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斌
[摘要]本文通過對于傳統院落文化發(fā)展以及演變的論述,進一步分析了現如今對于院落文化傳承保護的缺失,進而從傳統院落中空間構成元素的角度分離出傳統院落所具有的空間美感以及裝飾美感,作為中國古老的群居式的建筑空間結構,又是如何與現代建筑產生融合與對話,分別通過虛實空間、傳統院落式結構的線性、院落空間的肌理以及框景、借景產生的平面效果四個大的空間構成元素來說明,并緊密結合現代陶藝坊為例的新中式建筑及室內裝飾進行應用延展。
[關鍵詞]傳統院落空間 構成元素 現代陶藝坊
院落,作為中國最為古老的一種群居式的建筑結構,產生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任何一種事物經歷千年的積淀,都會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與智慧。只有慢慢讀懂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用意,才有可能形成新中式風格自己的特點,要做的不單單是幾個花紋,或者是雕刻而已。以陶藝手工藝作坊作為切入點就是為了這樣的一個目的。一個關乎于文化傳承的目的。陶藝是對于傳統手工藝文化的傳承,而作坊這種建筑形式,我希望能夠做到對于中國傳統院落文化的有所體現。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我都希望能夠對傳統中式設計能夠有一個良性的延伸。從這一方面來講,無論是傳統手工藝,還是傳統院落建筑,兩者作用在一起擁有這一個相同的目的——傳承。
一、傳統院落空問構成元素
傳統院落所散發(fā)出的空間魅力,是一種極具包容性的美的感受。只要你身在其中就會被這種中式空間的奇妙布局所吸引。傳統院落作為中國建筑形式的重要載體,空間感的延伸和變化,是其最為重要的特點。
(一)虛實空間的圍合。在古文《老子》中曾經說道:“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币馑际钦f,真正發(fā)揮器皿作用的并不是這些粘土,而是粘土所構成的那部分虛擬的空間。建筑也是這樣。實空間就是建筑本身存在,體現建筑外形和肌理的那部分完全圍合出來的空間。而虛空間就是那些處在半圍合的空間,這種空間往往稱為灰度空間。從院落本身來看,這種半圍合組成了實空間套虛空間的布局,正反應了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的泰學思想。這樣的虛實空間相互穿插的運用,也從某種層面模糊了室內與室外的界限,打破了空間相對閉塞的局面。
(二)傳統院落式線型結構。即使在施工技術優(yōu)越的今天,傳統木構件結構建筑依然能夠熠熠生輝。木材作為重要的建筑材料被廣泛的應用于房屋的主要承重結構上,使房屋的整體呈框架結構。線型在所呈現的立體造型中起著很強的空間存在感,能夠形成形體的骨架,成為結構體的本身。線能夠成為形體的輪廓,將形體從外界環(huán)境中分離出來。三維空間造型中的線,與平面造型中的線有所不同,除了有長度、寬度(粗細)之外,還具有厚度。三維空間造型中的線,實際上也就是夠細夠長的“體塊”。這使得像傳統木質結構不但具有整體的線的韻律,還具有具體造型的美感。另外,線與其他形態(tài)構成會產生三維空間的延伸感。這種產生的視覺的偏差,被稱作透視,而透視本身就十分具有美感和張力。
(三)傳統院落空間中的肌理表現。肌理是是人們從表面感知事物認識物質最直接的媒介,更是空間構成中十分豐富的表現元素,被廣泛用于現代室內外設計之中。而以院落空間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建筑在對于建筑表面肌理的運用則更具實用性,青磚漢瓦的堆疊簡單有效,更加粗礦和直接。再經過歷史和歲月的沉淀,在這些陳舊的“秦磚漢瓦”上也承載了厚厚的歷史積淀。無需多說,只要當你看到一面滿目斑駁的古老城墻,你就會不由自主的聯想起發(fā)生在這城墻下的種種歷史故事。建筑肌理本身更多的是對于設計者對于某種文化的向往,和對于美好事物的一種精神寄托。
(四)框景產生的平面效果。“框景”的字面意思是將眼前的風景框起來欣賞,別具風雅情調的意思。雖然像框景這樣的手法多出現在中國園林之中,對于園林之中的景致加以特寫,但因為他所獨具的“步移景異”的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靜、含蓄的藝術效果。漏窗作為一種典型的中式裝飾元素,其實早已經被用于現代的室內裝飾設計之中。用它來作為聯系兩個相對獨立空間的媒介是一種最為有效的構成處理手法??蚓暗倪\用還打破了空間與空間的閉塞性,使空間更具有層次感和美感,這也算是一種對于虛空間的一種借鑒吧。適當的運用則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傳統院落空問構成要素在現代陶藝坊中的應用
通過對傳統院落空間要素的具體分類與歸納,分別植入到現代陶藝坊的設計實踐中。
(一)現代陶藝坊中的虛實空間轉換。由于人的感官能力有限,所以對于空間的感知能力也是十分有限,大部分對于建筑和空間的感受直接來源于視覺沖擊。所以,受傳統院落虛實空間運用的影響,在陶藝作坊中關于整體的建筑形式也要從虛實空間的掌握人手,將庭院文化中的虛空間和實空間重新組合。這一點至關重要,關系到整個新中式建筑的精巧程度,如果它不夠精巧,那種屬于中式建筑自身的美感也會大打折扣。所以它是關于現代陶藝作坊建筑形式的首要任務。打破原有院落建筑外圍略顯呆板的空間造型,換以相互貫通的虛空間處理方法,目的是在有效貫通各各區(qū)域空間的同時,將公共空間盡可能大的進行開放處理來排除圍合空間給心理上帶來的不適。使得現代陶藝作坊在傳統的院落空間基礎上,更加具有趣味性。
(二)線性結構對于現代陶藝坊的影響?,F代陶藝坊是現代建筑的產物,較傳統建筑相比,它沒有太多的技術局限和材料局限,但如果我們想在這樣一座現代的建筑中體現出傳統院落的那種符合透視學原理的線性結構,就要很好地在這些虛實空間中穿插一些“線”的結構。無論這些結構是不是木結構,重點只有兩個,一是透視,二是線。中國人對于線的理解不同于西方,猶如中國的書法一樣具有東方線條藝術神秘的魅力。在中國線也是造型的基礎,一幅生動地速寫,寥寥幾筆線條,空間體積等復雜的關系便呈現眼前。所以要從建筑中挖掘空間構成的規(guī)律,對于線的研究就必不可少。現代陶藝作坊整體以簡潔明朗的線條為主,所以在對于線型結構的穿插也一定要作用在重要的透視結構上,通過重復和透視的自然處理方式,才能產生效果。另外,現代陶藝坊外墻以白色為主要色,那么其中相對主要的線型立柱應以相對反差的深色為主,才能夠更好地強調出建筑的結構感和透視感。
(三)肌理材質在現代陶藝坊中的運用。對于像現代陶藝坊這樣的新中式的設計,肌理的運用尤為重要。不同的肌理效果和建筑空間的原理是一樣,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分清主次,一定要有主要的一個基調,其他的只是起到點綴和襯托的作用,這樣才不會造成主次不清,概念不明的困境。這一點往往是不易做到的。但是肌理材質的廣泛應用打破了這種應用上的局限。不同材質的肌理彰顯文化歷史魅力的同時,運用現代構成手法,大塊面的拼接和組合同樣做到了美感和工藝的最佳結合點,一定不可以過分地使用肌理效果,拿捏有度,主次分明才會突出肌理應有的效果,不然就會破壞到新中式整體的環(huán)境的簡潔效果。對于肌理的效果處理,主戰(zhàn)場應該放在室內設計,作為除了裝飾之外最重要的風格表現手段,肌理效果有它自己獨到的優(yōu)勢。它的表現手法較傳統室內裝飾更加整體和粗獷,表達的時候除了要拿捏分寸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工具就是燈光。室內設計中肌理的運用一定要用燈光來加以襯托,肌理的層次感才能得到最完美的呈現。
(四)現代陶藝坊中“框景”的運用。而在現代陶藝坊之中,空間的組合相對較多,但是空間與空間之間又不能切斷鏈接,所以利用漏窗形式的聯通媒介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方法。但我所要表現的形式也是希望在傳統院落建筑的基礎上能夠得到更多的啟發(fā)。它的形式也可以在漏窗的基礎之上不斷的加以延伸,原本空間與空間之間的過多也是多種存在的形式,比如,門,一些框架結構,和一些非承重墻。這些都是一個空間通向另一個空間的媒介,可以把門,或者是非承重的墻體作為取景框,加以發(fā)揮,出來的效果也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像這種空間與空間之間的聯動性,也是最符合中國人生活和工作習慣的。一眼望去,即使是再狹小的空間,也會在一個空間的基礎上,不斷延伸,通過框景的原理,從而達到借景的目的,將空間在視覺的心理層面上得到最佳的生活方式。
傳統院落文化和空間構成元素是在兩種時代背景下產生的知識概念。前者是關于中國古建筑中庭院文化的發(fā)展歷史的總結,后者則是西方現代派設計中對于建筑形式理解的全新定義。一中一洋,看似完全沒有交集,但是因為人們對于建筑美學的認知從某種意義上是相似的,所以兩種觀念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ハ嘤绊懟ハ酀B透。傳統院落文化所體現出的建筑美感不單單只是古代工匠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更多的是從它的身上體現出來的建筑智慧還將在一代代筑夢者的努力下繼續(xù)發(fā)揚光大。我想說的是中國的文化作為一種影響中國人的思想,是必須要得到傳承和發(fā)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