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
有個年齡已超過30的女士,把我當成了傳說中的心理專家,發(fā)了一封郵件給我。
她說,她是偶像劇的忠實粉絲,特別喜歡看韓劇,還喜歡追星,前段時間又迷上了那部叫《何以笙簫默》的電視劇,在家里,和老公鬧得雞飛狗跳,請教我“怎么破”?
那一瞬間我想到了很多社會新聞。其版本大致有:
某初中學歷的農民,偽裝成海龜,還是大公司的高管,先是在網(wǎng)上交友,然后在線下見面,把某些女人給騙財騙色了,而且騙的還不止一個,最后,人間蒸發(fā);
某高中學歷的無業(yè)人員,開著租來的寶馬,演成“富二代”,在大學門口晃,借口事急不方便,向美女大學生借點錢用,成功騙財。
每當這些事情發(fā)生,屌絲同志們幾乎都是在罵她們“蠢”,內心很不平衡。她們呢,則罵騙子“狡猾”。騙子確實可恨,應該受到法律的嚴懲。但是,一般來說,你之所以被別人騙,是因為你已經先騙了自己,或者就渴望被騙啊,同志們!
我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研究了一下這些現(xiàn)象,總結出幾個規(guī)律:
A、騙子都把自己包裝成社會價值排序較高的人,動不動就是名校畢業(yè)、海龜、高管、公司董事、“富二代”什么的。
B、他們幾乎都是偶像劇中那些好男人的化身,噓寒問暖之類玩得非常出色,讓現(xiàn)實中很多男人望塵莫及。
C、被騙的女人,在階層位置上,幾乎是位于這個區(qū)間:大于社會下層的中層,小于等于中產階層的中層。換句話說,被騙的幾乎都是社會下層的上層、中產階層的下層,她們是一些公司大小白領、大學生(包括研究生)、自由職業(yè)者、淘寶店主之類。反正,極少看到有血汗工廠的女工、“白富美”、階層地位達到中產中層的女性被騙。
進一步的研究讓我吃驚:這些被騙的女人,幾乎都是偶像劇的粉絲,或是在和別的男人、女人的社會互動中,受到偶像劇那種價值觀和認知模式的“社會暗示”。看來,偶像劇已經產生了這樣的社會后果,培養(yǎng)了一個行騙的產業(yè),騙子們從偶像劇的受眾中,找到了他們的“客戶”,幾乎一騙一個準。
所以面對這位30多歲的女士,我感到痛苦:她正是騙子們的“備騙對象”!
美國社會學家羅斯曾經把“幻象”視為社會控制的功能之一。這看得相當準,不過羅老師并沒有去認真闡述,更沒有說到偶像劇。其實是這樣:偶像劇營造出一個完美的男人(或女人)形象,去讓女人(或男人)們去意淫。這樣,她們(或他們)就得到了一種心理上的真實,好像就可以“治療”現(xiàn)實中的不滿、缺憾、失落,不會讓這些問題引發(fā)焦慮。偶像劇因為有這樣的功能,所以說它是一種社會控制。
不過,這種社會控制有更可怕的社會和心理后果,就是讓人更焦慮。畢竟幻象只是讓人越來越遠離現(xiàn)實,從而也越來越對現(xiàn)實不滿。結果就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人們會更加屈服于社會價值排序,也更加依賴于偶像劇而活著。
所以在這里我們可以問一下,為什么女工、“白富美”、中產中層的女性,雖然也大量的是偶像劇的粉絲,卻極少被偽裝成高大上人士的騙子們騙呢?原因正是,她們在社會價值排序上,遠沒社會下層的上層、中產下層的人們那樣焦慮,還是可以分清幻象和現(xiàn)實:前者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不敢抱幻想,后兩者知道那是假的—還能分清幻象和現(xiàn)實,心理上就有防御,也就可以阻止自己去被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