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介甫
陳云有一句名言,叫做“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這體現(xiàn)了他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敢于堅持原則的作風。2015年6月是陳云誕辰110周年,也是他逝世20周年,筆者搜集整理他一生中實事求是的典型事例奉獻給廣大讀者。
1935年年初,著名的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召開。到遵義后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是黎平會上確定的,但博古對此提出異議。當時,參加長征的中央常委只有博古、周恩來、張聞天和陳云4人,所以,周恩來于會前找張聞天和陳云談話,征求他們的意見。
張聞天表示還是應當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陳云贊成張聞天的意見,于是周恩來下決心,維持黎平會議的原議。
陳云原先對軍事指揮方面的問題并不很了解,只是感到歷史不能再重演了。會上,他聽了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等人對博古、李德的批評,了解了情況,發(fā)言時堅持從實際中講原由,分析了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湘江之戰(zhàn)(中央紅軍從廣西全州、興安強渡湘江的生死存亡之戰(zhàn))失敗的原因和教訓,立場堅定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堅持毛澤東等人的正確主張。
在他和絕大多數與會同志一起努力下,會議終于決定取消長征初期的“三人團”(博古、李德、周恩來),增選毛澤東為中央常委,仍由朱德、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從而挽救了紅軍和黨,奠定了長征勝利的基礎。
在“大躍進”時期,鋼產量的指標被一升再升,武昌會議和八屆六中全會將1959年鋼的生產計劃定為1800萬噸至2000萬噸。當時,陳云由于在反“反冒進”中被批評為“離右派只差50米遠”,“大躍進”開始后又被視為“右傾保守”,處境已經很不好。但他不顧個人得失,對這個指標多次提出不同意見,并建議不對外公布鋼、煤、糧、棉四大指標。
1959年年初,當毛澤東找陳云談話時,他仍表示,當年的生產計劃難于完成。在3、4月份召開的上海會議和八屆七中全會上,毛澤東對陳云的意見表示贊賞。會議經過進一步壓縮,把鋼的指標確定為1800萬噸,其中好鋼為1640萬噸。
會后,毛澤東對這個指標仍感到不放心,委托陳云專門研究一下。陳云集中精力,用近十天的時間,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提出鋼的生產指標可以定為1300萬噸,相應的鋼材指標定為900萬噸。中央同意了這個意見,調整了年度鋼鐵生產計劃。執(zhí)行結果,當年實際生產鋼1387萬噸,鋼材897萬噸。陳云在極為困難和復雜的情況下,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妥善處理了這個棘手的問題,對穩(wěn)定經濟和市場起了重大作用。
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黨中央當時的主要負責同志推行“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阻撓鄧小平出來工作和為1976年的天安門事件平反。1977年3月中央工作會議期間,陳云和王震分別在小組會上發(fā)言,毅然決然地提出:參加天安門事件的絕大多數群眾是為了悼念周恩來總理,鄧小平與天安門事件無關,應當重新恢復他在中央的領導工作。
負責會議簡報的人要求陳云把發(fā)言中所謂“敏感”的話去掉。但他明確表示,發(fā)言登不登在簡報上是你們的事,但話不能改。結果,這篇發(fā)言竟然未能在簡報上刊登。盡管如此,由于陳云在黨內長期形成的極高威望,他的發(fā)言還是不脛而走,為粉碎“四人幫”后我們黨面臨的這兩件大事的解決,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當時黨中央的主要負責同志為了繼續(xù)推行“兩個凡是”的方針,為會議設置了只談經濟問題的框框。陳云不顧壓力,又一次率先在小組會上提出,要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先要解決影響大、涉及面廣的歷史遺留問題,并列舉了陶鑄的歷史冤案、彭德懷的名譽恢復、天安門事件的平反、康生的嚴重錯誤等6個問題。由于這幾個問題都是觸及“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的關鍵性問題,因此,他的發(fā)言在簡報上刊登后,立即引起與會代表的熱烈反響。在與會代表的共同努力下,這些問題一一得到解決,使這次會議開成了解放思想、撥亂反正的會議。以后,鄧小平又在閉幕會上做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正是因為有這些重大的變化,十一屆三中全會才得以勝利召開。
陳云樂于聽取不同意見,同時很注意保護提不同意見的干部。為了鼓勵大家解除顧慮,他總是告訴同他談話的干部:在他面前說話,“左”可以“左”到“左傾機會主義”,“右”可以“右”到“右傾機會主義”;“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他說:“一個人說話有時免不了說錯,一點錯話不說那是不可能的。在黨內不怕有人說錯話,就怕大家不說話。如果共產黨員不能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大家見面都是‘今天天氣哈哈哈,我看人們就不會參加革命,也不會愿意當這樣的共產黨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