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南 鄭琳 張華建等
摘要: 通過單因素和正交試驗,探討不同因素對合水粉葛液化糖化過程中DE值的影響。試驗得出最佳液化工藝條件為:α-淀粉酶添加量為12 U/g,pH值為6 0,液化溫度為60 ℃,液化時間為180 min;最佳糖化工藝條件為:糖化酶添加量為200 U/g,pH值為4 0,糖化溫度為50 ℃,糖化時間為90 min。結果表明,該工藝的還原糖產(chǎn)量較高,為合水粉葛果酒釀造打好基礎。
關鍵詞: 合水粉葛;液化;糖化
中圖分類號: TS262 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8-0284-03
粉葛(Pueraria thomsonii Benth)別稱干葛藤,與野葛[Pueraia lobata(Willd) Ohwi]一起構成我國分布最廣的2種豆科葛屬植物。葛根是葛的地下塊根,富含葛根素、黃酮類物質、花生酸、維生素以及鈣、鐵、鋅、硒等多種微量元素,具有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冠脈腦血管血流量、緩解心絞痛、抗心律失常、增強機體免疫力等作用 [1-2],屬于國家衛(wèi)生部公布的藥食同源植物 [3]。合水粉葛是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qū)出產(chǎn)的具有獨特優(yōu)良品質的粉葛,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chǎn)品 [4]。
淀粉的液化糖化是合水粉葛果酒生產(chǎn)過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利用α-淀粉酶的液化作用和糖化酶的糖化作用,將粉葛中的淀粉分解為麥芽糖、葡萄糖等可發(fā)酵性糖的加工工序。本研究對粉葛液化糖化工藝進行了探討,并確定了基本工藝參數(shù),以期為粉葛果酒的生產(chǎn)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 1 材料
合水粉葛,購自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qū)合水粉葛產(chǎn)區(qū);α-淀粉酶(5 000 U/g)、糖化酶(50 000 U/g),由河南豫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其他化學試劑均為市售分析純。
1 2 測定方法 [5]
還原糖的測定:菲林試劑法;淀粉:酶水解法;DE值:指糖化液中的還原糖含量(以葡萄糖計)占淀粉含量的百分率。
DE=酶解液中的還原糖-漿液中的還原糖[]淀粉含量×100%。
1 3 工藝流程
原料清洗→去皮→切塊→打漿→預煮→液化→滅酶→糖化→滅酶→冷卻→糖化液。
1 4 試驗方法
1 4 1 液化單因素試驗和正交試驗 以料水比1 g ∶ 1 mL、液化時間180 min、α-淀粉酶添加量12 U/g、pH值6 0、液化溫度55 ℃作為初始液化條件,分別考察α-淀粉酶添加量(8、10、12、14、16 U/g、)、pH值(5 0、5 5、6 0、6 5、7 0)、液化溫度(45、50、55、60、65 ℃)對粉葛液化的影響。根據(jù)單因素試驗確定各主要因素和水平,以DE值為考察指標進行正交試驗設計。其因素及水平見表1。
1 4 2 糖化單因素試驗和正交試驗 在最佳液化工藝條件基礎上,以糖化酶添加160 U/g、pH值4 0、糖化溫度55 ℃、糖化時間90 min作為初始糖化條件的基礎上,分別考察糖化酶添加量(80、120、160、200、240 U/g、)、pH值(3 0、3 5、4 0、4 5、5 0)、糖化溫度(45、50、55、60、65 ℃)對粉葛糖化的影響。根據(jù)單因素試驗確定各主要因素和水平,以DE值為考察指標進行正交試驗設計。其因素及水平見表2。
2 結果與分析
2 1 液化單因素試驗
2 1 1 α-淀粉酶添加量對液化的影響 取粉葛漿液5份于燒杯中,用檸檬酸溶液調(diào)至pH值為6 0,分別按8、10、12、14、16 U/g的比例添加α-淀粉酶,充分攪拌后,加蓋置于 55 ℃ 的水浴鍋中恒溫180 min,恒溫過程間隔一定時間對漿液進行攪拌(下同)。試驗結果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隨著酶添加量的增加,DE值逐漸提高,達到14 U/g添加量時增加率逐漸減慢。從節(jié)約成本的角度考慮,α-淀粉酶的添加量選擇范圍為10~14 U/g時有較好的液化效果。
2 1 2 pH值對液化的影響 取粉葛漿液5份于燒杯中,用檸檬酸溶液調(diào)至pH值為5 0、5 5、6 0、6 5、7 0,按12 U/g的比例添加α-淀粉酶,充分攪拌后,加蓋置于55 ℃的水浴鍋中恒溫180 min。試驗結果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當pH值在5 0~6 5之間時,DE值隨著pH值的增大而呈上升趨勢,隨之出現(xiàn)了下降。因此認為在pH值5 5~6 5范圍時液化效果較好。
2 1 3 溫度對液化的影響 取粉葛漿液5份于燒杯中,用檸檬酸溶液調(diào)至pH值為6 0,按12 U/g的比例添加α-淀粉酶,充分攪拌后,加蓋置于45、50、55、60、65 ℃的水浴鍋中恒溫180 min。試驗結果如圖3所示。由圖3可知,當溫度低于60 ℃時,DE值隨著溫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當溫度高于 60 ℃ 后,DE值的增長變化不大,因此,液化溫度范圍以50~60 ℃為佳。
2 1 4 時間對液化的影響 取粉葛漿液5份于燒杯中,用檸檬酸溶液調(diào)至pH值為6 0,按12 U/g的比例添加α-淀粉酶,充分攪拌后,加蓋置于55 ℃的水浴鍋中恒溫60、120、180、240、300 min。試驗結果如圖4所示。
由圖4可知,隨著恒溫時間的延長DE值呈增加趨勢,但當恒溫時間超過180 min后其DE值增長幅度出現(xiàn)減緩,且酶的活力會隨著時間增加而出現(xiàn)鈍化現(xiàn)象,故液化恒溫時間可確定180 min為宜。
2 2 液化正交試驗
按“1 4 1”節(jié)進行試驗,用單因素試驗中最佳的試驗結果設計正交試驗,其結果及直觀分析見表3,方差分析見表4。
由表3可知,影響合水粉葛液化DE值主次因素順序依次是:酶添加量>pH值>溫度,最佳組合為A2B2C3,即最佳工藝為酶添加量12 U/g、pH值6 0、溫度60 ℃。
由表4可知,酶添加量為最顯著因素,影響液化試驗結果的因素順序依次是:酶添加量>pH值>溫度,與表3正交試驗的極差分析結果相吻合。
2 3 糖化單因素試驗
2 3 1 糖化酶添加量對糖化效果的影響 取最佳條件液化后粉葛漿液進行滅酶處理,冷卻至常溫后平分成5份置于燒杯中,用檸檬酸溶液調(diào)pH值為4 0,分別按80、120、160、200、240 U/g的比例添加糖化酶,充分攪拌后,加蓋置于 55 ℃ 的水浴鍋中恒溫90 min,恒溫過程間隔一定時間對漿液進行攪拌(下同)。試驗結果如圖5所示。
由圖5可知,隨著酶添加量的增加,達到200 U/g添加量時增加率逐漸減慢。從節(jié)約成本的角度考慮,糖化酶的添加量選擇范圍為120~200 U/g時有較好的糖化效果。
2 3 2 pH值對糖化效果的影響 取最佳條件液化后粉葛漿液進行滅酶處理,冷卻至常溫后平分成5份置于燒杯中,用檸檬酸溶液調(diào)至pH值為3 0、3 5、4 0、4 5、5 0,按160 U/g的比例添加糖化酶,充分攪拌后,加蓋置于55 ℃的水浴鍋中恒溫90 min。試驗結果如圖6所示。
由圖6可知,當pH值在3 0~4 5之間時,DE值隨著pH值的增大而增大,隨后出現(xiàn)了下降趨勢。因此認為在pH值范圍為3 5~4 5時,糖化效果較好。
2 3 3 溫度對糖化的影響
取最佳條件液化后粉葛漿液進行滅酶處理,冷卻至常溫后平分成5份置于燒杯中,用檸檬酸溶液調(diào)至pH值為4 0,按160 U/g的比例添加糖化酶,充分攪拌后,加蓋置于45、50、55、60、65 ℃的水浴鍋中恒溫 90 min。試驗結果如圖7所示。
由圖7可知,當溫度低于60 ℃時,DE值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呈明顯上升趨勢,當溫度高于60 ℃后,DE值的增長變化不大,因此,糖化溫度范圍以50~60 ℃為佳。
2 3 4 時間對糖化的影響
取最佳條件液化后粉葛漿液進行滅酶處理,冷卻至常溫后平分成5份置于燒杯中,用檸檬酸溶液調(diào)至pH值為4 0,按160 U/g的比例添加糖化酶,充分攪拌后,加蓋置于55 ℃的水浴鍋中恒溫30、60、90、120、150 min。試驗結果如圖8所示。
由圖8可知,隨著恒溫時間的延長DE值呈增加趨勢,但當恒溫時間超過90 min后其DE值增長幅度出現(xiàn)減緩,且會出現(xiàn)酶鈍化現(xiàn)象,故恒溫時間以90 min為宜。
2 4 糖化正交試驗
按“1 4 2”節(jié)進行試驗,用單因素試驗中最佳的試驗結
果設計正交試驗,其結果及直觀分析見表5,方差分析見表6。
由表5可知,影響合水粉葛糖化DE值主次因素順序依次是:酶添加量>pH值>溫度,最佳組合為A3B2C1,即最佳工藝為酶添加量200 U/g、pH值4 0、溫度50 ℃。
由表6可知,酶添加量為最顯著因素,影響液化試驗結果的因素順序依次是:酶添加量>pH值>溫度,與表3正交試驗的極差分析結果相吻合。
3 結論
經(jīng)試驗獲得合水粉葛的最佳液化工藝為α-淀粉酶添加量為12 U/g、pH值為6 0、液化溫度60 ℃、液化時間180 min;最佳糖化工藝為:糖化酶添加量為200 U/g、pH值為4 0、糖化溫度50 ℃、糖化時間90 min。試驗結果表明,該工藝得到的還原糖含量較高,根據(jù)果酒生產(chǎn)過程乙醇含量需求及“含糖量-潛在乙醇濃度換算表”得出該品種的液化糖化符合工藝要求 [6],為合水粉葛保健果酒的釀造奠定了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曹鐘靈,李建北,張東明 葛屬植物中異黃酮類化合物的研究進展[J] 中藥材,2005,28(1):67-71
[2]胡曉云,賴 艷 葛根藥食兩用的開發(fā)研究[J] 江西農(nóng)業(yè)學報,2007,19(7):65-67
[3]中國藥典委員會 中國藥典:一部[M] 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0:273-274
[4]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 56號[EB/OL] (2006-04-16)[2015-05-20] http://www lawyee net/act/act_display asp?rid=355147
[5]張水華 食品分析[M] 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7:138
[6] 徐 凌 食品發(fā)酵釀造[M] 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