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建英
按摩學基礎是盲校中醫(yī)按摩職業(yè)教育開設的一門基礎學科,以中醫(yī)學和現(xiàn)代生物力學為特征,以按摩基礎手法為重點,從定義、動作要領、臨床運用等方面詳細闡述了幾十種臨床常用基本手法。盲校中專部學生入學前學習基礎相對較為薄弱,視力的缺陷使得動作的習得相對明眼人更加困難。如何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按摩學基礎在整個專業(yè)學習中的重要性,建立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同時有效提高按摩手法的規(guī)范性?筆者認為,整體觀念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有效突破口。
作為中醫(y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整體觀念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思想,強調機體自身的整體性和內外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性。在教學中,若能恰當運用整體觀念開展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整體把握按摩手法與臨床實踐及其他學科之間的關聯(lián),并明確手法動作與身體其他部位的聯(lián)動,從而更好地掌握相關手法。
按摩學基礎以6 大類幾十種基礎手法為主要內容,以按摩常用功法為輔助,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每種基礎手法都有自己的特點和臨床運用,似乎都是教學重點。然而,臨床實踐特別是盲人按摩市場需求的特殊性和從事按摩工作群體生理心理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學內容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對傳統(tǒng)教學內容進行加工整合,從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的整體出發(fā),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使教學更具針對性。
教學只有與市場需要緊密結合,以就業(yè)和實踐為導向,合理調整教學內容,增強學習的實用性和針對性,才能讓學生學以致用,臨床上得心應手。當前,視障人士按摩主要以保健為主,操作時間較長,這就決定了手法在操作表現(xiàn)形式、力度、頻率等方面與醫(yī)療按摩有著明顯的差異。
例如,滾法是傳統(tǒng)中醫(yī)推拿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但由于該手法動作復雜、技術性強,視障學生往往學得不深、不透,臨床操作效果不明顯,因此在盲人按摩市場中得不到廣泛運用,取而代之的是擺動類手法中的另一個手法——揉法。于是我們便確定揉法為該學科的教學重點,其中拇指揉和掌揉是揉法教學重中之重。針對盲人臨床實際工作時間長、體力消耗大的特點,將前臂揉列入教學范疇;針對盲人精細動作不足等特點,將拇指揉中掌指關節(jié)的擺動、掌揉中腕關節(jié)的擺動作為教學難點。
視障學生由于視覺功能的缺陷,對空間概念缺乏整體的認識,其動作協(xié)調性也受到一定影響,給手法的學習特別是復雜手法的學習帶來了極大的困難。而一些手法雖然表現(xiàn)形式不同,卻有著相似的臨床作用。因此,教學中可根據(jù)學生特殊的認知特點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例如,在傳統(tǒng)教學中,一指禪推法往往是第一個手法教學內容。然而該手法技巧性較強,動作復雜,要求高,視障學生在短期內很難完全掌握手法的技巧。短期內看不到手法的效果,學生就不愿意在臨床上廣泛運用。因此,盲校按摩課堂上花太多時間練習就顯得沒必要了。但根據(jù)一指禪推法的動作要領特點,結合視障學生動作協(xié)調性較差、動作僵硬等問題,將一指禪推法的學習重點放在沉肩、垂肘、懸腕等動作的練習上,能夠為學習其他手法奠定良好的動作基礎。
按摩學基礎雖然是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但卻與其他學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教學中,教師應具有整體觀念,根據(jù)需要將按摩學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從而豐富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從現(xiàn)代科學角度看,按摩手法的本質是建立在力學基礎上的一種動作技能。因此,手法的學習與現(xiàn)代生物力學知識息息相關。課堂上如果能運用力學知識分析動作要領,指導手法學習,便能讓學生在“知其然”的同時,更能“知其所以然”,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例如,利用力學中“力的分解與合成”的相關知識,在講述前臂滾的操作時,分析前臂的著力點與身體、上臂之間的關系,不難得出:只有在身體前傾且上臂垂直于操作面、前臂著力點在靠近肘關節(jié)處時滾法的操作效果是最大的。再如,還可以利用力的杠桿原理,引導學生在操作撥法等手法時處理好前臂、手腕與拇指之間的關系;利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原理,分析拔伸法、按法等手法的用力技巧;等等。
手法的學習,不僅僅是簡單的動作技能的學習,其最終目的是能在臨床中得到應用,提高治療效果。因此,手法的教學在重視反復練習、鞏固動作技能的同時,更應該重視手法操作部位的準確性和規(guī)范化,讓學生學會將其與其他基礎學科知識相聯(lián)系,為今后學習臨床學科打下良好基礎。
一方面,在手法練習過程中可引導學生利用解剖學知識思考并回顧所操作部位主要肌肉和骨骼的特點,在手法練習的同時觸摸一下肌肉的走向和起止點以及骨性標志,在練習中通過觸摸體會自身參與動作的主要肌肉及功能,以鞏固解剖教學成果,提高手的觸覺敏感度。另一方面,也可引導學生從中醫(yī)的角度回顧所操作部位的經絡走向,點按主要穴位等。如此,手法的練習便不再是簡單的重復技能練習,更成為連接理論與實踐的重要橋梁。
手法的操作主要靠手,而手僅僅是構成身體的部位之一。教學中如果僅重視對于手部動作的指導,而忽略與身體其他部位的聯(lián)系,則手法動作難免僵硬,手法的力量也顯得生硬無靈氣。視障生由于視力的缺陷,手法的學習失去了視覺模仿這一重要途徑,主要靠觸摸來感知。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他們往往只能通過觸摸來感知手的動作而進行簡單模仿,而忽略了身體其他部位的協(xié)調運動。
在關注學生手部動作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注重手和上肢其他部位之間的關系變化。如在操作滾法時,除了手本身的動作之外,更要關注學生手腕、前臂和上臂在擺動中的變化關系,以及上肢和胸壁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體會滾法的主動發(fā)力點和力量產生的過程。在拿法的教學中,更應關注手腕和掌指關節(jié)、前臂等部位的變化,讓學生充分體會上臂擺動帶動手腕屈伸和掌指關節(jié)被動屈伸的過程。
良好的操作體位,是提高手法動作規(guī)范性的前提,也是體現(xiàn)操作者良好外在形象的重要方面。因此,操作者的體位是手法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視障學生在學習手法過程中,往往過度重視手本身的動作,或是為了動作模仿得更到位,或是為了一味追求手法的力度,或是由于緊張,而出現(xiàn)聳肩、塌肩、彎腰、弓背、過度低頭等一系列動作極不協(xié)調的現(xiàn)象。對于這些問題,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提醒和糾正。
此外,不同的手法面對不同的操作對象時,應適當變換體位,以提高手法的實效,增強治療效果。如在教學按法和揉法時,可指導學生上身微微前傾,借助身體的重力適當提高手法的下壓力;在操作抖法時,指導學生在適度彎腰的同時身體微微后蹲,以達到適度牽引的效果。
在盲校按摩手法課中貫穿整體觀念,不僅能引導學生充分認識按摩手法在整個專業(yè)學科中的地位,建立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而且能指導學生運用科學有效的缺陷補償方法,提高手法操作的規(guī)范性和實用性,從而切實提高按摩手法課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