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朱琳
摘要:本文對蕭友梅在抗戰(zhàn)時期的音樂教育思想內涵進行簡單的闡述,通過相關音樂文獻進行研究,從而對蕭友梅在抗戰(zhàn)時期的音樂教育思想進行新的認識。
關鍵詞:蕭友梅 抗戰(zhàn)時期 音樂教育思想
蕭友梅是我國近代有名的音樂教育家。他早年在德國學習期間,先后就讀萊比錫大學、萊比錫音樂學院,柏林大學和私立施特恩音樂院,所學專業(yè)涵蓋西方傳統(tǒng)學科的音樂技能和音樂理論,對哲學、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音樂美學等學科也有所涉獵,吸收了當時西方音樂教育的系統(tǒng)教學?;貒?,致力于音樂教育事業(yè)的建立和發(fā)展,對當時音樂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一、抗戰(zhàn)時期蕭友梅的音樂教育思想
“七七事變”之后,蔣介石在廬山發(fā)表了“抗日宣言”,要抱定犧牲一切的決心抗戰(zhàn),隨后毛澤東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一文中,也發(fā)表宣言支持抗戰(zhàn),全國上下進入了一致抗日的局面。各地抗戰(zhàn)歌詠團和歌隊的音樂活動十分踴躍,抗戰(zhàn)音樂對當時社會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相應地,音樂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蕭友梅作為當時國立音樂學院的院長也跟隨積極響應,提出當時中國音樂教育的途徑須三方面均顧到,即“一面培養(yǎng)音樂師資,一面獎勵音樂天才養(yǎng)成專家,一面鼓勵集團唱歌(為音樂比賽之一種)與音樂的團體生活(小規(guī)模的合唱、合奏等)?!雹?/p>
首先,蕭友梅將師范音樂教育放入了國立音樂學院等專業(yè)音樂機構中,并占有一定教學科目和課程設置的比例②;強調了音樂教師資格的嚴格審定并呼吁開設中、小學音樂教員的暑期補習班,以提高現(xiàn)有音樂教師的教學水平③。其次,蕭友梅注重因材施教。重視有音樂天賦的學生的培養(yǎng),關心這類學生的日常生活,通過獎勵制度激勵學生在音樂方面的不斷進步。再次,“鼓勵集團唱歌和音樂團體生活”,可以看出蕭友梅支持學生藝術實踐。一方面鼓勵學生多參加音樂比賽、合唱團體等活動,支持學生參加各種抗日救亡的歌詠活動,為抗戰(zhàn)進行的各種募捐的演出,體現(xiàn)了他在音樂教育方面注重學生的實踐。盡管他并不是一位馬克思主義者,但他的行動卻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有相似之處。
二、抗戰(zhàn)時期蕭友梅的音樂社會功能
1937年8月至12月底,《大公報》曾發(fā)起關于“戰(zhàn)時教育”的討論,首次提出“戰(zhàn)時的中國教育要對抗戰(zhàn)救國有直接效用,使教育適應戰(zhàn)時需要”這一話題④,蕭友梅反對頹廢消沉、格調不高的音樂,提倡“能喚起群眾精神”的音樂⑤。他將蔣介石的抗戰(zhàn)政策主旨“精神國防”⑥延伸至音樂教育中,從帶領國立音專師生出版音樂特刊,創(chuàng)作抗日救亡的《從軍歌》,到廣播電臺做播音演講,均透露出他以音樂藝術服務于社會的拳拳之心⑦。此外,面對當時社會民眾中高漲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他積極地表明了支持的態(tài)度。1937年12月,蕭友梅發(fā)表文章《十年來音樂界之成績》,高度評價了何士德、呂展青(呂驥)等人領導的抗日歌詠運動,表揚他們作為音專出身,能分別組織歌隊“這真是最近音樂界一個最好的現(xiàn)象。”在文章中,蕭友梅還特別對歌詠的指揮者提出了三條訓練歌詠隊的建議,即 “要注意歌唱隊員的音質,各部聲音分配比例要適當,唱歌教材要認真選擇,并注意其用法。”⑧由此可見他對群眾性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關注。
三、結語
在當時抗日戰(zhàn)爭的大環(huán)境下,蕭友梅根據(jù)中國國情提出了音樂教育的途徑,以期能培養(yǎng)出合格的音樂師資;倡導因材施教,注重學生藝術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精通音樂的社會功能,大力支持“抗日救亡運動”,提高全體國民的音樂素質等教育思想一直貫穿于他的音樂教育理念當中。他的這些音樂教育理念和國民音樂教育思想影響著中國近代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在抗戰(zhàn)時期對當時的音樂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的今天,我們重溫這段歷史,緬懷那些為抗日戰(zhàn)爭做出貢獻的先輩們, 梳理寶貴的歷史資料, 分析和總結前輩們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藝術經驗, 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歷史任務。
注釋:
①蕭友梅:《蕭友梅全集》(第一卷),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第680頁。
②金橋:《蕭友梅與中國近代音樂教育》,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年,第168頁。
③蕭友梅:《蕭友梅全集》(第一卷),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第661頁。
④賈曉慧:《抗戰(zhàn)初期<大公報>“戰(zhàn)時教育”討論探要》,《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1年第20卷第3期。
⑤陳聆群等:《蕭友梅音樂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0年,第430-432頁
⑥李巖:《蕭友梅“精神國防”與“非常期”(1937-1945)教育政策研究》,《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12年第3期。
⑦金橋:《蕭友梅與中國近代音樂教育》,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年,第168頁。
⑧李巖:《蕭友梅"精神國防"與"非常期"(1937-1945)教育政策研究》,《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12年,第3期,第463頁。
參考文獻:
[1]陳聆群,洛秦主編.蕭友梅全集(第一卷)·文論專著卷[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金橋.蕭友梅與中國近代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3]馮長春.中國近代音樂思潮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4]韓忠?guī)X.音樂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汪毓和,胡天虹.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卷[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6]陳聆群等.蕭友梅音樂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7]管建華.音樂人類學導引[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8]毛澤東.毛澤東選集(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9]馬達.20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0]伍雍誼.中國近現(xiàn)代學校音樂教育(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