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
1977年在中國四川發(fā)生的熊貓大饑荒,使得對大熊貓這一中國特有物種的關注與保護迅速成為全世界的熱門話題。一首《熊貓咪咪》紅遍大江南北,各種各樣民間保護國寶大熊貓的行動形成了一股潮流。為了更好地保護大熊貓這一古老而瀕危的物種,國家制定了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雙管齊下的策略。
然而在野外,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嚴重,部分野生大熊貓?zhí)幱谏鷳B(tài)孤島,繁殖與交流困難重重的情況下,除了高度重視就地保護,遷地保護也顯得非常重要。遷地保護的核心是加強對大熊貓的人工飼養(yǎng)、繁育、遺傳管理等科學研究,在人工繁育的大熊貓種群達到一定數量之后,再通過野化培訓放歸自然,促進野外瀕危小種群的保護,讓大熊貓的家族得以長期繁衍生存下去。不過,這是一條崎嶇而漫長的路。
2015年2月18日,除夕。當祖國人民都在歡慶新年即將到來的時候,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還在大熊貓繁殖場堅守著。這兩天,雌性大熊貓“龍欣”出現(xiàn)了強烈的發(fā)情高峰行為,“龍欣”是新的一年第一只發(fā)情的大熊貓,為了讓“龍欣”順利配種,工作人員放棄了與家人團圓的機會,等待著“龍欣”的配種時機。他們將“龍欣”與雄性大熊貓“蘆蘆”“依寶”“白楊”放對,最終沒能成功自然交配。為了把握住“龍欣”的最佳受孕時機,工作人員決定為“龍欣”做人工授精。終于在晚上11點,在新年來臨的最后時刻,“龍欣”成功自然授精。
今年15歲的大熊貓“龍欣”并不是第一次配種,在這之前,“龍欣”曾產下6胎10仔。時至今日,圈養(yǎng)大熊貓繁殖已經不是難題。而在“龍欣”父親“盼盼”的一代,大熊貓繁育的發(fā)情難、配種受孕難和育幼成活難,這三大難關制約著整個熊貓圈養(yǎng)種群的發(fā)展。
那還是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政府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合作修建了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雖然配有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儀器設備,但工作人員對圈養(yǎng)大熊貓的繁育了解甚少,人工飼養(yǎng)大熊貓種群甚至需要不斷從野外補充新鮮血緣才能勉強支撐下去。為突破人工繁殖大熊貓的技術難關,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于1991年牽頭實施了“大熊貓繁殖技術攻關計劃”,吸收北京、成都、重慶動物園參加,組成攻關小組應對“三難”。
雌性大熊貓每年的最佳受孕時間一般只有1~2天,若是不能抓住這一兩天的受孕機會,想要雌性大熊貓懷上熊貓寶寶就要再等一年。研究中心通過技術測定發(fā)情大熊貓的最佳配種時間,極大地提高了大熊貓的受孕率。通過完整的種公獸培育技術,80%的育齡雄性大熊貓能自然交配,對于無法完成自然交配或自然交配不理想的大熊貓,輔以人工授精的手段?!半p保險”策略,使大熊貓受孕率極大提高,增加了圈養(yǎng)大熊貓的遺傳多樣性。
大熊貓一胎一般產1~2只幼仔,單胎和雙胞胎的概率各占一半。剛出生的大熊貓幼仔是名副其實的“早產兒”,體重約150克,許多器官都沒有發(fā)育完全,極難成活。熊貓媽媽生下雙胞胎后,大多選擇一只放棄一只,有的甚至一只都不帶。為了讓每只出生的熊貓幼仔都能成活,研究中心對被媽媽拋棄的幼仔輔助以人工育幼,并且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了“仿生育幼”的理念,通過模仿母獸育幼環(huán)境開展人工育幼。
經過10余年的研究,研究中心基本攻克了大熊貓三難問題,圈養(yǎng)大熊貓種群持續(xù)壯大。2011年,我們在持續(xù)穩(wěn)步增長的大熊貓種群基礎上全面推行“優(yōu)生優(yōu)育”理念。通過嚴格的血緣和遺傳管理,避免大熊貓近親繁殖;通過限制繁育年齡,讓老年和體弱的大熊貓都退出繁殖隊伍;對多數大熊貓實行隔年繁育,讓產仔的母獸有足夠的休養(yǎng)和恢復周期;采取自然斷奶,讓幼仔有更多和媽媽生活、學習的機會。“優(yōu)生優(yōu)育”實現(xiàn)了從以前重視圈養(yǎng)繁殖數量過渡到重視圈養(yǎng)種群質量的重大轉變,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大熊貓人工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建立了一個遺傳結構良好、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工圈養(yǎng)種群。
截至2014年年底,研究中心共繁殖大熊貓172胎247仔,成活215只,圈養(yǎng)大熊貓種群數量達到200只,占全世界人工圈養(yǎng)大熊貓種群數量的53%,是目前全世界最大和最有活力的大熊貓人工飼養(yǎng)種群。同時研究中心也成為國內外開展大熊貓科研合作和公眾教育所需大熊貓的最主要輸出地。
在圈養(yǎng)大熊貓種群數量穩(wěn)步增加的同時,野生大熊貓種群卻面臨分割退化的危險。盡管大熊貓棲息地環(huán)境整體在向好的方向發(fā)展,但由于人類的活動,野外大熊貓的棲息地破碎化嚴重,存在約30個孤立小種群,這些孤立的小種群難以交流且遺傳多樣性低,滅絕的風險極大。放歸一些大熊貓到小種群里進行復壯,顯得緊迫而必要。
將人工繁殖的大熊貓經過野化培訓后放歸野外,使其融入野生大熊貓種群,增加野外大熊貓種群數量和遺傳多樣性,也是開展大熊貓遷地保護和科研繁殖的最重要目的,是大熊貓科研保護事業(yè)未來發(fā)展的主流方向。然而,在全世界范圍內,動物的野化放歸一直都是難度大、成功率低的科研項目。特別是大型動物的放歸難度更大,成功率不超過10%。
2003年,國家林業(yè)局正式啟動了圈養(yǎng)大熊貓野化培訓與放歸項目。由于有穩(wěn)定的圈養(yǎng)大熊貓種群支撐、得天獨厚的野化培訓環(huán)境和經驗豐富的科研團隊,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成為該項目的主要實施者。
在圈養(yǎng)大熊貓野化培訓一期項目中,亞成體大熊貓“祥祥”成為首個試驗對象。2006年4月28日,“祥祥”被放歸山林。然而在放歸近一年后,“祥祥”因與野生大熊貓爭奪領地而摔傷致死。這對大熊貓野化培訓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并沒有氣餒,他們不斷摸索規(guī)律、積累技術,總結出了自然環(huán)境中產下的大熊貓幼仔跟著母親學習野外生存技能的系統(tǒng)性野化培訓方法。
2010年,研究中心頂住“5·12”震后熊貓異地轉移安置和災后重建的雙重壓力,啟動二期培訓項目,母獸帶仔培訓成為二期項目最大的特點?!安莶荨?、“紫竹”、“英萍”、“張卡”四只完成配種的雌性大熊貓作為二期項目的首批試驗個體,入住臥龍核桃坪圈養(yǎng)大熊貓野化培訓基地。這年8月3日,大熊貓“草草”在培訓基地順利產下一仔“淘淘”,成為首只在野化培訓場誕生的熊貓寶寶。
“淘淘”放歸的幾年來,所有的數據顯示“淘淘”已基本適應了當地的食物、氣候條件,在當地健康成長。研究中心的圈養(yǎng)大熊貓野化培訓項目也取得持續(xù)進展,2013年,第一只人工繁育的雌性大熊貓“張想”放歸野外。2014年,大熊貓“雪雪”回歸山林。而在臥龍,一批又一批的大熊貓將在接受野化培訓后回歸山林……
“淘淘”在臥龍核桃坪野化培訓圈里成功地經受住了暴雨、泥石流、雪災等惡劣地質與氣候災害的考驗,野外生存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通過與同期出生的大熊貓幼仔進行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在完全自然的環(huán)境里,和媽媽一起生活的“淘淘”生長發(fā)育情況正常,甚至在生存技能學習等方面行為表現(xiàn)更好。 2012年9月7日,在大熊貓“淘淘”野化培訓總結暨放歸自然論證會上,專家們認為,經過兩年多的母獸帶仔野化培訓,“淘淘”的警惕性較高,能識別天敵和伴生動物,基本具備覓食、空間利用和棲息地選擇等野外生存能力,可以放歸野外。
2012年10月11日清晨,四川栗子坪自然保護區(qū)秋雨綿綿。大熊貓“淘淘”放歸自然儀式現(xiàn)場,人們聚集著等待見證“放歸”這一歷史時刻。
當籠門緩緩開啟,“淘淘”出現(xiàn)在大家面前。兩歲多的“淘淘”謹慎地打量四周,陌生的環(huán)境讓它高度警惕。在確定安全和方位后,它略做徘徊、選定路線,在小溪淺飲后迅速爬上山坡,消失在保護區(qū)茂密的竹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