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貝卡·紐伯格·戈德斯坦(Rebecca Newberger Goldstein)
是什么在推動道德進步?如果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當代對話中分享他第一個提出、現(xiàn)在仍在困擾我的這個問題會怎樣?在我看來,他會有許多新問題—包括我們在哲學討論中日益增加的心理學方法。
柏拉圖可能會來到引領全球的技術樞紐:谷歌公司加利福尼亞州總部。在那里,他可能會與軟件工程師討論諸如道德問題是否能通過眾包解決之類的話題。他可能會喜歡信息云這個想法(因為它是如此抽象,如此柏拉圖風格),并發(fā)現(xiàn):谷歌是一個了解過去幾千年中層出不窮的科技進步—而非道德進步—的理想工具。
但柏拉圖也許會振奮于世界的道德進步。畢竟,他認為,做一個“哲學家”意味著承擔起“道德改革家”的責任。但是,盡管道德永遠占據(jù)著柏拉圖思想的核心地位,許多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道德真理他其實從未遇到過。
比如,盡管柏拉圖反對奴化希臘人,但他—和所有古希臘人一樣—寬容那些奴化“野蠻人”(即非希臘人)的行為。相反到了今天,即使是最不“哲學家”的人—比如柏拉圖的“媒體護駕”們—都能輕松解釋為何奴隸制是錯誤的:“人就是人。每個人的生命與任何其他人的生命一樣重要。”
這一結論顯而易見,但人類用了幾千年的時間才得出這么一個結論—并且,從很多角度看,他們仍然沒有完全接受這一結論。如今,當我們回想那些曾經蓄奴、打老婆、虐童、燒死異端、開拓殖民地的祖先們,免不了會奇怪,怎么哪怕是他們當中最講道德的那些人,當初也沒能意識到他們不應該那么做呢?到底是什么推動了從他們到我們的道德進步?
柏拉圖認為,道德進步本質上是一個智識過程,由理性辯論來推動—這一立場受到了許多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的支持,從斯賓諾莎和康德到羅爾斯到辛格(Peter Singer)都是如此。但許多其他哲學家則拒絕理性在人類道德生活中的支配地位,他們同意休謨的主張:“理性本身完全是惰性的?!彼麄冋J為,沒有純抽象的原因可以讓人做任何他內心不想做的事情。
如果理性辯論不能打動我們,什么可以?一個簡單的理由應聲而出:情感。
道德情感,特別是同情,可以完成冷血的推理所無法完成的東西:它們讓我們感到—從而讓我們想顧及—其他人的體驗。我們感到的越多,我們就越在乎—我們的動機也越道德。簡言之,同情這一感覺的增強刺激了道德進步。
隨著關注點從理性轉向感性,道德哲學日益讓位給道德心理學。道德心理學吸收了不少進化生物學的觀點,在解釋人性和道德生活上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理論。它可以言簡意賅地把問題歸結為自然選擇。
同情等道德情感,和直立行走、和可彎折的大拇指一樣,都是某一物種通過特定基因的繁衍而獲得的特征。我們人類最同情那些與我們共享最大比例基因的物種:我們的孩子、父母、手足,以及等級次之的大家庭和部落。我們對他們的同情甚至推動我們做出威脅我們個體生存的犧牲,但這對于保護我們的共有基因來說完全正確。
當然,同情并非決定我們對他人行為的天性中的唯一部分。事實上,對于仇外情緒,也有令人信服的進化論解釋。
人類從靈長類進化而來。靈長類一起勞動,從而實現(xiàn)存活的社區(qū)。進入更多狩獵采集領地的好處顯而易見,因此外來者—特別是那些具備表現(xiàn)出基因不同的特征的外來者—被視為危害。從這角度講,“我們VS他們”是人類進化的根本,并一直在左右我們的互動。
同情和仇外都可以解釋為自然選擇,同樣地,它們也都可以被文化因素影響和調節(jié)。但這兩者對道德情感的作用是相同的嗎?
在狹義道德心理學中,答案是肯定的。心理學描述并沒有提供證據(jù)來表明,人類會抑制一種自然傾向而培養(yǎng)另一種。
但廣義的道德心理學則不然。沒有理由認為我們不能同時擁有道德心理學和道德哲學:道德心理學用來解釋為何道德進步既是可能的,過程又極為緩慢;而道德哲學可以澄清是什么構成了道德進步,并把我們引向正確的發(fā)展方向。
我們是講理性、有思想的人類,不能認為基因主宰了我們的命運。我們也不應該被行為科學的貌似強大的解釋所奴役,以至于認為道德進步是只能跟隨進化過程取得的。
心理學敘事是不足夠、不完整的,它忽略了我們過去的道德進步,以及在未來推動道德進步所需要的艱苦的理性討論工作。相信柏拉圖會反對在道德進步的問題上單純依賴心理學。我們也應該反對。
本文由Project Syndicate/Institute for Human Sciences授權《南風窗》獨家刊發(fā)中文版。作者是哲學家,美國麥克阿瑟獎獲得者。