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芳
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教學是一個比較復雜的認知過程,是塑造學生人格品質的重要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應該充分的重視語文美育的重要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發(fā)揮其真正的作用,在增強文章感染力的同時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綜合素質。
語文教材本身就是美育的承載體,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審美對象。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首先要從身邊最常見的、經常接觸的事物著手,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到的東西,教材中其實包含著許多具有美感的事物,各種文學作品都在以各自的形式展示著獨特的魅力,教師應該帶領學生挖掘教材中的美感,培養(yǎng)學生鑒賞美的能力,在學習的同時獲得美的體驗,以這樣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寫自然風景的文章,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來體會自然之美,比如,《荷塘月色》中描寫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是婷婷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的點綴些白花,有裊娜的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繁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這樣細致的荷花景象的描寫,能夠在學生面前呈現(xiàn)出一幅畫面,教師可以讓學生聽著音樂去感受文字的美感,閉上眼睛去想象這樣的一幅畫面,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同時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文章表達的意境。語文教材中除了自然風光的美,還有描寫社會生活的美,通過對生活中的事情的描述,將人性溫暖美好的一面呈現(xiàn)出來。比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背影》時,學生能夠從作者的描述當中看到一個老人蹣跚的背景,感受到那份濃濃的父愛,體會到社會親情的美,體會鑒賞人性至純至美的一面。
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受到文學環(huán)境的影響,陶醉在文學的海洋之中,才能夠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課堂情境,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只有發(fā)揮語文教學的感染力,讓整個課堂教學充滿激情,才能夠讓學生獲得美的感受。首先采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讓學生進入教學的情境,通過誦讀課文的形式,學生和文章就有了最為直接的接觸。誦讀時學生要感情充沛地進行朗讀,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帶著這樣的一份感情進行反復誦讀。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小組之間進行朗讀比賽,在學生私下反復練習之后,可以進行配樂朗讀,通過優(yōu)美的音樂來感染學生。在這種氛圍下,調動學生的想象能力,伴隨著音樂進行抑揚頓挫的朗讀,體會文章的美感。另外還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美感是從直觀的形式逐漸升華出來的,首先要讓學生有視覺上的美感體驗,通過直觀的形象促進學生對美的感知。在語文教材中,一些文章描述的景色或者是事件都是具有畫面感的,教師可以收集一些符合文章描述意境的畫面,利用多媒體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色彩和音樂并存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到真實的畫面感,比如,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候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文章中描述的雜草叢生的三味書屋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再加上受到音樂的感染,學生就能夠根據這樣的一個畫面產生更加深刻的聯(lián)想。在學習《羚羊飛渡》的時候,也可以展示畫面,欣賞畫面,體會當時的那種悲壯之美,感受在動物中存在的一種悲壯的情感美。通過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材的學習上,利用好每篇文章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具有美感的意境,更好地為教學活動服務。
文學作品中包含著語言美、形象美、自然美、社會美和生活美等多種形式的美,文學作品就是創(chuàng)造美的根源,不同的文體能夠帶來不同的美感。散文和詩歌一般都是具有一種深沉或是悲壯的美感,議論文或是說明文又以其嚴謹的科學性而使其具有著獨特的美感,記敘文以獨特的故事情節(jié)打動著讀者,總之不同的文體有著不同的美感。在品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根據不同的文體,通過語言感受其藝術性,感受景色描寫的美感、人物形象的美感及事件描述的美感,善于捕捉不同的文體語言的獨特性,從不同的語言形式中進行探索和感悟,激發(fā)閱讀興趣,引發(fā)情感共鳴,培養(yǎng)鑒賞美的能力。
總之,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美育滲透,對學生人格的塑造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文學作品中從語言形式到情景體驗,可以用多種形式來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和鑒賞美的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文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