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印度、韓國、日本、德國記者 周良臣 陳尚文 李珍 青木 ●本報記者 郭媛丹 ●甄翔 魏輝
“中國經濟放緩:這是印度的時刻嗎?”印度《經濟時報》上周末提出這一問題時,西方媒體上正出現越來越多類似“‘印度龜將超越‘中國兔”的論調?!爸杏≈疇帯北晃鞣矫襟w炒了多年,在兩國官方不斷深化友好交往的格局下,這種炒作近年越來越偏向“中印速度之爭”——誰的經濟增長更快。而近來市場震蕩讓一些認為“印度將替代中國成為全球經濟駕駛員”的西方人士找到“新證據”。印度媒體對西方拋過來的球很興奮,有的甚至宣稱“中國的失就是印度的得”。世界其他國家大都沒有這般“灑脫”,它們更擔心中國經濟放緩會對自身造成多大沖擊,尤其是日韓等周邊國家以及澳大利亞、巴西等大宗商品出口國。令人寬慰的是,在市場經過劇烈動蕩之后,越來越多的分析人士認為,外界對“中國風險”的擔憂嚴重夸大了?!断つ嵯闰尦繄蟆?9日援引澳大利亞財長霍奇的話說,我們對自己對中國經濟的了解有信心,我們預見巨大的增長機會,像許多新興經濟體的增長依賴中國一樣,澳大利亞是中國增長故事中重要的一部分。
“中國的失是印度的得”?
印度《經濟時報》29日稱,中國經濟正在放緩,印度政府中許多人相信,這可能是印度的時刻。一些國際媒體認為,如果能把事情做好,印度可從“中國危機”中獲益,印度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的領跑者。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在其他地方的需求幾乎全部減速之際,印度富有活力的消費支出是一大優(yōu)勢,吸引企業(yè)到印度辦廠。政府希望,這有助于在這個12億人口的國家引發(fā)一場遲到的工業(yè)革命?!岸嗄陙恚《仍鲩L一直更多地為內需所驅動,而不像中國那樣依賴出口?!?/p>
“英媒:‘印度龜將超越‘中國兔”,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以此為題稱,英國《泰晤士報》28日發(fā)表該報財經專欄撰稿人科林斯的一篇評論文章。文章表示,在上世紀90年代初,印度的人均收入與中國不相上下,但25年后的今天,印度的人均收入只有中國的1/4左右。不過文章認為,印度的“民主體制”將使其經濟超越中國。印度在其他方面也有優(yōu)于中國的地方,例如印度的人均年齡僅為25歲,而中國是34歲。雖然印度本身的問題很嚴重,包括1/3的人口是文盲、女性受歧視、只有1/3的家庭有電力供應,而且印度的道路也一團糟,但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印度的民主機制將使該國經濟最終超越中國”。
西方的“唱多”讓印媒深受鼓舞。《印度斯坦時報》以“中國步履蹣跚,外國投資者押寶印度”為題稱,外國媒體強調印度的增長潛力,暗示如果中國經濟步履蹣跚,印度將備受外資青睞。宏觀經濟穩(wěn)定、財政狀況良好、通脹率低、外匯儲備適當,這些都成為印度的優(yōu)勢。
“中國的失是印度的得,各邦政府可以打前陣”,印度《經濟時報》29日稱,中國經濟的陣痛也許會波及全球市場,但對印度是好兆頭。印度國家轉型委員會副主席帕納加里亞說,印度應當抓住良機推進改革,邦政府可以帶頭制定對工業(yè)友好的征地法,而中央政府加快制定商品和服務稅法,推進改革。帕納加里亞認為中國經濟放緩給印度帶來一個巨大機會,他說:“中國放緩原則上有利亦有弊。從消極面來看,會導致對我們產品的需求下降。而從積極面來看,中國會空出很大的出口市場空間。我們對華出口規(guī)模不大,潛在負面作用也小,而留給印度爭取的出口市場空間則是巨大的?!?/p>
《印度時報》稱,在接受BBC采訪時,印度財長杰特利詳述了印度可以成為世界經濟增長引擎的原因?!拔艺J為這是巨大的機會。中國‘常態(tài)現在已經變化,不再以9%、10%、11%的速度增長,因此世界需要其他引擎推動增長進程。在世界放緩的環(huán)境下,像印度這樣增速可達8%—9%的經濟體能承擔為世界經濟提供支持的重任。”
“把中印經濟看做完全競爭關系太偏頗,實際上中印經濟不是百分之百的代替關系,而是互補性關系?!北本┐髮W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30日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說,中印都是世界人口大國,兩國如果合作共贏對世界經濟發(fā)展有很大幫助。舉例來說,目前中國的基礎建設和最高峰時期相比,已開始向下走,但印度剛開始。中國的基礎建設力量很強,印度又有需求,兩國完全可以合作。如果印度從日本等發(fā)達國家輸入,成本太高。印度在外包、電子通訊等方面技術很強,可以指導中國發(fā)展。
印中商貿促進會理事普什卡什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印度和中國同樣面臨產業(yè)轉型的關鍵期,但二者內涵不同,印度經濟政策的持續(xù)性和效率一直是個大問題。普什卡什認為,印中經濟的互補性仍有待發(fā)掘,世界經濟特別是新興經濟體需要中印雙引擎驅動,并非誰替代誰的問題。
多方擔憂“中國放緩”沖擊
“現在說中國經濟乏力會引發(fā)新的全球危機為時尚早。不過,投資人、企業(yè)和決策者都為更多中國沖擊波做好準備,中國的影響仍會存在。從房地產到油價,中國股市動蕩對英國意味著什么?”英國《衛(wèi)報》30日提出的問題代表了不少國家媒體的疑問。報道稱,中國GDP占全球總量的份額不斷提升,而歐洲大陸和美國這兩個英國傳統伙伴的占比不斷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