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雙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18)
兩性關系作為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社會關系,是人們長期研究的問題。男女兩性種種固有的差異,使兩性關系也產(chǎn)生了一些矛盾和問題,人們?yōu)榱私鉀Q這些矛盾和問題,正在不斷地進行探索。從二百多年前女性主義者致力于女性平權運動到近幾十年男性追求自身解放,時至今日,人們已經(jīng)清醒的意識到,只有男女兩性共同攜手抵制父權文化對兩性性別的剝削,才能對長期存在的性別文化進行解構與顛覆,從而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兩性平等。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學術界對婦女運動尤為關注,女性主義學者把社會性別引入了學術研究。女性主義學者認為男女兩性的根本差異不僅是生理上的差異,更多的是受到心理、社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由此,他們把人類性別劃分為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
生理性別突出兩性在生理結構方面的差異,即用生物標準來界定男性和女性,也就是說一個人出生時,人們會根據(jù)其外生殖器官來判別他(她)的性別屬性。隨著年齡的增長,第二性征的逐漸出現(xiàn),人們對男女性別的認知更加明確,最后,男性和女性會根據(jù)自己的性取向找到合適的伴侶,繼而結婚生子,成為被世人所承認的男性或者女性。一般來說,生理性別是不會輕易改變的。
但是,真正意義上的性別,不僅僅是由外在的生理特征決定的。在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中,性別還受到社會、心理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這就使得性別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社會性別表現(xiàn)的頗為復雜。西蒙·德·波伏娃在其經(jīng)典著作《第二性》中講出了女性主義者所熟知的那句話:“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泵桌卦谄洹缎詣e政治》中進一步指出,男女兩性的關系實質上是一種政治關系,男性或是用權力直接鎮(zhèn)壓,或是通過各種文化手段來確定女性所處的地位,通過“性別政治”支配女性。由此可見,“男女性別角色的定位不是先天賦予的,而是由后天的社會環(huán)境決定的。社會性別是帶有心理學意義和文化意義的概念,它表示社會基于男女兩性生理差異而賦予他(她)們的不同的期望、要求與限制,是由社會文化形成的有關男女角色分工、社會期望和行為規(guī)范等綜合體現(xiàn),是通過社會學習得到的與男女兩性生物性別相關的一套規(guī)范的期待和行為?!笨傊鐣詣e并不是由類似于生理特征的某個單一因素決定的,而是由多種社會因素構成的復合概念。在不同時期和不同視角下,社會性別的內(nèi)涵也有所不同。無論怎樣,社會性別仍然是研究兩性關系與結構的基石,我們應采取發(fā)展和反思的態(tài)度來對待社會性別這一概念,從而對兩性關系進行深層次的分析。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男性與女性具有明顯的性別差異,這種二元對立是普遍和持久的。最先對兩性關系進行有力回應的是伴隨著婦女解放運動而產(chǎn)生的女性主義研究者們。早期的女性解放運動致力于為女性爭取與男性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平等權利。女性主義研究則立足于解釋女性在社會現(xiàn)實中所遭受的壓迫、剝削和不平等,試圖把女性從父權文化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進而實現(xiàn)男女兩性在社會各方面的平等,為女性解放找尋方向與出路。
總體來說,以平等為核心的女性解放的討論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女性主義者追求的是以男性為中心的權力架構之中的平等,婦女只是要求在兩性關系秩序中獲得和男性一樣的權利,找到自己的合法位置,但這本質上是在重復和強化以男性為中心的兩性性別關系;第二階段,強調男女性別的差異與不同,把顛覆和解構男性中心作為斗爭的使命。在強調差異的同時,女性主義者否認男性秩序,頌揚女性的本質,用以抗議原有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對女性所采取的隱而不漏的做法。但是,這種理論實踐并不是對原有性別結構本身的解構與顛覆,而是相對于傳統(tǒng)男女兩性關系的地位倒錯,是以女性的經(jīng)驗存在代替男性作為中心的新性別霸權主義而已;第三階段是在前兩個理論實踐基礎上綜合起來的一種理論,即在以男性為中心的兩性性別關系與以女性為中心替代男性中心的性別限制之間找到平衡,女性既要用自己的理論武裝自己,來推翻傳統(tǒng)性別文化對女性自身發(fā)展的限制,又要在男性的映照下找到自我發(fā)展的模式。可見,女性主義研究者們已經(jīng)漸漸認識到單一性別為中心的性別關系并不是真正意義上兩性平等的最終歸宿,只有男女兩性攜手才能解放自身,直到實現(xiàn)真正的兩性和諧共處。
女性主義研究者們經(jīng)過了長時間的諸多嘗試和斗爭,幫助廣大女性獲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解放,使得她們在很多方面獲得了與男性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機會。但是,這種解放與進步仍然是“一定程度上”的,因為女性主義研究無論是理論層面還是社會現(xiàn)實層面,仍然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女性主義者作為解構傳統(tǒng)性別文化的先行者,雖然存在承認性別歧視以及應當消除這種歧視的共識,但各種女性主義理論之間并沒有達成一致,沒有一種女性主義理論流派能夠代表全體女性發(fā)聲,更沒有一種統(tǒng)一的經(jīng)驗或者一個可以覆蓋所有女性生活的理論存在,而只是隨著女性意識的覺醒和女性主義研究的深化,使女性主義流派出現(xiàn)了某些層面上的分化和重組。當然,這種不一致的理論流派之間是女性主義者追求解放與平等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歷史階段,這些分化和重組并不影響追求兩性平等的精神表達。但是,真正的解放與平等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物,如果沒有大致方向上的指導,任何反面的訴求都不會得到真正的回應
一方面是雙重角色的困境。傳統(tǒng)女性性別角色的扮演較為單一,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一般局限在家庭領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女性追求經(jīng)濟上的發(fā)展,人格上的獨立,女性的活動空間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在家庭領域,很多女性為了體現(xiàn)自身發(fā)展價值而成為職業(yè)女性。但是,傳統(tǒng)性別文化中,女人的“賢妻良母”角色并沒有被打破,使得當代女性既要承擔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又要承擔社會責任。這種角色扮演的沖突給女性自身發(fā)展套上了雙重枷鎖,女性既在傳統(tǒng)性別角色的樊籬中掙扎,也要在工作領域默默承受被歧視之苦,這種雙重角色需要更深層次的解放。另一方面是女性缺失的身份認同。社會在不斷發(fā)展,女性也在不斷的追求自身的發(fā)展與進步。但大多數(shù)女性仍然把日?;顒涌刂圃诩彝シ秶鷥?nèi),男人們所享有的閑暇時間和休閑條件,大多數(shù)女性卻沒有享受到。因為她們?nèi)匀辉趥鹘y(tǒng)的社會性別期望的桎梏之中,雖然很多女性已經(jīng)不再為繁重的家務和生育所牽絆,但是對于傳統(tǒng)性別文化對于女性自身發(fā)展的奴役仍然沒有正確的意識,對自己的主體身份也沒有深刻的認知。這種對自身身份認同的缺失使得女性難以把精力投入到實現(xiàn)女性特有的價值中來。
經(jīng)歷了兩個多世紀的努力,女性主義者們幫助女性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但也存在著種種問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性別平等的訴求也越來越強烈,這種訴求,并不是女性單一性別的發(fā)展訴求,也不是男性為主導的性別發(fā)展訴求,而是男女兩性攜手重構男女兩性新關系的一種訴求。
在傳統(tǒng)觀念中,男性一直在社會現(xiàn)實中占有大部分的權利和資源,與女性相比,擁有著天生的優(yōu)勢地位。但是女性解放運動和工業(yè)革命的興起打破了男性天下的神話。男性一方面仍要遵循人們對其傳統(tǒng)的性別期待,另一方面又要受到新生代女性的性別審視。在這種情況下,男人們既要看著自己原有的特權慢慢流逝,又要對是否存在性別壓迫做出誠實的回答。
“男尊女卑”和“三從四德”是傳統(tǒng)性別規(guī)范與宗法等級制度共同結合的產(chǎn)物,這一思想觀念束縛了幾千年來的男男女女。相對于女性而言,大多數(shù)男性在教育制度、婚姻道德規(guī)范與人格發(fā)展等方面都享受著制度與文化賦予的特權,尤其是在貞操觀念上對于女性和男性的不平等待遇,使得男性在性文化中一直處于優(yōu)勢地位。不管是在中國古代,還是現(xiàn)代社會,社會發(fā)展的各個層面中男性的機遇相對于女性都更多,這也是人們在追求兩性平等關系中一直視男性為兩性解放與平等的阻力與敵人的主要原因。雖然社會上大部分男性仍然享受著比女性更多的特權和光環(huán),但是在這種所謂的特權和光環(huán)下的男性也承擔了更多的責任,這種責任并不是明文規(guī)定的,而是在日積月累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F(xiàn)代社會仍然是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傳統(tǒng)的性別觀念已經(jīng)根深蒂固,有的女性即使追求經(jīng)濟上、人格上的獨立,但是仍然會用傳統(tǒng)的性別期待來規(guī)勸和塑造男性,只要男性不能達到女性心中的標準男性形象,這個男性就不夠強大。正是這種暴力的性別審視,使得男性在整個生命歷程中,不僅要在家庭中承擔“養(yǎng)家糊口”的責任,還要承擔現(xiàn)代男性應尊重女性,要勇于承擔家務的好丈夫、好父親的責任,這是男性承擔的雙重責任,也是女性審視男性的雙重視角。男性只有不斷提醒自己的男性身份,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根據(jù)世俗規(guī)訓來實踐自己的生活,這樣才能不被女性所蔑視。因為男性傳統(tǒng)的性別角色被看做是天經(jīng)地義,但是這種天經(jīng)地義往往缺乏一種對性別情緒和性別立場的更深層次的理解以及理性反思。
男性的性別表現(xiàn)并不像女性那樣多樣化女性可以是“家庭主婦”,這類女人操演著上千年來對女性的性別行為期待;或者是“職業(yè)女性”,這類女性在經(jīng)濟上獨立、在人格上自主甚至她們被認為是女性解放運動的成功實踐是真正意義上男女平等的一種適當表現(xiàn)。但是男性的性別表現(xiàn)卻只有一種——“男子漢”,男性要承擔著數(shù)千年來人們對于男性作為建構文化主力的這種責任,他們不能有絲毫與其他男性不同的地方,在世人面前只能以一種堅強、有擔當?shù)谋憩F(xiàn)形態(tài)來告訴他人,“我是一個真正的男人,是一個合格的男人”。
所謂男性享受的光環(huán)與特權只是千百年來兩性文化樊籬的犧牲品。男性同女性一樣,都是性別文化鏈條上需要解放的一環(huán)。由于傳統(tǒng)男性并不像女人一樣可以傾訴,他們習慣性的把心中的煩悶憋在心里,也間接地影響了他們作為男人的情感表達,只是一味的生活在傳統(tǒng)性別文化規(guī)訓下的性別刻板印象中,并不能真正自由的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所以,男性也應該思索自身的定位,從傳統(tǒng)性別文化規(guī)訓與社會建構的桎梏中跳脫出來,探查自己內(nèi)心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真正訴求,尋求男性在傳統(tǒng)性別文化中的解放。
文明社會已經(jīng)有幾千年的歷史,兩性關系是人們一直探討的話題。我們從開始意識到兩性關系的不平等,到探討女性如何解放,這本身已經(jīng)是一種追求平等和進步的體現(xiàn)。但是,相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兩性關系的認識仍然有待提高與進步。
女性主義者致力于婦女解放的大業(yè)已經(jīng)有兩百多年之久,男性的解放卻只有幾十年的光景,雖然人們都在期待真正意義上的兩性平等,但這種真正的平等卻仍然在起步階段。對于兩性平等關系的訴求,不應該僅僅是男女兩性對于社會成果的絕對分享或是男女兩性對于某一事件能否達成共識作為性別解放的終結點,而應該在更大程度上追求兩性自身的發(fā)展,這種發(fā)展不僅應該是身體上的解放,也應該是精神上的解放;不僅僅是某一單一性別的解放,更應該是兩性的平等解放。
如果在女性解放的過程中,沒有男性的參與,女性只是一味的以被壓迫者博取同情或者較為激進的采取性別隔離主義來應對性別不平等,只會使得女性解放運動止步不前,永遠只能享受表面意義上的兩性平等,甚至只能是傳統(tǒng)性別文化的俘虜,這種虛假的性別平等并不是女性主義研究者所倡導的,更不是人類所需要的性別平等。所以,只有男女兩性攜手,才能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兩性平等。
就像女性解放離不開男性的參與一樣,男性從自覺到解放的過程也需要女性對其關懷與理解。但是,自男性解放問題提出以來,就伴隨著各種質疑與挑戰(zhàn),有人認為男性解放其實是男性占有大部分社會優(yōu)勢又不想承擔責任的借口;還有人認為在男女兩性關系上,婦女的解放更為迫切,男性的解放只是賺取噱頭,男性根本不需要解放;甚至還有人認為父權文化之所以亙古數(shù)千年,也是因為男性是真正的受益者,男性根本沒有受到性別文化對他們的毒害,所以根本無需談論男性解放。這樣認為的人不在少數(shù),造成這些看法的原因并不是單方面的。這種膚淺的兩性關系認知是傳統(tǒng)的性別文化規(guī)訓的結果,導致了有些女性對男性的不包容與不理解,有的男性也深受父權文化的毒害卻不自覺,仍然認為自己享受著父權文化帶給自己的既得利益。要想打破傳統(tǒng)性別文化對男女兩性的奴役,男女兩性要從自身覺悟與解放開始,進而是男女兩性攜手進行,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兩性的平等。正如方剛所言:“在顛覆傳統(tǒng)社會性別角色對人的奴役過程中,在反抗父權文化對個體的傷害的實踐中,女性主義與男性解放可謂一枚硬幣的兩面。沒有男性解放,女性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兩性的平等與和諧也無法徹底實現(xiàn),傳統(tǒng)社會性別角色模式化、刻板化對人的傷害,也無法完全顛覆?!?/p>
我們應該跳出傳統(tǒng)性別文化對于男女兩性社會角色的樊籬,從男女兩性各自的自覺與解放出發(fā),進而攜手解構傳統(tǒng)性別文化對于男女兩性的性別塑造,才能看到兩性平等在社會現(xiàn)實中的真正實現(xiàn)。
[1]方剛,胡曉紅.男性要解放[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2]〔法〕西蒙娜·德·波伏娃.陶鐵柱.第二性[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3]王政,杜芳琴.社會性別研究選譯[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
[4]〔美〕凱特·米利特.性政治[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5]劉少杰.國外社會學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