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軍,馬鳴飛
(1.河北科技大學文法學院,河北 石家莊050000;2.河海大學,江蘇 南京210098)
中國人的孝的觀念可謂源遠流長,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經(jīng)有了“孝”字,就是說在公元前十一世紀以前,我們?nèi)A夏先民出現(xiàn)了“孝”的觀念。那么,究竟什么是孝?《詩經(jīng)》毛亨傳說:“善父母為孝?!?《說文解字》老部解釋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睆奈淖謱W的角度說,“孝”字最早見于商代卜辭“孝”,由“老”與“子”的上下結(jié)構(gòu)會意字而成,是青年人扶著老年人的意思??梢?,古人對于孝的解釋沒有大的出入,都認為,子女對于父母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就是孝。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孝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講都不陌生,在世界文化范圍內(nèi),中國文化中的孝也是獨特的,沒有其他哪一種文化中像中國文化這樣強調(diào)、重視、宣揚孝。可以說,孝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孝的觀念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它已經(jīng)滲透進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行為舉止,思維方式,中國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孝文化的影子。中國的孝道文化源遠流長,對每一個中國人的影響也是深入靈魂的。
西周時期,孝的觀念已十分流行。比如《詩經(jīng)》上有關(guān)孝的記載就非常豐富:《周頌·閔予小子》有“于乎皇考,永世克孝?!痹娭蟹从持艹赏鯁手袑⒓凑?,朝于宗廟時,內(nèi)心的憂慮,表示對逝世的父親要永表孝心?!缎⊙拧まぽ酚小案纲馍?,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報?!泵鑼懙氖侨嗣窨嘤谡鄯敝?,不能贍養(yǎng)父母時的哀嘆,詩中唱出兒輩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其他還有“永言孝思,孝思則維”、“率見昭考,以孝以享”等內(nèi)容。而西周王朝的統(tǒng)治者們更主張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視尊老敬賢的教化。周代規(guī)定,“大夫七十而致仕”,“致仕”就是退休,意思是說大夫一級的貴族官員,七十歲就要告老還鄉(xiāng)。貴族官員退休后,朝廷還要奉養(yǎng)他們。 《禮記·王制篇》說:“周人養(yǎng)國老于東膠,養(yǎng)庶老于虞庠。”又說:“凡養(yǎng)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養(yǎng)于鄉(xiāng),六十養(yǎng)于國,七十養(yǎng)于學,達于諸侯。”這里的“國老”,就是卿大夫一級退休的貴族;所謂“庶老”,就是普通百姓中德高望重的長者。周代把退休的官員和百姓中的長者奉養(yǎng)于官學,讓他們“發(fā)揮余熱”,兼任學校的老師,以傳播知識,教化百姓,可見其養(yǎng)老、尊老的措施是十分完備的。周代不僅倡導尊老敬賢的道德風尚,還要定期舉行養(yǎng)老禮儀。養(yǎng)老禮儀是非常隆重的。但這一時期,人們對于“孝”的含義的推演并不深入,養(yǎng)老、尊老、敬老似乎只是一種天經(jīng)地義,沒有理論上的高度。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從各自的立場出發(fā),對孝有了新的認識。
我們現(xiàn)在一般認為,孝僅僅是儒家的思想觀念,其實,在先秦時期,諸子百家?guī)缀醵紝πl(fā)表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老子說:“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北壤献幽甏酝恚矊儆诖呵飼r期的墨子則將孝建立在“兼愛”的基礎(chǔ)上,后期墨家則提出:“孝,利親也”。戰(zhàn)國時期,管中窺豹學派對于孝的論述就更多了,較有代表性的如孟子,他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薄按笮⒔K身慕父母”等等。與孟子同時的莊子也說:“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愛?!薄笆掠H則孝慈。”等等。戰(zhàn)國時期晚于孟子和莊子的荀子和韓非子也有論述孝的議論。荀子說:“居于闕黨,闕黨之子弟罔不分,有親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作為法家的韓非子是這樣認識孝的,他說孝就是:“家貧則富之,父苦則樂之?!倍呵飸?zhàn)國時期對孝這一概念論述最為詳細深入全面的,則是孔子。他對孝的認識也成為后來中華民族道德倫理中的重要部分。
孔子對孝的論述主要集中在《論語》這部書里。《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論的一部書,因此,這部書中孔子的議論能夠反映孔子的真實思想。首先,孔子將孝與禮結(jié)合起來,說對父母長輩,應該“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也就是說,對于父母的孝只要做到合乎“禮”就可以了。禮也是十分重視的一個觀念,甚至有人認為禮是孔子的核心思想??鬃舆€將孝分為兩個部分,即養(yǎng)與敬,所以他又說:“今之孝子,是謂能養(yǎng)。天下犬馬,皆能有所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如果只是供養(yǎng)父母,動物也能做到;對父母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敬,不是同動物一樣嗎?這一見解非常值得重視,也非常具有現(xiàn)實意義。大多數(shù)人在這個問題上認識是不十分清楚的。通常人們認為,只要讓父母吃好喝好就是孝,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孔子對此種錯誤認識進行了否定,并提出了“敬”這一概念。同時,孔子還提出了“怎樣才算孝”的問題??鬃佑袃删湓捴档米⒁?,他說:“父母唯其疾之憂?!彼终f:“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鼻耙痪湓挼囊馑际?,做兒女的,要事事讓父母放心,父母對兒女的擔心僅僅停留在你的健康方面。后一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在堂,盡量不要出遠門,如果不得已必須出門,則必須要通報父母你去的地方。這兩句話講了同一個問題,即,讓父母放心。這才是孝??鬃舆€從根本上講了為什么要孝的問題。他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是最根本的道德,最偉大的品行,是教育的基礎(chǔ),是德的核心?!靶⒌芤舱?,其為仁之本與!”說明學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思想是從孝親引申出來的,也就是從孝悌推導出來的,孝是仁的根本。另外,孔子還認為,孝是忠的前提,一個人如果不孝,則談不上忠。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他就不會忠于國家。這就把小我的孝,上升到大我的忠上面來了。在孝的具體操作方面,孔子也提出了許多見解,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p>
到了孟子那里,孝就被他大大擴展了。他一方面說:“孝子之至,莫大于尊親。”更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鄙厦嫣岬降捻n非子認為的孝應“家貧則富之,父苦則樂之?!逼湟饬x也已被擴大:從他們二人的論述來看,“孝”已經(jīng)被推廣為一種普遍的社會道德倫理;而且,在他們看來,“孝”不只是種感情牽系,也應見之于具體的行動。
西漢時期,由于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特別尊崇儒學,因此,儒家學說大大流行,并被官方定為官學。所以弘揚儒家孝德觀念的經(jīng)籍也盛行起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儒家經(jīng)典有兩部,一是《孝經(jīng)》,一是《禮記》。這兩部書中都有大量對于孝的論述。從而,使孝文化有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并且,朝廷還開設(shè)“舉孝”科目,選拔任用“善事父母”的孝子到朝廷做官。這一措施一直延續(xù)下來,到了唐代還有“孝悌力田科”,清代還有“孝廉方正科”,這標志著漢代“以孝治國”理論的組織化。值得注意的是,《孝經(jīng)》與《禮記》這兩部為人們規(guī)定了許多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對后世中國人的影響至為深遠,許多“家訓”類的作品幾乎都是以這兩部書為指導思想并從這兩部書中汲取營養(yǎng)和精華。再比如《孝經(jīng)》中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其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yǎng),猶為不孝也?!碑斎唬缎⒔?jīng)》更多地論述了孝的重要意義。
漢代以后,孝的觀念及其基本內(nèi)容大體已經(jīng)定型,以后歷代朝廷在孝的理論上沒有大的發(fā)展。不過有一點是共同的,這些王朝都對孝極其重視,并注意從正面加以導向,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義傳》,記載了許多孝子賢孫的故事,就是表彰孝子的孝行,讓他們青史留名,以教化百姓,服務于他們的統(tǒng)治。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之前,漢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這一點對后世影響非常大,后來的許多王朝也以孝來標榜,比如晉朝。他們不僅平時大力表彰孝行孝子,而且在政府選拔官員時也把“孝”作為一個基本標準。比如,唐朝時,參加醫(yī)學、算學、律學考試的人不用讀五經(jīng),但《論語》、《孝經(jīng)》卻不能不讀;唐玄宗還曾親自為《孝經(jīng)》作注,從而使《孝經(jīng)》成為《十三經(jīng)注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釋的儒家經(jīng)典。到了宋代,我國的儒學學說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許多的大學者、大思想家,他們也毫不例外地對孝這一核心思想非常重視。然而,他們所宣揚的孝道有的已經(jīng)偏離了孔子那個時代所奠定的基本原則,在歷史上起到了較大的誤導作用。重要的是,越是到后來,人們越強調(diào)父母對子女的絕對權(quán)威,孝完全成了單方面的子女對父母的絕對順從。這與《孝經(jīng)》中的“子不可不爭于父”的思想大大背離了。到了元代,更出現(xiàn)了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故事,其中的一些故事是十分反人性、不人道的。但卻得到了統(tǒng)治者和社會上的推崇,這說明,孝發(fā)展到宋以后,已經(jīng)出現(xiàn)扭曲、曲解,在一些思想觀念上不再健康了。清朝統(tǒng)治者盡管出于少數(shù)民族,入關(guān)前受漢族文化影響較小,但入關(guān)后,迅速漢,對漢民族的思想文化幾乎照單全收,對于“孝”也是如此。比如,清代的康熙、乾隆兩帝都極力提倡孝道,他們經(jīng)常舉行“千叟宴”,頒詔“旌表百歲”,昭示其尊老敬賢的教化。古代王朝統(tǒng)治者不僅在文化思想上尊崇孝道,而且還通過立法,用法律形式對孝道孝行加以規(guī)范管理。我國歷代的法令都有類似的規(guī)定,凡需贍養(yǎng)老人者,官府可以減免其徭役和賦稅,有罪者可以減輕其刑罰;同時都把“不孝”定為十惡大罪之一,不肯撫養(yǎng)甚至辱罵毆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被官府嚴厲處治,甚至處以死刑。
除了官府行為之外,民間也以各種形式提倡表彰孝行孝子孝道。其中一種形式就是各種各樣的家訓之類的讀物的出現(xiàn)。在這類讀物中,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有對孝的論述或規(guī)定。對于孝的極端強調(diào),其負面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最大的不良后果就是對于子女權(quán)力的完全剝奪。子女完全成了父母的私有財產(chǎn),父母對子女有生殺予奪的權(quán)力。而子女只能絕對聽命于父母。父母即便錯了也要絕對服從。這方面造成的悲劇在古代是屢見不鮮的。甚至有的惡父惡母,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子女,可以向官府誣告子女不孝,讓官府治子女的罪。而最我們大家熟知的,則是父母對子女婚姻大事的粗暴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