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良 楊榮貴 高建華等
摘要: 據(jù)報道,菜粉蝶微孢子蟲能感染家蠶并對家蠶生理代謝產生一定的影響。近年來,筆者對家蠶各級原種、1代雜交種進行母蛾鏡檢發(fā)現(xiàn)橢圓形偏細的微孢子蟲,而且檢出率極高,其形態(tài)大小與家蠶微孢子蟲存在一定差異,即長軸與家蠶微孢子蟲長軸相當,而短軸偏短。經顯微鏡觀察測量發(fā)現(xiàn),該微孢子蟲形態(tài)呈橢圓形,大小平均(3 52±038) μm×(1 52±0 13) μm,與野外菜粉蝶寄生的微孢子蟲形態(tài)相似,大小、體積、長短軸比相當。同一地理位置野外分離得到的微孢子蟲與家蠶寄生微孢子蟲親緣關系較近,對家蠶的胚種傳染性如何?為了進一步弄清楚菜粉蝶微孢子蟲對家蠶的危害情況,對正常家蠶添食當?shù)厣@收集純化的菜粉蝶微孢子蟲,分析微孢子蟲對當代蠶和子代蠶的胚種傳染性,并綜合評價菜粉蝶微孢子蟲對蠶桑質量的影響。結果表明,感染微孢子蟲的家蠶生長發(fā)育正常并能完成其生活世代,對體質、繭質、卵量的影響不明顯,但對種繭育母蛾檢驗毒率的判定影響很大。
關鍵詞: 菜粉蝶;微孢子蟲;家蠶;胚種傳染性;蠶桑質量
中圖分類號:S882 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8-0241-03
微粒子病是昆蟲能夠進行胚種傳染的唯一疾病,也是其危害嚴重的重要原因。近年來,由于在蠶種檢疫中異型微孢子蟲的頻繁出現(xiàn), 野外昆蟲微孢子蟲對家蠶的交叉感染備受關注。普遍認為,各級蠶種母蛾檢驗毒率的升高與野外昆蟲微孢子蟲對家蠶的交叉感染關系極大。為了給家蠶微粒子病防控提供有效的科學依據(jù),筆者對從云南省蒙自地區(qū)捕捉到的菜粉蝶中分離的微孢子蟲進行了多次試驗研究,發(fā)現(xiàn)該地區(qū)菜粉蝶中的微孢子蟲種類具有多樣態(tài)性、胚種傳染性,試驗研究結果與部分學者的報道有一定的差異性。為降低菜粉蝶微孢子蟲對蠶業(yè)生產的危害,使蠶業(yè)生產健康發(fā)展,在蠶種繁育過程中必須控制其對各級家蠶母蛾的感染。
1 歷年對菜粉蝶攜帶微孢子蟲的調查情況
多數(shù)十字花科的作物都是菜粉蝶幼蟲(菜青蟲)的食源。自2008年以來,筆者采集云南蒙自地區(qū)桑園周圍的菜粉蝶,并調查其體內微孢子蟲自然感染情況,結果見表1。
從3年的調查情況(表1)看,各年度采集的菜粉蝶微孢子蟲自然感染率均有差異,3年平均為39 83%。但在同一年中,隨著抽樣時間的后移,微孢子自然感染率增加。據(jù)國內外學者報道,在各地發(fā)現(xiàn)的微孢子自然感染率也不盡相同 [1]。
2 添食試驗材料與方法
2 1 添食病原提取
本次添食試驗的菜粉蝶微孢子,是從原蠶點桑園附近的紫甘藍菜地捕捉到的菜粉蝶中提取的,共鏡檢927頭菜粉蝶,有372頭體內發(fā)現(xiàn)了多態(tài)型微孢子,帶毒率為4013%。分別將其研磨、集中提取離心,病原原液濃度達107粒/mL。
2 2 添食蠶品種
青松、皓月原蠶,云蠶7×云蠶8的1代雜交種。
2 3 鏡檢調查材料
添食菜粉蝶微孢子感染的當代4~5齡死蠶、死蛹、母蛾及其子代3齡起蠶和4~5齡死蠶、死蛹、母蛾。
2 4 添食試驗方法
2 4 1 分區(qū)添食當代蠶
把飼養(yǎng)至4齡的青松、皓月原蠶和云蠶7×云蠶8的1代雜交蠶分為4個小區(qū),每區(qū)定200頭進行飼養(yǎng)并全程跟蹤調查。其中青松、皓月原蠶試驗各1區(qū),區(qū)號(編號)為1、2,云蠶7×云蠶8的1代雜交種試驗1區(qū),區(qū)號(編號)為3,另設一區(qū)云蠶7×云蠶8的1代雜交種為對照。
2 4 2 添食濃度
添食青松、皓月、云蠶7×云蠶8的濃度為4 48×107、3 00×107、1 95×107粒/mL,對照區(qū)不添食。將以上3種濃度的菜粉蝶微孢子蟲液均勻涂抹在桑葉上稍晾干,分別給青松、皓月原蠶(4齡第2天添)和云蠶7×云蠶8的1代雜交蠶(5齡餉食添),待添食葉基本吃完后再按常規(guī)飼養(yǎng),給桑3次/d,并全程清洗桑葉。
3 結果與分析
3 1 菜粉蝶微孢子蟲對當代蠶體質量和繭質的影響
上蔟的前1 d(第7天)對各添食試驗區(qū)和對照區(qū)的蠶分別進行蠶體質量稱量。上蔟后對各飼育區(qū)號的全繭量、結繭率、死籠率等進行調查,結果見表2。
桑蠶的體質量、全繭量、結繭率、死籠率4個指標直接反映蠶食桑量的大小及蠶體的健康程度。食桑量越大,蠶體越重,蠶體健康度越高,絲量越多,全繭量越高。從表2可以看出,各添食試驗區(qū)與對照區(qū)在5齡第7天的蠶體質量、上蔟后的全繭質量方面雖有一定差距,但差異不太明顯,表明各試驗區(qū)蠶體健康。從結繭率、死籠率方面看,也沒有明顯差異,表明給家蠶添食菜粉蝶微孢子后,對家蠶當代蠶桑飼養(yǎng)影響較小。
3 2 菜粉蝶微孢子對當代家蠶母蛾及所產卵量、卵質的影響
發(fā)蛾后,通過對各試驗區(qū)和對照區(qū)的母蛾進行單蛾鏡檢,發(fā)現(xiàn)添食試驗區(qū)母蛾感病率很高,平均感病率高達97%,而對照種感病率為0。通過對交制種,調查了患病母蛾所產的蠶卵與對照種所產的蠶卵在各項質量指標上的差異性,結果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試驗區(qū)與對照區(qū)蠶卵在各項質量指標上都無明顯差異,產卵數(shù)、良卵數(shù)、良卵率、孵化率均合格,均在農業(yè)部行業(yè)標準允許的范圍之內,表明菜粉蝶微孢子蟲對當代母蛾及所產卵量、卵質的影響較小或無影響。
3 3 菜粉蝶微孢子對家蠶胚種傳染性的影響
通過對添食蠶的當代母蛾進行鏡檢,發(fā)現(xiàn)母蛾感病率非常高,每個視野中菜粉蝶微孢子達40粒以上的比例占367%。對感染微孢子的當代母蛾所產的蠶卵孵化后分別鏡檢卵殼和蟻蠶,以蛾為單位計算,蟻蠶檢出有菜粉蝶微孢子蟲的平均概率為92 41%,對照區(qū)檢出率為0;卵殼檢出有菜粉蝶微孢子的概率為88 61%,對照區(qū)檢出率為0,感病母蛾所生產的蠶種并不是每一個卵圈(蟻蠶、卵殼)都能檢驗到微孢子蟲,這與雄蛾帶毒通過交配傳給雌蛾有關(表4) [2];隨后,對當代母蛾檢驗感病的部分卵圈收蟻飼養(yǎng),對3齡起蠶進行菜粉蝶微孢子檢測。結果表明:檢驗到3齡起蠶611頭,有菜粉蝶微孢子蟲的有31頭,檢出菜粉蝶微孢子的平均概率只有5 07%,說明菜粉蝶孢子蟲對家蠶的胚種傳染率不高 [3]。
3 4 菜粉蝶微孢子蟲對子代蠶蛾感染情況分析
通過對當代感病母蛾所產的2個卵圈與1個對照種卵圈分別進行繼代飼養(yǎng),調查結果見表5。
由表5可以看出,雖然當代感病母蛾每個鏡檢視野中含有的微孢子數(shù)不同,但是其子代因菜粉蝶微孢子感染的蠶蛾以及飼養(yǎng)過程中病死蠶、病死蛹的比例都很低,只有少數(shù)蠶蛾(3%~5%)帶毒,說明菜粉蝶微孢子后期感染力較弱 [4],應該是由寄主與宿主之間的不適應性所造成的。
3 5 子代家蠶蠶繭的各項質量指標的調查
從子代蠶產繭的情況看,蠶在上蔟后沒有不結繭蠶發(fā)生,結繭率高,產繭量、全繭量、繭層量、繭層率都在正常范圍,達到常規(guī)飼養(yǎng)水平,單張產繭可達到40 kg左右,與對照區(qū)無明顯差異(表6)。
4 小結
通過對添食菜粉蝶微孢子的當代和子代家蠶進行試驗研究,全面了解了菜粉蝶微孢子對家蠶幼蟲、蠶繭、母蛾、蠶卵的危害情況。為在檢驗過程中識別該類型孢子提供判別依據(jù),明確孢子來源,可進一步減少該類型孢子給蠶種檢疫帶來的風險。野外昆蟲中菜粉蝶成蟲的微孢子自然感染率很高,調查顯示云南蒙自地區(qū)3年平均感染率為39 83%。本試驗研究結果表明,添食該微孢子后雖然對家蠶有很強的感染力, 可使母蛾感病率達97%,感病母蛾所產的蠶卵、卵殼和下一代蟻蠶的檢出率都很高(以蛾為單位集團檢驗),但3齡起蠶的單頭檢出率卻不高,即胚種傳染率比家蠶微孢子胚種傳染率低了很多(此次試驗的菜粉蝶微孢子胚種傳染率為507%,而家蠶微孢子胚種傳染率為11 4%~27 9% [5])。
如果在蠶的幼蟲階段食下菜粉蝶微孢子,蠶能正常生長、發(fā)育,完成其生活世代,對當代蠶的體質、繭質、產卵量、卵質等各項質量指標及次代蠶的各項繭質指標無不良影響。因此,對感病母蛾所生產的蠶種,只要精心飼養(yǎng),能正常上蔟結繭,對絲繭育產量質量基本沒有影響。但是它對種繭育影響非常大,對各級蠶種生產在母蛾檢驗中孢子鑒別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6],加大了母蛾微孢子的檢出率,增加了蠶種淘汰的風險,影響蠶業(yè)生產的健康發(fā)展。因此,還是要進一步控制其對家蠶的感染。為降低其對蠶業(yè)生產的危害,在原蠶飼養(yǎng)區(qū)域附近、桑園周圍不得種植十字花科作物,特別是不能種植甘藍科蔬菜,以減少菜粉蝶的發(fā)生源,減少菜粉蝶微孢子對家蠶的交叉感染。
參考文獻: [HJ1 75mm]
[1] 沈中元,徐 莉,王紅林,等 菜粉蝶微孢子蟲對家蠶的病原性研究[J] 中國蠶業(yè),1996(3):10-11
[2]陳世良,高建華,楊榮貴,等 家蠶雌雄蛾交配后微孢子蟲對雌蛾的影響[J] 貴州農業(yè)科學,2015(2):115-117
[3]陳世良,高 翔,張金祥,等 云南菜粉蝶微孢子蟲感染家蠶的病原性研究[J] 西南農業(yè)學報,2015(2):913-917
[4]廖模祥,劉吉平,張國平,等 兩種昆蟲微孢子蟲對家蠶致病性研究[J] 湖南農業(yè)科學,2009(7):139-142
[5]孫 勝,宗 浩,楊小蓉 家蠶微孢子對菜青蟲的感染與致病性研究[J]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1,24(1):69-71
[6]劉吉平,曾 玲 微孢子蟲生物多樣性研究的述評[J] 昆蟲知識,2006,43(2):15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