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慶
(青島農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9)
歸化和異化是翻譯研究中一對重要的范疇。國內外已有許多專家學者對此作出深入的論述。如《歸化——翻譯的歧路》(劉英凱,1987:58)一文旗幟鮮明地反對歸化,率先對以歸化為主的翻譯主流提出挑戰(zhàn)。本世紀初,歸化與異化的爭論逐步升級。如《中國的文學翻譯:從歸化趨向異化》(孫致禮,2002:40)與《翻譯方法應以歸化為主》(蔡平,2002:39)針鋒相對,對于應該采取歸化策略還是采取異化策略,從各自的立場出發(fā),闡釋了自己的觀點。筆者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對于異化翻譯積極作用的討論中,集中在語言、文化或政治等宏觀方面。對于異化策略在其他方面,特別是微觀上的翻譯教學方面的積極作用,論述較少。本文擬從微觀的角度,嘗試探討異化翻譯在大學英語漢英翻譯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異化翻譯理論來源于施萊爾·馬赫對譯者與讀者關系的闡述。它是與歸化相對而言的,旨在保持源出語文本的語言特色,從而使讀者能夠較為真切地感受到源出語中承載的文化信息。勞倫斯·韋努蒂在《譯者的隱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將翻譯活動看作是在源出語和目標語之間的一種文化交融活動,并對異化翻譯進行了深入的闡釋。他認為:“‘抵抗’是異化的道德態(tài)度,在異文化中找出異質因素,表現(xiàn)文化多樣性,凸顯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并顛覆譯入語語言中的價值觀次序?!保╒enuti,2008:266)體現(xiàn)在翻譯實踐中,異化就是“要追求保留原文語言及文化的特色,以豐富譯入語語言及文化,較好地滿足譯入語讀者對譯文‘陌生感’的需求”。(劉艷麗、楊自儉,2002:22)
綜上可見,異化翻譯就是通過在譯文中保留源語言的某些異質因素達到豐富目標語語言、強化異域文化存在以促進文化交流或改變目標語語言地位和讀者對本族語認識的翻譯策略。它的實質在于譯者在文本的傳達之外增加了信息或目的,譯者使用異化策略的目的能否達到,即它的理想效果能否實現(xiàn),關鍵在于讀者的興趣是否可以延伸到文本之外。這一策略的主要手段是在譯文中保留源語言中的某些異質成分,這些成分可以是選擇不同于譯入語文學規(guī)范,甚至挑戰(zhàn)譯入語文學規(guī)范的外語文本來翻譯(郭建中,2009:35),也可以是詞語、句式的選擇,如選擇能為讀者理解但并不廣泛使用的詞匯和句型(ibid)。對于使用這一策略要達到的目的,學者們關注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國內研究異化的學者多關注這一策略在豐富目標語語言表達形式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韋努蒂更加關心這一策略對目標語讀者的價值觀次序產生的影響。
從現(xiàn)有的研究來看,中外學者大都是從宏觀的角度論述異化的作用。然而,從微觀上講,這一策略能否使用在大學英語漢英翻譯教學的課堂上呢?它對于非英語專業(yè)的英語學習者有沒有積極的作用?本文擬結合實例,對以上問題進行探討。
隨著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提出和不斷深入實施,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題型作出了變動。從2013年12月起,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翻譯部分由原來的句子翻譯改成了段落漢譯英翻譯。從近幾年的翻譯部分考題來看,宣傳中國文化的題材屢見不鮮,如茶文化、絲綢之路、蘇州園林、中秋節(jié)等都是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題材。這一方面說明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在不斷貼近社會發(fā)展現(xiàn)實和發(fā)展需要,另一方面也對學生的翻譯水平和外宣意識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這種背景下,大學英語漢英翻譯教學對異化策略的首要關注點是:它能否促進大學英語漢英翻譯教學,它在漢英翻譯中的合理使用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翻譯能力和外宣意識的提高有沒有積極的作用。蘇秀云(2015:72)認為,韋努蒂的異化翻譯理論能夠為漢譯英教學策略的建構提供一定的思路指引。筆者教學實踐中也發(fā)現(xiàn),異化策略合理運用在大學英語漢英翻譯教學的實踐中的確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其表現(xiàn)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對非英語專業(yè)的大學英語學生而言,翻譯的標準還應該是傳統(tǒng)的“忠實”和“通順”?!洞髮W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翻譯能力方面的“較高要求”中就規(guī)定,要“譯文基本流暢,基本忠實原文”。如學生能將“害群之馬”翻譯成“the black sheep of thefamily”就不失為好的翻譯。但在漢譯英的翻譯練習和翻譯實踐中,學生也會遇到不少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句,很難在英語中找到合適的文化對應項進行翻譯。這時,向學生適當介紹異化的翻譯策略就能解除他們的疑惑,讓他們了解到異化的翻譯也可以是好的翻譯。同時,從尋求歸化翻譯到認可異化翻譯的過程也有助于他們本土文化意識的提高,使他們認識到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獨有氣質。在這一“人無我有”的發(fā)現(xiàn)和認知過程中,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也會得到增強。
例如,不少學生在翻譯“龍”這個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時,會不假思索把它譯為詞典上的對應項“dragon”。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和西方文化知識的積累,他們會認識到“dragon”一詞在西方并不是具有吉祥寓意的神獸,而是一種兇猛殘暴的惡獸,它的外在形象與中國的“龍”大相徑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果能適時向學生介紹異化的翻譯策略,讓他們了解到“dragon”這一譯法并不是唯一的、完美的翻譯,異化的翻譯“Loong”不僅在發(fā)音上與“龍”更為接近,還能以一種全新的姿態(tài)向西方注入我們的文化元素。這時,我們不僅解除了學生在翻譯上的疑惑,還在他們對比不同譯法和不同文化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人無我有”的中國文化特色。可以說,這種發(fā)現(xiàn)的過程也正是在對比中強化本土文化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的過程。另外,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哲學、飲食、醫(yī)藥和民俗等很多文化元素在翻譯時很難找到合適的對應項。我們在處理這類翻譯問題時都可以借鑒異化的辦法,在解決翻譯問題的同時強化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增強民族自豪感。
張健(2013:6)認為,隨著中國的日益強大,中國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更多的人參與到與世界的溝通中去,才可以讓西方、讓世界各國更多了解中國發(fā)生的變化。只有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中國才可以在世界上扮演應該扮演的角色。對外宣傳的任務不能僅僅依靠外宣工作者。當代大學生,特別是非英語專業(yè)的英語學習者也應該了解基本的外宣知識,樹立對外宣傳意識。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未來工作崗位上的對外交流活動中自覺維護國家形象和國家利益,更好地為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大學英語教師在翻譯教學中,特別是漢譯英的翻譯教學中,應該重視幫助學生樹立和強化外宣意識。異化策略旨在強調源語言文化及價值觀的存在價值,運用在漢英翻譯中有助于維護中國的意識形態(tài)安全和價值觀。在翻譯教學中向學生介紹這一策略不僅能解決一些翻譯方面的實際問題,也能培養(yǎng)和強化學生的愛國意識和對外宣傳意識。
例如,在向學生講授“南沙群島”和“黃巖島”等爭議島嶼的英譯時,我們就應該適時提醒學生,這些島嶼的英譯涉及到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等重大的政治問題。如果將前者翻譯成西方人稱的“the Spratly Islands”或“the Spratlys”就相當于默認了西方觀點,不利于我們國家主權的維護。這時我們就應該引入異化的策略,強調中國的政治態(tài)度,表明中國的國家主權利益,將其翻譯成“the Nansha Islands”。同樣,我國南海上的黃巖島,也應該翻譯成“the Huangyan Island”,而不能歸化為美國媒體慣用的“the Scarborough Shoal”,更不應該是菲律賓政府所謂的“the Pantag Shoal”。在對比不同的譯法后,學生便能意識到翻譯絕不僅僅是尋找對應詞匯,還應該樹立和增強外宣意識,注意到翻譯中的文化與政治問題。
異化策略的實施當然不能忽略目標語讀者的反應。對原文中的某些部分進行異化處理的時候,有時需要增加解釋性的短語或句子幫助目標語讀者理解它們的來龍去脈,更好地實現(xiàn)翻譯的效果和異化的積極作用,否則就會造成欠額翻譯,使讀者得不到理解原文的必要信息。由于所加的闡釋部分往往篇幅較長,闡釋時還需要做到既簡潔又清楚,這對學生來講,也是鍛煉語言組織和運用能力的好機會。
例如,我們在講授“抓大放小”的翻譯時,可以提醒學生僅僅把它異化為“to seize thebigand freethesmall”是遠遠不夠的。要讓英語讀者清楚了解中國經濟政策,我們還需要用解釋性的語音將它的實質“manage large enterprises(well)while easingcontrol over small ones”說清楚。在公布參考譯文之前,可以讓學生嘗試用英語對“to seizethebig and freethe small”進行解釋。這個嘗試的過程或許不太順利,但這正是學生需要的在語言實踐中鍛煉提高語言組織能力的過程。我們還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專項練習,讓學生對諸葛亮、白堤和粽子等富有中國特色的概念和事物進行異化加解釋的翻譯練習,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異化策略不僅在宏觀上有助于強調譯者地位,突出源語言文化的地位和價值,抵抗目標語讀者的原有價值觀,我們將它合理運用在大學英語漢英翻譯教學實踐中,還有助于幫助非英語專業(yè)的大學生在學習翻譯的初級階段增強民族自豪感、強化對外宣傳意識和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當然,異化的使用貴在有度。如孫致禮(2002:44)教授所言,“我們采取異化法的時候還要注意限度,講究分寸;行不通的時候,還得借助歸化法——兩種方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1]劉英凱.歸化———翻譯的歧路[J].現(xiàn)代外語,1987(2).
[2]孫致禮.中國的文學翻譯:從歸化趨向異化[J].中國翻譯,2002(1).
[3]蔡平.翻譯方法應以歸化為主[J].中國翻譯,2002(5).
[4]Venuti 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History of Translation(Second Edition)[M].Routledge,2008:266.
[5]劉艷麗,楊自儉.也談“歸化”與“異化”[J].中國翻譯,2002(6).
[6]郭建中.異化與歸化:道德態(tài)度與話語策略——韋努蒂《譯者的隱形》第二版評述[J].中國翻譯,2009(2).
[7]蘇秀云.韋努蒂異化翻譯理論對漢譯英教學策略建構的啟示[J].教育探索,2015(1).
[8]http://www.chinanews.com/edu/kong/news/2007/09-26/1036803.shtml
[9]張健.外宣翻譯導論[M].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