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錦鋒
一直很喜歡柴靜,我覺得她的身上有一種獨特的沉靜與智慧。作為一名曾經站上權威媒體平臺且一直活躍在新聞界的知名記者,她有一種接近于男性別樣的堅強與睿智。
讀她的《看見》,內心深處總有種被撫慰的感覺,同時也能找到精神層面的支點。在她的這本書中有段話,令我印象特別深刻——我沒有刻意選擇標志性時間,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我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滿溢出來,堅硬的成果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柴靜的闡述中,我們很明顯地看到,她對人的極大關注,面對采訪對象,她在一遍遍梳理和總結著對人的直觀感受,對人性本身的深刻思考。所以她在節(jié)目里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冷靜、溫柔與細心。話語輕緩,卻能不斷撩撥沖擊著觀眾的內心。
她說:“我試著盡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斷、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辈耢o對人的觀察,對社會的關注,都是從細微處入手,以小見大,常常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敲痛了社會發(fā)展中的種種痼疾。這是她的高明之處。
柴靜曾說,在自己多年的采訪生涯里,十年已至,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yōu)槭裁闯霭l(fā)。這是一個不忘初心的媒體人,我們知道常保赤子之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經過多年,柴靜成就了央視的《看見》等欄目,而欄目也成就了她,使她成為了我們關注的焦點和學習的對象。從這個意義上說,她成為了我們的榜樣。
榜樣是有力量的,而這種力量不一定有摧枯拉朽、顛覆舊俗的強大之勢,還有一種方式是潤物細無聲,于細微處撫慰心靈,啟迪人生邁向更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