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研究我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相關完善建議,希望為我國解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的法律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抵押
一、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概念
土地承包經營權是指依法對承包的國家或集體所有的農用土地享有的用益物權。對此可歸納概括為以下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主體除了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承包人),還包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村民小組等發(fā)包主體(發(fā)包方);二是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客體是指農用土地,包括農民集體所有或國家所有依法由農民集體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依法用于農業(yè)的土地;三是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內容是指對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流轉的權利。
二、當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存在的問題
對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帶來的問題,專家學者認為主要集中在相關土地政策得不到落實、政務機關多頭管理、違法使用土地、土地流轉對糧食安全的影響、“空心村”、土地閑置以及由于土地流轉難而引發(fā)的各種社會矛盾上。從實際情況看,影響土地有效流轉的因素,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政府流轉服務、流轉信息公開、承包人流轉意愿、收益分配機制以及相關具體政策的落實等。
(一)土地政策落實不到位,試點推廣存在局限性
從現如今的各種土地政策、法律法規(guī)來看,一牽扯到土地的政策,往往是試點進行推廣,好多政策往往推行到最后都只停留在點上,而沒推廣到面,從而導致政策的落實性問題。
(二)政府機關多頭管理,流轉效率不高
要想土地流轉合理合法,可能需要農戶奔走幾家單位,蓋各種公章,就這種局面導致的多頭管理,無疑加重了農民自身在土地經營權流轉時的負擔,政府部門內部本身存在交叉管理,重復執(zhí)法的現象造成土地流轉難度大,流轉效率不高的問題。
(三)承包人流轉意愿不高,出現空心村以及土地閑置問題
直至現如今,大多數的農民也都抱著一種“土地就是我的命根子”的心態(tài),對于流轉土地存在后顧之憂,不管一年當中收益的多少,都不愿把土地流轉給他人,流轉積極性不高。為此,很多村民因為土地收益不高外出打工,很多地方都驚現“空心村”造成了大片的土地被閑置、拋荒。
(四)流轉信息透明性差,流轉收益分配機制不完善
我國農民普遍缺乏資金、技術、信息和市場網絡,許多地區(qū)好沒有建立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土地流轉還處于自發(fā)、無序狀態(tài)。政府部門的流轉服務能力更加薄弱,土地供需信息平臺尚未形成,供需雙方信息溝通不順暢嚴重制約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正常流轉, 流轉信息的不完善造成了大量土地擱置。流轉收益分配機制的不完善致使流轉問題在日后激化成為各種社會矛盾,同時出現很多違法用地的實例。
(五)農戶資信狀況難有保障,土地“抵押”存在高風險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政策略有變動,在流轉形式上多了“抵押”的方式,抵押勢必要考察農民的資信狀況,但農民的資信狀況要以什么為標準,假如出現資不抵債的狀況,風險誰來承擔,這一系列的問題要求黨和國家要在出臺新政策后,不斷實踐,完善原有政策,把風險降到最低。
三、完善保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建議
針對土地流轉中出現的問題,在實踐中需要完善農村土地制度,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搞好土地確權工作,突出政府服務職能,流轉程序規(guī)范化,統(tǒng)一辦理流轉手續(xù),做好一站式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逐步做好土地流轉的信息化平臺,建立合理的流轉收益分配機制,避免流轉過程中出現相關糾紛。
(一)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切實做好土地確權工作
原有的土地管理政策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本著“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原則保障農用地承包關系的穩(wěn)定性。2011年,國土資發(fā)(21011)178號《關于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fā)證的若干意見》在政策上為土地確權工作提供支持,但以點到面的推進,必須做到落實到位。
(二)提高政府服務能力,“一個窗口”統(tǒng)一工作
政府要加強對土地流轉的服務和管理工作,做到政府協調工作,避免多頭管理,為土地經營權流轉做好服務工作。依法支持、引導、規(guī)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在服務對象上,要加強對流入主體和農民的服務,切實做好為人民服務的工作。
(三)確保農民流轉主體地位,健全集體參與機制
在土地流轉的整個過程,讓農民一直參與其中,對中間環(huán)節(jié)多有了解,政府多有作為,積極服務,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讓農民切身體會到土地流轉帶來的效益,以此解決土地閑置的問題,實現土地的集約化管理,把原有的外出人員吸引回集約化管理的土地上,讓大部分農民不用背景離鄉(xiāng)都能養(yǎng)家糊口,最終解決空心村的問題。
(四)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收益分配機制,以此減少流轉雙方矛盾的發(fā)生
土地的大規(guī)模流轉勢必會出現土地的集約化、規(guī)?;母咝a模式,以此帶來的高收益必然會與原來的農戶所能預期到的收益大不相同,這樣的局面在流轉早期,收益分配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必然會激發(fā)流轉雙方的矛盾。要減少流轉帶來的矛盾必須做好增值收益的分配工作,保障雙方合理的利益。
參考文獻:
[1] 黃燁,曹亦汝.十八屆三中全會或破局新土改[N].國際金融報,2013-09-05,(3)
[2] 鄒曉云.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打響農地入市發(fā)令槍[N].經濟參考報,2013-11-19,(3)
[3] 周齊.中國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0(6)
作者簡介:
解希雯(1991.05~),女, 山東濟南人 遼寧大學法學院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