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我今年三十有四,從十七年前高中畢業(yè)開始,就沒有再花過父母一分錢。
當年高考結(jié)束,我去工地干活兒,先做力工,又做架子工,忙了兩個月,掙了一千塊,剛好夠交大學第一學年的學費(我讀的是農(nóng)業(yè)大學,補貼多,學費少)。除了交學費,還得吃飯,飯錢是我勤工儉學掙的——我在大學里掃了整整一年廁所,學校每月發(fā)給一百二十元工資,不吃肉,少吃菜,這點兒錢足夠填飽肚子,甚至還能結(jié)余出二三十塊,用來購買一些必需的日用品。
大一掃廁所,大二做家教,大三開始幫老師做課題,到了寒暑假則去一家肉聯(lián)廠扛箱子,大四上了半個學期,就去一家勘測規(guī)劃院提前上了班。四年大學全靠自力更生,非但沒有讓父母寄過一分錢,還攢了點兒錢寄回去。
大學畢業(yè)后,買房、買車,以及結(jié)婚的時候送彩禮、辦酒席,全靠自己掙。反觀現(xiàn)在的小年輕,上學靠父母,買房靠父母,結(jié)婚靠父母,給孩子買奶粉的錢都得讓父母出,都年近而立了,居然還吮著奶嘴兒不放,真是不可救藥。每當看到這些啃老族,我真想憤怒地豎起中指。
冷靜下來想想,豎中指絕對是不對的。第一,啃老的人太多,不啃老的人太少,少數(shù)人沖多數(shù)人豎中指,寡不敵眾,容易挨揍;第二,我之所以不啃老,不是因為我牛逼,而是因為我的父母太窮,想啃也啃不到,假如我生在富貴之家,就算我咬緊牙關(guān),我的父母會允許嗎?
然而,解放前確實有很多像我一樣不啃老的好青年,魯迅和沈從文就是兩個典型。
魯迅留學日本靠的是公費,不要母親出錢;在北京買房靠的是工資和借款,也不讓母親出錢;他在北京站穩(wěn)了腳跟,馬上把母親從紹興老家接過來享福,一連給老娘雇了三個保姆。他身為長子,一直在接濟兩個弟弟,周作人結(jié)婚的錢是他掙的,看病的錢是他掙的;周建人找工作也靠他一手操辦。
沈從文自學成才,早早地當兵、當撰稿人,早早地養(yǎng)活自己。他在北京跟張兆和結(jié)婚,錢不夠,咬著牙不跟家人說,一切簡辦,靠朋友湊的份子錢完成婚禮。他在上海做職業(yè)撰稿人,房租極貴,有時候交不起租金,也咬著牙不跟家人說,一有錢就把母親接到上海養(yǎng)病,把妹妹送到公學讀書。
但魯迅和沈從文都出身貧寒,假如他們像徐志摩一樣是富家公子,那是否啃老就很難說了。
徐志摩的祖父是大地主,父親是大富商,家里不差錢,所以他有條件去美國學金融,去英國學哲學,去德國學文史。他在劍橋讀書,還有條件把發(fā)妻張幼儀接到倫敦陪讀。學成歸國,掙錢不多,開銷很大,入不敷出,孩子靠父親養(yǎng)活,連他雇廚子、雇車夫、下館子、追美女的錢都得靠父親補貼,完全是一個標準的啃老族。
跟張愛玲齊名的女作家蘇青有一前夫,也是富家公子,大學畢了業(yè),帶著蘇青去上海參加工作,工資不夠花,寫信跟老爹要錢,房租要他爹來出,保姆的工錢要他爹來開。上班一年,又要換租大房子,那時候上海一房難求,必須交給上手房客一筆可觀的頂費才能租到手,這筆頂費也要他爹出,就像現(xiàn)在年輕人買房需要父母出首付一樣。
行文至此,本來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年輕人啃老,是因為父母有錢。但是這個結(jié)論并不科學,因為有錢的父母也完全可以讓兒女自力更生。還以徐志摩為例,1926年他甩掉發(fā)妻去娶陸小曼,把父母惹翻了,拒絕再給他一分錢,他馬上開始自力更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