng),天下聞名的。人說紹興多師爺,斤斤計較,老于世故。而也就是紹興,古有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今有鑒湖女俠秋瑾,魯迅引以自豪。
如高曉聲《李順大造屋》開頭寫道:“老一輩的種田人總說,吃三年薄粥,買一條黃牛。說來似乎容易,做到就很不簡單?!边@篇文章開頭諺語的使用使人倍感親切,又點出了文章故事的背景。再如云惟利《菇香》開頭:“暮春三月,正是鄉(xiāng)間采菇的時候。鄉(xiāng)下謠諺有‘三月甜菇四月筍’的話。這甜菇便是長在草地上的蘑菇。因其味道甜美,鄉(xiāng)下人便叫甜菇。”運用諺語引出所述之物,給人輕松自然之感。
開頭運用比喻、擬人或設問等修辭,引出事件或事物,使文章對所述主題的刻畫更加生動形象,讓人感覺輕松。
如艾蕪《山峽中》:“江上橫著鐵鏈作成的索橋,巨蟒似的,現(xiàn)出頑強古怪的樣子,終于漸漸吞蝕在夜色中了。橋下兇惡的江水,在黑暗中奔騰著,咆哮著,發(fā)怒地沖打巖石,激起嚇人的巨響。兩岸蠻野的山峰,好象也在伯著腳下的奔流,無法避開一樣,都把頭盡量地躲入疏星寥落的空際?!遍_頭以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故事發(fā)生的惡劣環(huán)境,為下文寫“被世界拋卻”的流浪者在山峽神祠內傳奇般的生活做了很好的鋪墊。
瞿秋白的《一種云》的開頭:“天總是皺著眉頭,太陽光如果還射到地面上,那也總是稀微的淡薄的。至于月亮,那更不必說,他只是偶然露出半面。用他那慘淡的眼光看一看這罪孽的人間,這是寡婦孤兒的眼光,眼睛里含著總算還沒有流干的眼淚。”作者開篇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天、月,還有其他自然景象,描寫了一幅漫漫長夜圖,象征黑暗舊中國。
文章開頭提出疑問,既能總起下文,又能迅速激起讀者的好奇心,以至于急切地閱讀下文,尋求問題的答案。胡適的《差不多先生傳》開頭是這樣的:“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提起此人,人人皆曉,處處聞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一定見過他,一定聽過別人談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因為他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胡先生一開頭就拋出一個疑問“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十足吊人胃口,讓人不由地想讀下去,迫切地尋找答案。就在讀者興趣盎然之時,胡先生適時地給出答案,自然而然地開始介紹他文章的主角“差不多先生”。
繪景法就是在文章開頭直接描寫客觀景物。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笨陀^存在的景物,經(jīng)過作者的描繪都帶上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描摹山水之中,作者的感情也滲透出來,以此來烘托氣氛,引起下文。如宗璞《紫藤蘿瀑布》的開頭:“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fā)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生長,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p>
文有寫法而無定法,無論是哪種開頭法,只要能打動讀者的“芳心”,并且與文題相符,與全文主要內容、中心思想緊密相連,為突出中心服務,就是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